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字回顾】一手大股东_成嘉源:CXO还能继续优秀吗?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回复:8喜欢:26

>>>点此进入直播回放<<<

【路演主题】CXO还能继续优秀吗?
【路演嘉宾】@一手大股东_成嘉源   雪球私募嘉源成长一号基金经理
【路演时间】7月15日17:00-18:00
【路演看点】
1,CXO你不得不了解的黄金赛道
2,用什么逻辑买CXO?
3,CXO的未来为什么在中国?

#2022雪球基金直播节# 

    成嘉源:今天跟大家分享CXO这个比较热的投资赛道的逻辑,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我简单跟大家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一下整个赛道的逻辑,今天不涉及到具体的某一个公司,前面也是先聊一下CXO这一块儿我认为的核心观点,后半部分有问题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首先看一下CXO这个赛道,CXO这个词也是投资圈发明出来的词,实际上是两块,一块是CRO,一块是CDMO。CRO总的来说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临床前CRO,一块是临床CRO。临床前CRO就是药物研发一开始的阶段,需要在实验室,像早期先做化合物的研究,比如说靶标选择,苗头化合物探索,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这个大概需要花2-4年的时间。国际上的龙头是Charles River,相当于是这个赛道的创始人,早期也是从卖老鼠起家的。国内比较有名的龙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包括像药石科技是集中在分子的堆砌这一块儿。早期把化合物选定以后,会进行临床前的研究,主要是在体内和题外的动物试验,申报临床试验的批准,能不能进入临床实验。这一块儿不比较有名的是昭衍新药,做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说白了就是卖猴子的,所以这一块儿是临床前研究。这一块儿相对来说是偏实验室阶段,主要是在实验室里面对化合物的分子,包括它的安全性、毒理、药理做一些研究。进入到临床阶段,这一块儿跟临床前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把化合物选定出来了,一般就是一个化合物,进入临床阶段。我们都知道有一、二、三期,这一块儿花费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像国内的龙头,毫无疑问就是泰格医药,接下来就是药明康德这一块儿也有非常强的实力。国际上像昆泰,都是这一块儿比较大的公司。这一块儿投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临床试验都是非常费钱的,这一块儿总的来说就是进行一期、二期、三期,数据做好以后,提交上市申请,直到上市。上市了以后,还有一个四期,其实就是上市后的观察,上市后再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副作用,或者是安全性问题,新的适应症,有苗头的也可以再重新申请新的适应症。

    

(05:23)

    CDMO其实就是在这些阶段里面,帮助你去生产你要的药物,说白了,有点像代工厂的意思,CMO、CDMO。从各个阶段的价值量来看,从各个阶段,因为每个阶段花的钱不太一样,我们知道一个新药,像以前,有一个双十原则,10亿美金、10年,才能研发一个药。为什么你吃的这片药比较便宜?因为你吃的是第二片,第一片药价值10亿美金。这些年基本上新药领域,研发一款药已经到了20亿美金,甚至到了20年,从每个阶段看一下价值量,也能发现,因为每个阶段花的钱越多,你花的钱就是公司的收入,对应这个公司的天花板,包括市场规模就会更大。药物发现阶段,其实投入是不大的,一般就是千万级美金的级别,临床前也不大,临床阶段是最大的,一般投入都是上亿美金。所以,临床阶段很容易产生龙头公司,大值,包括国际上的昆泰,后来合并了。当然商业化以后,也是一块比较大的,所以像国内很多企业,CMO也好,CDMO也好,集中在后边,这边也是能挣挺多钱的。

    再看一下CDMO领域,有点像代工厂的意思,比如说芯片交给台积电生产,我来设计,其实CDMO企业就是帮这种药企生产药品的,这里面又有两种,一种叫CMO,说白了,有点像OEM,你告诉我怎么弄我就怎么弄,我建一个厂,帮你把这个药生产出来。CDMO又先进一些了,等于我有我自己专门的工艺,包括国内比较有名的,合全,还有凯莱英,凯莱英有自己所谓的黑科技,连续生产,绿色反应之类的。CDMO企业有点像制造业里面的ODM,不光能给你生产,还能给你我自己专利的技术,帮你把这个药生产得又好,成本又低。

