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牧原4000万出栏背后的十大逻辑

发布于: iPhone转发:10回复:15喜欢:13


1月5日,倍受市场关注的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2021年全年,牧原股份共销售生猪4026.3万头,销售收入75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25%和36.37%。

政经小编观察,在凶险的猪周期当中,牧原股份逆势取得规模倍级增长,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成绩,值得膜拜。特别是生猪销售规模超过了4000万头,牧原股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那么,这家企业快速崛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值得探究。


政经小编认为2021年牧原股份4000万出栏背后至少拥有十大逻辑支持。

一是,工业化养殖条件下实现的规模经济。牧原4000万出栏,在传统生猪养殖条件下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因此,工业化是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最本质的特征。工业化饲养实现的是饲养方式的一体化,饲养模式的可复制性,饲养技术的标准化,才让企业拥有了饲养低成本竞争的优势,规避了规模不经济的行业难题。2021年,在绝大多数规模化市场主体巨亏的背景下,牧原股份实现了90亿元左右的利润。

二是,现代化养殖技术下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有两重含义,一是生产效率高,二是生产效益好。4000万出栏不止是规模生产效率高,还是单位生产效率高。这从前不久临时股东大会上看到的牧原超级成绩中可见一斑。牧原的完全成本、育肥日增重、育肥成活率、保育日增重、保育成活率等指标均高于丹麦前25%的养殖企业。这一生产成绩的取得正是牧原在现代化养殖条件下完成的。生产效益好,则体现在生产价值大,附加值高上,这从牧原生猪在区域销售中具有价格风向标意义上体现出来。

三是,创新重塑中国生猪养殖结构。牧原股份垂直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内乡养殖综合体项目中体现得更为清晰。在这一年出栏210万头生猪的项目中,涵盖了饲料加工、种猪扩繁、育肥猪饲养、屠宰加工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在这个单体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项目中,不仅实现了养殖模式的创新升级,而且实现了养殖技术智能化升级,可以说,随着更多的养殖综合体项目面世,牧原股份这种高效低成本的楼宇式养殖模式正重塑着中国生猪的养殖结构。

四是,智能化驱动中国生猪养殖再转型。中国生猪养殖走过了手工机械、工业化、自动化阶段,正向着智能化转型。当下,建立在工业化、自动化基础之上的智能化应用与实践,正在牧原股份大规模推广,这将推动中国生猪产业的第四次革命(从散养户到公司+农户到工业化再到智能化),智能化将引领中国生猪产业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养殖的转轨,从而赋予中国生猪产业高科技的属性。

五是,高科技支撑下的精细化养殖。“养一头猪,包含着450项专利”,这是几年前,牧原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在防范非瘟疫情的过程中,牧原走创新之路,发明了空气过滤系统、独立新风系统等等,现在恐怕牧原养一头猪,专利技术要远超450项了。比如,在养猪节水方面,持续创新改进饮水器,实现了智能温控,喷雾降温;管理节水,减少跑冒滴漏,最终实现上市一头猪用水1.6-1.8m³,远远低于养猪行业用水定额。利用发明的热交换系统,已实现了猪舍外零下30多度而不用煤就能保证猪舍内实现25度左右的供暖温度,摆脱了对能源的依赖,现在,用水又实现了零排放,减少雾霾排风除尘达到99.9%……2020年全年豆粕用量占比仅为9.8%,而市场养猪豆粕用量占比17.7%,等等等等,一项项生产条件改善背后都是专利技术的支撑。

六是,生猪生产实现了循环经济模式。牧原创设的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智能化的生猪养殖模式,建立了从种猪、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的可追溯体系,保障了生猪食品的安全。更具看点的是,公司还坚持“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循环”原则,以粪尿综合利用为出发点,在养殖场建设沼液工程配套设施,对养殖产生粪水进行固液分离,固体用于配套的有机肥加工厂生产有机肥,液体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做饭、供暖,沼液用于周边农田及温室大棚蔬菜基地、花卉基地、果木基地的施肥灌溉,牧原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七是,现代猪产业集群赋能。在内乡,一个围绕牧原生猪养殖的现代猪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包括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农牧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印刷包装、供应链金融、特种车制造、环保新材料、物流运输等全产业链业态企业正在加速集聚。比如,仅仅牧原的供应链企业落户内乡就达3000多家。可以说,牧原出栏4000万背后,离不开产业集群企业的合力支持。

八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把一个传统产业发展成为一个特色产业,牧原股份自身的创新力量当然是关键因素,不过,不能否认当企业做到了产业龙头之后,区域政府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的政策力量,这与当下政经合一的经济治理模式分不开。比如,南阳市政府在支持牧原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上出台了10条支持政策(《中共南阳市委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牧原集团做大做强做优的十条扶持措施》),比如,内乡县政府围绕牧原集团拉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现代猪产业第一县”,均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九是,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体现。
在市场经济学的认知中,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中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成长的第一推动力。这不难理解,一家没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创新技术引领的企业。毕竟,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质是创新。在熟悉牧原的市场人士看来,“牧原”二字,就是“创新”的别名。因为牧原的创新深入到养猪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去,而养猪的每一个环节均因为牧原的创新,实现了每一个细小生产要素的重构。正因为企业创始人拥有了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才驱动牧原团队释放出更强大的企业家精神。一句话,牧原的成功,就是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持续创新进化的结晶。

十是,地域要素资源涵养与人口红利。牧原诞生在南阳,其实是河南农业资源与人口资源支持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河南的粮食、土地、淡水、气候与人口等资源丰富,古往今来,都滋养着农牧业繁殖与发展,也成为生猪养殖的天然温室。今天,牧原走向全国24个省,客观上讲是全国的农业资源支持着牧原成长。当然,前提是离不开中国的人口红利造就的万亿级产业成长空间,还有中国人肉食偏好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全部讨论

2022-01-07 02:01

写的好,赞

2022-01-07 13:26

$牧原股份(SZ002714)$ 在新的经济格局之下,我国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只要胆子大先人一步的去做就能发展好的经济背景了,未来拼的是科技赋能,是人才的培养,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勇敢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了~~把养猪想成一个棚三面墙的那些人,未来都要被这个时代淘汰

2022-01-07 10:37

总结的很全面,提升了认知。

2022-01-07 06:57

要吃透$牧原股份(SZ002714)$ ,现阶段必须搞清楚的两件事。第一,工业化养猪的规模经济边界在哪里?养猪不是互联网,说没有规模经济拐点的人,是没有经过思考的。第二,一个完整周期内,平均一头出栏猪带来的利润是多少,不看非瘟周期,这个利润约为350块钱。但是牧原的成本红利本质上是周期内行业成本曲线的波动,当中小散养猪产能逐渐退出,行业成本曲线平缓,且下移,牧原成本红利减少,单一出栏猪带来的利润减少,这个过程现在走到哪里了?

2022-01-06 23:44

谢谢🙏

2022-01-06 23:25

总结的挺好!

2022-01-07 20:30

2022-01-07 09:04

2022-01-07 09:04

这是近期看到对牧原分析比较透彻的好文章

2022-01-07 08:12

水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