新质生产力行业沙龙AIGC赋能影视产业专场圆满举办!各界大咖共探技术发展与场景融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科创板日报》5月24日讯(记者 郭辉) AI 2.0时代来临,我们将见证的不仅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现有应用之中,更标志着未来产业格局的全新构建,并引发一场生产力的革新。影视制作被认为是AIGC应用最具前景,且能够引发质变的落地场景。

5月23日,由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主办的“新质生产力行业沙龙——AIGC赋能影视产业专场”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相关赛道的学者、企业、投资人及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深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AI技术行业应用的挑战、路径和案例。

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影视投促中心主任朱仪贤作为开场嘉宾发言表示,无锡影城园区成立于2009年,2013年正式开园,至今已经走过10年的时间,园区集合了很多产业资源优势,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并且有着非常优厚的政策。

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影视投促中心主任朱仪贤

“与全国其他较为知名的影视基地相比,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的特点是由部省共建,以科技拍摄与后期制作为核心。”朱仪贤介绍道,园区还与中国电影科技研究所共建了5G技术虚拟拍摄棚。

在对外合作方面,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最近刚刚与喜马拉雅合作了影视中短剧拍摄基地,未来园区内1200平米的专业动捕棚将为中短剧拍摄做数字化赋能。朱仪贤介绍,园区还计划未来布局建设AIGC创新中心和智算中心,此外目前园区也有小型算力中心,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相应软硬件支持。

《科创板日报》副总经理刘荦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新质生产力沙龙是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发起的专场活动,初衷是希望在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涌现出来的新兴产业及热门话题下,《科创板日报》能够聚集企业、资本、政府、媒体四方,汇聚一堂探讨前沿话题和当前挑战。

“每一个新技术、新工具的诞生,都会伴随行业内部的争议,有拥抱的一方,自然也有排斥的一方,在影视行业,我们也已经看到两派的声音也在慢慢起来。”刘荦表示,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会全面拥抱AI,包括财联社也在投入并探索多模态金融垂类大模型应用。

主题分享:AI影视应用的创新与商业化融合之路

天图万境创始人图拉古

进入主题分享环节,天图万境创始人图拉古介绍,天图万境目前只聚焦视听赛道的大模型应用,致力于提供人类下一个叙事100年,并为新市场提供生产力。

图拉古表示,由于行业壁垒较强,团队做了许多专利网促进成果转化,在各级政府和产业资本的背书下,公司在沉浸式剧场、生态设备,到电影院、流媒体、AI工具,都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和工具集,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商业化落地。

图拉古在分享会上展示了天图万境AI视听大模型工具在空间视频领域和音效生成、音色拓展等领域的应用。在空间视频领域,其AI大模型提供虚实融合的多个专业功能,在音频领域,其音效生成功能,无需用户输入任何关键词,只要上传视频点击下载,就能使用大模型能力生成与画面内容对应的动物、交通工具,乃至发声物由远及近的声音动态效果。音色拓展功能则拓宽了配音演员的边界,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上一世纪电影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图拉古认为,本世纪影视行业很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机会,也会有视听新业态的诞生。“利好机会是沉浸式产业(亦即线下元宇宙),包括MR混合现实产业和线下娱乐”。图拉古表示,其特征是有高科技加持、强社交属性、价格便宜、模式可复制、内容更新快、制作成本要低。

在互动叙事的行业趋势上,图拉古团队为未来的视听新载体,从使用软件撰写互动故事、可视化内容制作、实现内容适配和终端分发的全流程,设计了新的流程和软件工具。图拉古表示,希望所有创作者可以借助AI成为超级个体,让一部分创作者开启去中心化制作时代,并且希望所有人可以通过终端工具实现商业化。

星贤文化创始人陈坤

星贤文化创始人陈坤做了主题为《AI影视商业化之路》分享。他认为,现在AI行业最难的环节还是商业化实践。

“Sora出现,大大加速了AI影视商业化进程。”陈坤关注到,从央视、各大卫视以及社会各界,都在跟进AI影视。他认为,目前商业化难点包括人物一致性、场景一致性和人物表演。