    为什么CRO跌了这么多,2021年年中开始,随着国内三大医药指数同步下跌,A股医药指数基本上下跌了30%,香港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53%,美股XBI医药指数下跌66%。整个创新药,包括医药产业这一块儿陷入了负向循环,股价下跌造成融资的下降,融资的下降造成股价进一步下降,股价进一步下降造成融资额的进一步下降。因为市场基本的逻辑,我认为你的融资金额就是你未来,因为你融完资,大部分都是要投研发的,你研发投入就小了,研发投入小了以后,可能就砍单,有一些管线的产品就不去外包给CRO,CRO这些公司的收入就会减少,陷入了负向的循环。这是美国的XBI指数,从去年年中到现在下降了非常非常多。

    但是从6月份开始,相关指数有一个企稳,企稳以后很容易又陷入了正向循环,其实每一次周期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索罗斯说的反身性,越下降,股价越低,市值越小,市值越小,如果你账上钱花完,想融资,你稀释的股份越大,融的钱就越少,这样用在业务上的钱越少,你就越差,你股价就越下跌,这是一个负向的循环。当股价进行反弹期,进入稳定期以后,股价上涨会带来融资的改善,比如说现在市值上去了,融资多融一点钱,股价进一步上涨,融资继续改善,继续改善以后,公司更有钱。当然这种循环,是比较适合于什么样的公司呢?尤其是这种Biotech公司,自己没有办法给自己造血,他只能是依靠市场给他输血。之前是在一级市场不停输血,像港股的18A这么多生物医药公司,都是从一级市场融完资以后,基本上融两三轮,有的融四五轮,到了上市。到了上市阶段,上市那笔会融一笔大的,现在大部分公司账上的钱还可以支撑他们按照现在的研发强度,可能三四年都没有问题。现在市场主要担心的就是你三四年以后,比如说如果到时候资本市场对你的估值还没有改善的话,到时候融到的钱会非常非常少,甚至前一段,三四月份的时候,有些公司的股价已经跌的比手上的现金还多了。这是不合理的,如果看一般的公司,你会发现如果你的资产比净资产还低的话,基本上相当于你把这个公司清算了,也能挣钱,早期这种投资方法。

 

(11:43)

    甚至有一些医药公司他的市值已经比先进还低了,都不是比净资产,是比现金还低,这是不合理的,但是为什么又合理呢?市场会认为,这个公司没办法造血,而且在可预见的三到五年之内都是没办法造血的,没有成熟稳定的产品线能给你不断贡献利润,所以你迟早还得融资。如果三年之内融资改变不了,现金花完了,下一笔融资怎么办?按照现在的股价融现在这么多钱的话,可能得稀释一半的股份出去,这样的话,你就没有什么可投资的价值了,市场是这样认为的。

    这就是之前下跌的时候,他陷入了一个负向的循环,所以跌得也比较多,特别是美国的XBI指数,还有香港的18A的医药公司。包括现在,虽然有一些企稳缓和,其实也是远远低于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上最后几轮融资的。

