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先导:继续推进“AI制药” 建成迭代式“设计-合成-测试-分析” 平台|直击业绩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科创板日报》5月16日讯(记者 黄修眉) “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DEL+AI’在新药发现与优化方面的项目研发及能力建设,公司2023年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化合物合成平台。”针对多位投资者问及公司在“AI+医药”方面有何规划时,成都先导董事长、总经理李进在今日(5月16日)举行的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成都先导是一家聚焦于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CRO企业,拥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DEL技术平台(合成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平台(FBDD/SBDD)、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TPD)。

在今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投资者有关公司四大平台业绩表现的问题,李进表示,四个核心技术平台2023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DEL技术平台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25.45%;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平台(FBDD/SBDD)收入9177.83万元,同比降低11.13%。

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STO)收入3437.78万元,同比降低10.62%,剔除小核酸自研管线转让的收入,2023年STO的服务收入同比实现了增长60.16%;靶向蛋白降解平台(TPD)收入1852.50万元,同比增加111.85%。

李进也提到,今年一季度,成都先导实现营收1.07亿元,同比增长54.35%;实现归母净利润1394.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819.42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净利润指标均实现由负转正。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业绩说明会上,多位投资者发问成都先导在“AI制药”领域的进展,以及该公司在越发激烈的“AI制药”竞争格局下,公司拥有的竞争优势。

‘DEL+AI’方面,结合在公司内部搭建高通量化学合成和高通量化合物检测平台,旨在通过建设迭代式的‘设计-合成-测试-分析’(DMTA)循环模式,以加速临床前候选药物发现及优化过程。”李进称,“该平台与其他采用传统的化合物优化方法的企业,以及采集互联网和文献数据训练的AI相比,不同点在于应用了DEL在新分子构建和发现上的优势。”

“目前成都先导已有超53类靶点类型、接近400个DEL筛选项目的真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在公域无法获得。这些数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均为在标准流程下产生的高质量实验数据;实验数据不依赖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筛选靶点均为药物行业在研靶点,并且多样性丰富。”李进一步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市场关心的“AI制药”外,李进表示成都先导会继续推进DEL技术的拓展应用,即针对客户应用需求推出“DEL For”系列和“DEL Plus”系列。

其中,DEL For Protein Degradation(DEL For 蛋白降解剂开发)聚焦目标蛋白和E3连接酶配体的发现,获得高活性和选择性的配体,双靶点筛选实现PROTAC分子的优化以及分子胶的发现;“DEL Plus”则包括DEL+Protein、DEL+Assay、DEL+AI/ML(机器学习)等为合作伙伴在蛋白获取、化合物评价、筛选分子扩展等领域提供无缝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今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还是近日来该公司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另外一大焦点,则是成都先导“是否涉足合成生物业务”。

李进对此回应称,“合成生物学及技术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宽,作为单独板块,公司目前保持持续关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些具体方法,例如重组蛋白表达、生物转化酶用于化合物结构改变等,是生物医药行业常规技术,我们也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