“人物表演被认为在AI影视应用中最难突破”。但陈坤现场演示的一段由阿里技术支持的人物表情动作的Demo视频显示,人物面部除三角区外都能有较为精细的动作,有希望解决部分AI制作影视的人物表演问题。

陈坤认为,未来要坚持做AI原生影视,尝试探索更多新鲜表达。陈坤根据AI工具使用量占比,将现阶段AI影视类型分为AI原声、AI辅助、AI噱头等。其中AI原声是指除内容需要以外,不再额外使用传统影视流程来制作画面内容。

“现在并不缺好的传统影视作品,并且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内容消费需求。现在缺乏的更多是新鲜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于AI影视的前沿探索。因此做AI原生影视显得更加有意义。”陈坤表示,其实无论到了哪个时代、技术如何变化,内容的独特性才是真正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被看到,出圈乃至形成“爆款”的亘古不变的法则。

百度云张彬

百度云智能泛科技行业数字人解决方案负责人张彬在其主题分享中,展示了更多AI大模型在影视行业商业化应用的实际案例。

张彬分享了Midjourney文生图、Runway图生视频、Suno AI生成歌曲以及文心一言4.0生成电影宣发方案的效果。

“技术发展非常迅速,AI生成的内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已经够用了”。张彬表示,在大模型技术兴起之后,AI与大模型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站在影视工业化的全流程角度来看,首先是内容生成与创作环节,包括拍摄和制作阶段,发行与宣发阶段,都有大量的工作可以通过AI大模型去解决。

效果方面,张彬对比了近两年前后的技术应用。其中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低成本声音克隆,使用短短五分钟数据即可将文本内容生成声音,可以达到真人效果的80%,几乎真假难辨,在他们的业务里,基本可以实现商业使用。

更重要的是AIGC为商业应用大幅降低了成本。张彬在2022年使用非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需要请配音演员到录音棚中录音并训练模型,价格需要30万-50万的价格,现在使用300句语音去训练大模型,尽管效果总体不如两年前的技术,但成本只需要几百块钱。

张彬所在团队目前也在尝试使用AI大模型进行IP型数字人的打造。“通过之前扫描大量人像数据之后,我们的数字人能达到非常细腻的表情效果,几乎和真人没有什么区别,表情转换的联动和过渡非常自然,不像我们之前3D数字人显得很生硬,只有嘴巴会动。”

张彬介绍,目前影视级数字演员的内容生产流程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动捕演员去驱动虚拟角色,另一种方案是真人出演,但通过AI换脸去替换所需角色。“后一种方案也是数字人应用于影视级内容作品中,非常具有前景的过渡性技术”。

关于上述应用在未来的趋势和挑战,张彬表示,首先是高度逼真和自然的表现力,其次则是实时互动和个性化定制内容。“我们判断AI技术能够对数字演员这种级别的资产进行实时驱动和渲染,在空间计算的环境里去和用户做很好的互动”。

圆桌对话:行业领袖共探AIGC应用新前沿

在活动的圆桌交流环节,中赫集团副总裁、工体元宇宙创始人CEO葛颀,玲珑AI创始人周宇,祖母镜联合创始人毛翔,右脑科技内容生态负责人赵涛,长江证券传媒首席分析师高超,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科技伦理工作组成员、工信部元宇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泽龙等多位嘉宾,就各自领域AIGC应用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分享。同时也跟现场与会者进行了Q&A。

工体元宇宙创始人葛颀表示,工体元宇宙是全球首个基于特大型城市文化体育商业综合体——北京新工体,而构建的数实融合的平台。“我们主要是围绕每年在工体举办的北京国安比赛,在工体大量的演唱会和文化活动,工体20万平方米商业所承载的多元化商业业态,以及每年4000多万的个人消费者的社交活动,所构建的基于LBS的元宇宙平台,在去年正式上线。”