    这是市场的认为,但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我们把这个周期稍微放长一点,看一下五年或者是十年的维度,CRO这些公司的收入,跟Biotech融资的相关度到底高不高。这张图是2015年到2000年五年时间里面,全CRO市场的规模是红线,这是增速,再看一下全球投融资的波动,2016年下降很大,包括2019年,实际上这个相关度是不太大的。但是他跟什么相关度大呢?跟MNC研发投入相关度比较大,这是跨国的大药企,全球前20,前30这些大的药企,他们是有稳定收入的,有稳定的研发投入,所以我们看到,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全球CRO市场的增速,反而跟Biotech投融资的关联度,短期来看,其实是相关性不太大的,我们看到橘色的这个线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看到全球CRO市场整体规模波动不太大。再看一下本土,我们国家的这些CXO公司,他们海外的收入,海外收入的增速,其实跟橙色的,全球医药投融资的情况相关度其实也不太大,其实也是跟MNC的相关度更高一点。这个是为什么呢?我们再看一下这张图,这张图是我们统计的,从2013年到2020年,全球Biotech投融资转化为医药研发投入的占比,其实并不高。全球每年医药研发投入,其实里面占60%的,比如说2020年,占60%是TOP14的MNC药企贡献的,像辉瑞、拜耳、罗氏、强生阿斯利康这些公司,其中只有10%的研发投入来自于Biotech,刚上市,但是没有很成熟产品的公司,早期的公司吧。再往前看,其实从2013年到2020年还比较稳定,基本上60%都来自于Biotech公司,当然前两年高一些,前两年Biotech一开始是有30%多,但是随着这几年MNC他们投入的增加,Biotech的占比是越来越低的。整个全球的医药研发投入,还是以这种大药企的研发费用的支出为主要占大头的,基本上占到60%。

 

(16:04)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这张图,为什么全球CRO市场规模增速跟MNC研发投入的增速更相关一些,跟中小Biotech公司相关度更低一些,这是因为他们在研发投入的总量上,MNC占比更高一些。

    再看一下中国的这些CXO企业这些年的收入。这些年中国CXO企业本土和海外收入,一条45度的斜线,跟投融资的关联度非常低。包括在国内的收入,基本上也是一条直线往上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要回到驱动CXO景气度的核心逻辑,就是两块,一块是药企研发的投入,因为药企的研发投入,在药企这一端算研发费用,对于CRO企业来说,是营业收入。这一块儿投入的大小,再乘以他的渗透率,就是CRO整体的渗透率,有些药企他的研发投入是不外包的,他是自己做这种研发的。像国内自己做的比较多的恒瑞,百济,这都是号称死也不找CRO的公司,大多数的药企多多少少都会跟CRO企业合作。这一块儿我们要看两个因素,一个是药企研发投入,一个是渗透率。药企研发投入分两块,一块是中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一块是小型Biotech的研发投入。

    看一下十几年全球大药企销售的收入跟研发投入的增长,拉长周期来看,从2006年到现在,全球大的药企,他的收入其实非常稳定,基本上是稳定向上的趋势,他的收入直接决定他的研发投入,因为研发投入每年比例都是有多有少,但是基本上至少是5%以上,甚至很多大药企都是10%以上。我们看到他的研发投入,其实一直是在增长的,虽然中间有一些年份可能增长的不是那么多,但是拉长周期看的话,一直在增长的,因为什么?因为发现的靶点越来越多,可治愈,可干预的疾病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这一块儿大家也愿意花钱买好药,吃好药,大药企的收入相对来说非常稳健。

    如果拉长周期看的话,从小药企的融资来看,小药企的融资其实从周期上来看,增速可能有时候有高有低,但是从绝对值上来说,还是稳步向上的过程,虽然中间有一些波动,遇到金融危机,或者是短期的市场,政策的原因,但是总体还是向上的。我们从长期来看,医药的研发投入基本上是一直会向上的,只要人类还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更长的寿命,研发投入肯定会一直增加,基本上是没有天花板的市场,除非我们都能长寿了以后,长命百岁,也不生病了,那个还比较早,肯定短期之内也看不到。

 

(19:46)

    第二个因素看一下医药研发外包渗透率。从投入上来说,就是增长,渗透率上来说,看一下2010年到现在,上市药企平均研发成本,是越来越高的,十年前可能还是双十,10亿美金、10年,现在都已经增加到20亿美金,20年,20亿美金还能忍,但是这个时间其实是最不能忍的。我们知道,新药的专利保护期一共也就20年,把这个药一研发,研发上十几年,上市了以后,可能只能卖几年,别人就能开始仿我了,我这个生意都没法干了。

