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浇灌晋南大地千里麦花更浓香

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4喜欢:0

依黄河而行的中条山,山势狭长,如同一柄神工鬼斧劈开了中原大地与晋南盆地,位于山脚下的山西省运城永济市,6月中旬,麦子入仓进入尾声,裸露的麦茬泛着金灿灿的阳光,不时仍能看到收割机在麦田忙碌。

中条山的巍峨葱茏与晋南大地的满眼金黄交相辉映,一幅大自然合谐共生的画卷铺展在眼前,不由让人心生敬畏。

敬畏大自然的瑰丽壮观,更敬畏大地哺育人类的无私奉献。有一家来自河南的企业读懂了这份敬畏,她秉持着“敬天爱人,依道而行”的事业训词,参悟了企业生存与发展之规律,主动追求企业发展与周边社区共生共荣,默默地实践着扎根一地,造福一方的发展理念。她就是牧原

见微知著。6月12日,刚刚收割了麦子的永济市卿头镇圪塔营村的麦田地头,一场别开生面的永济牧原第一届小麦丰收节在骄阳下举行,来自永济牧原十个养殖场周边的百余家农户代表不顾炎热参加了“小麦穗王争霸赛”,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山西与河南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诞生地。中条山下、濒临黄河的运城市永济市(县级市)就是上古舜帝之都,更是舜帝筚路蓝缕,开荒耕作之地。

官方这样推介,永济自古以来农业种植条件优越,境内120万亩耕地一马平川,小麦、玉米两茬轮作为主,全年粮食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4亿公斤以上,是山西省优质的商品粮基地。

唐代永济籍诗人卢纶在诗作《送绛州郭参军》中记述了永济麦收时的诗句:“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今人不难想像诗人卢纶在麦收时节送客人郭参军返乡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到永济浦津渡口(有出土的黄河大铁牛为证)作别时看到了眼前滚滚麦浪送客的惊喜。

今天,我们不难理解,小麦长势与收成一定会比唐代更好。“今年也是个丰收年,多亏了牧原水肥还田。”永济市卿头镇任村村民吕和平欣喜地告诉笔者。在这次“小麦穗王争霸赛”上,吕和平以10穗麦子56.4克的总重量,获得了“小麦穗王争霸赛”的金奖,成为今年的“小麦高产王”。

四年来,吕和平尝到了牧原水肥还田的甜头,19亩耕地小麦持续增产。今年虽然有赤霉病发作,仍然每亩收获1300斤小麦,相较没有施用水肥的亩均小麦增产200斤,增收300元。

其实,像吕和平一样,在永济牧原十个养殖场周边,有7万亩小麦、玉米,400多个农户(永济市农田规模化种植较为普遍)实现了水肥还田。

笔者与永济当地最大的耕地承包人王磊聊天,他拖管种植了2245亩土地,全部集中施用了牧原水肥,一年仅小麦一季减投(节约化肥一半)一项,增收就达20多万元。

1000多年前的诗人卢纶肯定想像不到今天的永济人能够通过施用牧原水肥的方法实现了小麦减投增收的生产目标,再度呈现千里麦花更浓香的盛景。

农业企业就像植物的根茎一样扎根于农村,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要厚植土壤,这是农业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天道。牧原正实践着天道。

牧原水肥就是好,减投增收是个宝”,永济市开张镇常旗营村村民李金玲用她朴实的表达告诉笔者,四年来,她家22亩土地全部施用了牧原水肥,这次小麦丰收节上,她获得了牧原水肥“推广达人”奖,捧着鲜红的证书,李金玲总是把话题转移给身边的牧原农艺师:“他们说水肥好,我就放心用。”

事实上,与农民打交道,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像李金玲这样开明。

零零后的楚佳程作为永济牧原子公司的农艺师,他在走村串户推广水肥还田时,最大的烦恼就是“农户不相信你说的,担心减少化肥使用量,会减少当年的小麦收成。”甚至到田间地头送田间管理新技术,“农民还是认老经验。”

水肥推广榜样的力量是有的,不过,也不完全适用。为此,永济牧原在十个养殖场区内建设十个水肥还田示范田,做给农民看, 以施用成效告诉农民水肥还田的好处,让农民亲眼见证施用水肥能够实现减投增收的目标。

为更大力度地推广水肥还田工程,永济牧原还在养殖场周边还托管了2000多亩耕地,用自身的实践力量推动水肥还田。

牧原为何在义务服务养殖场周边农户施用水肥上下如此之大的力气?原因还在于水肥在盐碱地改良上作用大,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养殖场周边社区农户的粮食产量。

农艺师李石渊介绍,永济牧原推广施用水肥的7万亩耕地中,其中至少有3万亩耕地是盐碱地。永济距离运城盐湖(含盐量类似中东的死海,被誉为“中国死海”)不过三、四十公里,地下水被盐湖水污染,水退去后,就造成地表土壤盐分过高,致使小麦、玉米减产。

扎根一地,造福一方,牧原帮助养殖场社区农户改良盐碱地,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提升当地百姓的收入,遵循着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

在企业与社区共生共荣的成长理念实践中,深怀敬畏之情的企业一定会把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服务社区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这一点,我们从牧原新农人那里听得见、看得到。

王小兵负责永济牧原近4万亩耕地的水肥还田技术服务推广工作,这位腼腆的小伙山西农业大学毕业,运城临猗县人,三年前慕名而来加入牧原成为一名农艺师。

谈及技术服务,王小兵侃侃而谈,当下最忙:“种植在收成管理中占据着30%的份量,播种时间点、选种、播种量、播种深度等,每一步都很关键,都需要精准的服务。”深入到村头,开展农户集中宣讲就成为他当下最要紧的工作。

“我们要踩准农户种粮的节奏,把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模式送到到农户的田间地头。”眼前的王小兵,皮肤黝黑,一脸真诚,让人不由得不对牧原新农人油然而生敬意。

在笔者的采访印象中,无论在东北、华东,还是华北,牧原新农人都给人扎根一地的踏实与笃定,年轻人对土地的深情让人感怀。

背后究竟有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理解当下的这片黄土地、黑土地,甚至盐碱地,理解从事的这份职业与自身的追求?

结束采访已有三日,楚佳程的话仍然萦绕在笔者的耳畔:“看着我服务过的麦子长势喜人,心里洋溢着幸福与喜悦,很有成就感!”

这种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与土地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新农人享受着创造外部价值的收获感,让人们对他们践行牧原公司“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价值观的形象陡然具体丰满起来。

“在利润、持续盈利与基业长青的价值选择上,我们(牧原)选择了基业长青的事做。”王小兵自觉地把自己从事的农田管理工作与企业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是的。中条山为证,牧原新农人的义务技术服务正铺展扎根在晋南大地上。

全部讨论

06-16 20:12

今年在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牧原水肥更显珍贵!牧原的沼液池相当于一个小型抗旱水库!

06-16 19:53

水肥收钱吗

06-16 21:14

这个好,免费浇水施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