葛颀表示,他们最独特的资源是球队和球场,因此会考虑如何把物理世界的资源拉通,在数字世界中再进行增强。他们在AIGC应用实践中,为北京国安制作了官方数字人GLEO,并且与中国移动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互联网活动,受到许多关注。“即使非比赛日也有三四十万的流量,我们找到了把足球从比赛日进入到平常日的新途径。同时,AIGC重新定义了消费模式,也重新去定义了价值交付,实现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玲珑AI创始人周宇在交流中表示,玲珑主要做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他认为,像Sora这类产品,以及国内所谓做视频简易生产流程,帮助快速完成导演梦想的软件应用,在最近2-3年之内没有太强的商业化价值。“中国真正缺的是好作品,轻而易举通过软件工具落地,太多可能就不值钱了,少而精的价格才会越来越高。”

目前玲珑正在与北京方元康复中心、清华精准医疗研究院及专科医生共建项目,关注中国孤独症患者,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展孤独症患者筛查、评估及后端辅助康复的工作。“这件事跟大语言模型非常契合,现在也是最合适的时机,希望用我们的技术能够为社会中最有需要的人,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得最有趣的事情。”

祖母镜科技联合创始人毛翔,目前还是一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其公司正在以“内容+科技”的定位,探索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效等方面的实践工作。作为赶上了AIGC潮流的创业新星,在繁复的AI应用中,祖母镜科技很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的团队也在去年11月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一些知名国际品牌制作了广告,赚了他们的第一桶金,同时在北影节的合作论坛制作了两个概念片,进一步积累了技术和项目经验。

“接下来我们会用可视化动作一致性、角色一致性、动作辅助等技术去逐步拓展更多影视制作案例,目前正在搭建AI全流程的影视平台,大概今年6月中旬就会上成MVP,后续也会有投资进来。”

右脑科技赵涛目前是公司内容生态负责人,其产品主要面向海外受众,去年十月份上线,现在用户量已经达到百万级。

赵涛认为,目前个人创作者最需要的是可控的AI生成。路径来看基本有两个,其一是类似于像Sora甚至更强的文生视频产品,生成的结果能够和预期完全相符,其二是和影视结合,比如通过建模的方式来让原素材按照设计好的运动轨迹,通过AI能力,完成风格转绘、人物一致性,或者面部锁定等技术,来实现我们对AI生成可控性的操控。

就在今年的北影节上,右脑科技的团队参与了其中AIGC展映单元一等奖获奖作品的制作,主要工作包括风格转绘,以及人物形象变化,通过真人演员加绿幕的形式,进一步调整背景风格。

长江证券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高超在圆桌环节中表示,AIGC的商业化实践一直是他们研究的方向。短剧去年整体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全年大约有两三百亿元的收入量级,几乎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电影市场票房规模。

“在C端,流量通常会决定一款AI大模型应用变现的基础。使用时长较长,更有利于广告变现,而内容赛道变现方式主要是广告、增值付费和游戏、电商等。”高超表示,未来C端商业化变现也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类是偏向工具属性的模式,另一种则是强社交的黏性陪护模式。

高超表示,从与影视结合的产业来看,头部公司在AI影视方面都有进展,AIGC应用已经达到了可以用技术工具生成短剧的时刻。

“对电影公司来说,也许还没有达到生成长视频甚至电影的技术临界点,但可以在短片制作案例可以看到,预示着AIGC工具能够从最开始的流程,比如用短片辅助做分镜工业化流程,以及后期处理,比如AI动画电影可以用AI直接完成建模,而不用场景的布置,这样降本增效的流程都处于逐渐应用过程中。”

另外在AI辅助下,影视制作周期缩短、成本降低,文娱内容本身将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因素,高超认为,“内容供给增多,意味着跑出爆品的数量也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