    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研发投入的回报率是直线下降,2010年的10%左右,已经跌到2019年、2020年的2%,2018年以后就是2%研发投入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说白了,就不用干什么研发投入了,直接买理财就得了,如果是上市公司,买理财,买中国银行的理财可能都能跑赢新药研发的回报率。这就导致了研发的效率越来越低,我自己研发越来越不合适。其实这些药企现在都特别喜欢把这种研发外包出去,因为什么?外包的话,成本肯定比自己的低。第二,外包的话,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专业干这个的,效率肯定比你高,就像我们注册公司的时候,大家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去跑这种工商局注册,基本上都是找一个中介、外包,给他1500块钱,或者是2000块钱,可能两三周就搞下来了,但是如果自己去弄,花的钱也不少,但是时间受不了,前前后后跑一个月。从统计来看,从一期临床、二期临床到三期临床,CRO总的来说,可以帮你节省,基本上1/3,30%左右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很要命的,特别是创新药,第一个上市的吃肉,第二个上市的喝汤,第三个上市的,肉和汤都没了,能稍微赚点钱就不错了,我们看到特别明显的,像新冠疫苗,早期上市的这几家基本上吃到了全球所有的份额,包括国药的灭活和科兴的灭活把钱都赚走了,后面上来的虽然也批了,但是基本上也挣不了几个钱,时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CRO企业存在的价值,我能帮你省时间。比如说CRO显著缩短申报时间,正常需要129周,用CRO公司,比如说泰格药明这些企业可以用98周,比别人快了将近30周,就快一年了,要是上市了,就不会计较前期省的这点钱算什么,省的时间,时间就是钱。

    从研发外包渗透率来看,这些年一直是在增加的,我们看全球历史CRO的渗透率,从2006年基本上是在18%左右,一路上升到现在将近50%,包括从外包意愿来说,从北美、欧洲,包括亚洲,研发外包的意愿都是非常高的。现在其实很多这种Biotech公司,事实上没有几个人,可能就是一两个科学家,他发现了一个靶点,他把这个靶点拿出来,他出去融一笔钱,回来他把他所有的研发外包给了药明,国际上这些大的公司去做,他们可以保证你只要有一个想法,你只要有钱,我就能帮你把这个想法变成药。国外的吉利德公司,他是治疗丙肝神药的公司,这个公司早期就是典型的Biotech公司,早期研发靠CRO,后期生产靠CDMO,一路这么走过来的,做成TOP20大的药企。现在很多医药公司,我们看融资好几个亿的公司,一共就没几个人,可能就两三个人,三四个人,这是核心的,当然还有一些别的。

 

(24:48)

    从这两点来讲,首先国际上的研发投入会越来越高,第二,渗透率也是会越来越高的,渗透率这一块儿肯定是有天花板的,现在可能到50%,我觉得这个东西到了70-80%应该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就跟现在的芯片有点像。我们说现在的芯片产业链分得特别细,基本上没有公司自己生产芯片了,除了全球那么几个,英特尔、三星还自己生产,苹果高通AMD英伟达都是外包给了台积电这样的厂商,包括国内基本上外包给了中兴、华虹这些。长期来看,产业分工会越来越细,这一块儿整体的市场是两个维度,收入会增加,渗透率也会持续提升。

    再具体到中国,中国的CRO企业会增长更快,因为在全球分工的阶段,我们发现CRO全球的蛋糕在逐渐变大的同时,中国切到的份额是一直增大的。全球的CRO+CDMO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到2021年,不论是从药物发现,还是临床前,还是临床,基本上是10不%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中国2012年到现在,每一个环节,药物发现也好,临床前、临床、CDMO也好,基本上都是30%左右的复合增速,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工程师红利,这其实跟我们其他产业都差不多,包括芯片、ICT这些领域,我们看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从2002年到2019年,翻了多少倍,基本上翻了六倍,我们受过高素质教育的工程师,包括像医药的研究生是非常多的。再看人力成本,拿Lonza,跟国内CRO平均的对比,Lonza的人均成本基本上是70多万人民币,像国内CRO平均的成本是十三四万。即使是十三四万的成本,以康龙化成为例,他的人均成本大概是14万左右,比Lonza已经低了这么多了,但是比当地的平均工资还是高,因为康龙化成总部在北京,北京2017年的平均工资是10万块钱,康龙化成是14万,到现在可能康龙化成已经十七八万,北京就是十一二万。即使比国外低很多的情况下,这些人找工作,去CRO企业,依然比当地的平均工资高很多,工程师红利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从财务报表里面,把国内的公司跟国外的公司做一个比较,首先从人均营收来看是差不多的,甚至国外的还高一些,为什么呢?一个人能做的业务的收入,其实差不多的。但是我们如果看利润这一端,就差远了,人均利润跟国外来比的话,比如说国外,Charles river人均利润在1.5-2万美金,国内像泰格凯莱英这些,人均利润都是15万左右,明显高于国外。我们人均收入差不多,但是你一算利润,因为我们刚才已经看了,他们的工资太高,我们工资低,这些人少拿工资还能多干活,所以我们的利润高。这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知道资本的流向,其实跟水是很像的,水,不管任何时候,都是从高往低流,资本的话,在全球配置的时候,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所以,我们的人均利润高,投资回报率高的情况下,这样的话,CRO阶段就是数人头,人才的套利,资本会源源不断流入我们这种洼地。让我们企业招更多的人,直到达到投资回报率平衡,他才会停止这个趋势。从现在来看,趋势依然没有停止。

 

(29:54)

    再看CDMO这个板块,我们知道他跟CRO领域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因为CDMO领域主要是生产制造,他是固定资产投得比较多。CRO阶段,其实说白了,就是数人头,人力密集型行业,人多就能干得快,CDMO完全不一样,就是投固定资产,投厂子,对于小分子药来说,就是反应釜的数量,对于大分子生物医药来说,就是发酵罐的数量,这一块儿我们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国外的Lonza,他的利润除以固定资产的回报率,好一点就是25%左右,但是我们看国内的龙头,像凯莱英、合全,都是50%多的资产回报率,基本上差了一倍。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从CRO阶段,还是从CDMO这个阶段,我们中国目前来说,他的资本回报率都是最高的,所以也就支撑了我们能源源不断从整个全球的蛋糕份额越切越大,这是核心的逻辑。

    最后总结一下我今天的核心观点,首先,全球的医药研发的投入增长趋势是非常明确的,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医药研发外包的渗透率也是只会不断提升,而不会不断降低。从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中国在全球的CXO份额也会不断提升,而不会降低,这是我的几个核心观点。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就是这些,下面朋友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发过来,我们可以一块儿探讨一下,有问题的大家可以发上来了,我刷一下问题。

    有个朋友问PPT可以分享吗?可以,我会分享一个文字版的,大家也可以关注我。

    有一个朋友问国内CXO对海外依赖度很高,对于中美脱钩的担心怎么看?确实,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其实最早都是从接国外的单开始的,最早我们国家没有什么新药研发,像药明凯莱英这些都是接外企单子做起来的。现在为止,这些大的头部公司,外资占比也是非常高的,基本上药明70-80%都是国际的。中美脱钩,从大的方式来看,脱到最后,医药应该是最后,可能是最次要的一个位置,为什么呢?我们理一下这个逻辑,中美脱钩,我们看前一段布林肯有一个讲话,我们不认同中国的一些做法,我们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好,或者是对其他的东西,我们有意见,但是我们并不是对中国人民有意见,美国人民跟中国人民还是很友好的。我们看到你如果要制裁中国的话,首选肯定是一些军事领域,或者是中国的科技领域,太空这些东西。这一块儿他觉得可能是对安全有威胁,但是像医药这一块儿,相对来说,像我们的药,都是救人民生命的,这一块儿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不让辉瑞研发出来一个药把病治了,这已经超越了美国所谓的逻辑,逻辑就已经很牵强了,这个跟政治,或者是跟其他都是不挂钩的,这属于人道主义的范畴。

    包括这次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这么强烈的制裁,制裁到最后,也是制裁俄罗斯主要的石油,包括外汇的收入,但是他也始终没有制裁,不让俄罗斯拿到某一种药,或者是让辉瑞,或者是拜耳,退出俄罗斯市场,阿司匹林不能卖了,这种概率还比较小。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我觉得医药领域相对来说,牵扯政治的因素会更少一些。相对于高科技,军事化的,芯片类的,是相对弱一些的,因为这一块儿是全人类的,研发出来一款药都是为了全人类好。

 

(35:34)

    第二个观点,CXO这个领域本质上来说,还是服务类的,辅助的,我帮你研发药也好,帮你生产药也好,这个药的专利始终牢牢地握在甲方的手里面,辉瑞的药还是辉瑞的,只不过委托你生产,或者是前期研发让你帮我干活,包括CRO这个阶段报价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你这个项目,你给我配几个人,我把这几个人的工资加服务费付给你就行了,有点像国内劳务外包,我自己不雇这些人了,把这些人放在你那儿,这些人就给我干活,我付你费用就行了,这样的话,我就不用养人了。

    还有一种是按阶段的,走到那个阶段,付你里程碑的钱。总的来说,不涉及欧美这些国家核心的专利,辉瑞的药还是你的药,我也拿不走,你今天给我,我帮你做,你今天不给我,给到印度的CRO公司做,就拿到印度去了,我们是辅助他的,帮他省钱,帮他提升效率,他如果制裁我们,把我们弄死,他有什么好处呢?好处不太大。所以我觉得这一块儿相对来说好一些吧,我认为脱钩脱到最后,最后一步可能才会脱到医药这一块儿,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有一个朋友说国内CXO在疫情下不断扩展,未来会不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我觉得这是有的,包括国内像一线的、二线的很多企业,他扩产扩了好多倍,需求也比较旺。等到新冠过去以后,需求下降以后,必然会有很多产能空闲出来。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他的这个扩产是一时的扩产,还是有一个底层的逻辑的。比如说有些公司,我们知道CRO企业,包括CDMO,有一些一体化企业,是从前期一直到后期,有一个策略,比如说国内的龙头,药明康德跟随分子策略,早期,可能十年前,你刚在化合物阶段,我就帮你做筛选,我帮你做到临床,我再帮你把临床做完,再帮你上市,上市以后,再帮你用我的CDMO产能帮你生产。这种企业他扩产会有很强的预见性,前期大概有多少分子能够进入到这个阶段,后年需要多少产能,就扩出来。

    有一类公司,他是从CMO企业过来的,原来只给大药厂做一个中间体,小分子,可以分成很多段中间化合物的合成,我只帮你做一个中间体。后来合作得还不错,大家说你扩产能吧,把剩下的药也给你,这一块儿有一部分企业是从这个角度过来的。所以,CDMO企业有两种,一种叫从M到D,一种是从D到M。从D到M,就是有前面的这种CRO基础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从D到M,我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我帮助你把这个分子搞出来了,后期你生产的时候,要不也给我吧,我给你配套产能。有一些企业是从M到D,我先生产化工原料,慢慢的,我再往前发展一点,帮你把药,制剂生产出来,到最后的成药。像CMO这类企业,如果没有前期很强的引流的能力,从分子就过来的能力,有时候扩产,因为一个大单过来,他就要扩很大,但是万一这个单黄了,比如说最近的例子,辉瑞的小分子药,我们看到当时预测产量或者销量都挺大的,但是最后发现,这个药卖的一般,包括国外,像美国那边,销量并不是很好,很多人都不吃这个药,甚至还没吃就好了。其实最后这一块儿的单量能有多大,包括过两年这个药还是不是有人吃,再变异,如果没效果了,这个要就没人吃了,很显然这么大的产能怎么办?一砍单,产能就空出来,要去市场上找别的厂家,产能都空出来以后,博弈的空间就明显供大于求了。这一块儿还是要分企业来去分析的。

 

(41:05)

    有一个朋友说CXO今年新冠,辉瑞订单下基础很高,明年抛开新冠,增速大概有多少?其实大部分厂家,现在都会在交流也好,或者是大家仔细看一下,都会披露一下新冠占他们的比例。抛掉新冠,头部的企业,泰格药明,康龙这些企业,抛掉新冠这部分收入,其实他们都单独披露了,基本上近三年维持30%左右的增速是没什么问题的,很多增速是能看得到的。前期很多分子,或者是很多药物已经走到临床二期或者是三期的阶段了,到这个阶段能不能批,他们心里有大概有一个数了,差距不会太大,你说是不是100%?肯定不是100%,十个走到临床三期的药,成功率肯定很高,至少能成五个,70-80%是有的。按照70-80%,到了商业化阶段,只要有几个,再有一半,可能有三个给我,CDMO收入肯定是很高的,因为一旦到商业化阶段,很多药都是几亿美金的,有的十亿美金的,像药明跟他们签的合同都是带分成的,有些药甚至能分到10%的份额,几亿美元级别的收入,基本上这一个药,相当于早期几百个分子CRO阶段的收入,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虽然基础很高,但是未来几年,可能20-30%的增速应该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这是我个人感觉,包括市场的预期,总的来看,也是能看到的。

    我还统计过他们的在手订单,但是今天没放在这个PPT上,可以看一下这些企业的在手订单情况,包括药明泰格都会披露在手订单,在手订单基本上两三年之内做完,假设后边就没订单了,或者订单就很少了,即使在手订单维持这几年增速也没问题。其实他们每年还会有新的订单。

    讲一下细胞和基因治疗,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讲那么细了,因为细胞和基因治疗要讲到具体的,包括ADC、双抗,每一个展开讲,一两个小时都讲不完,今天只讲CXO大的逻辑,自上而下来讲,今天不是自下而上讲,如果单拿出来CGG,或者是基因资料,讲的话就太专业了,得讲很长时间,今天只是讲大的。

    有一个朋友问一体化好,还是细分好,我觉得这个得分两块看,从逻辑上来看,包括从现在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基本上甭管以前一开始就走一体化的,比如说凯莱英,是从CDMO起家的,包括康龙,以前都是,但是最后发展发展,大家发现后面起来的都会往前走,从上游走,上游的都会往后走。所以,其实以后会趋同,为什么呢?如果你在CXO这个领域不具备端到端的能力,从发现靶点,发现分子,到商业化的能力,长期来看,比如说我是甲方,我是一个药厂,你告诉我,我凭什么选你,你只是某一个阶段的,我还得把我那个阶段所有的数据再切换到你这儿来,凭什么切换,转换成本就很高,如果能在一家解决的情况下,凭什么到你这儿,除非你便宜特别多。我刚才也讲了,药物研发这个阶段,钱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间,时间就是钱,时间省的钱远远比你报价给我便宜20-30%来得巨大得多,我们刚才也举了例子,第一个上市的药能挣到的钱,可能是10亿美金体量的药,第二个上市可能是5亿美金,第三个上市的,可能1亿美金都挣不到,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来看,所有企业都会试图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不排除,包括像泰格,在国内临床起家,一直在临床阶段地他现在是横向发展,他不是纵向发展,当然他往前的话,并购了方达控股,但是方达从前期来看,目前跟头部这些企业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泰格是想做全球临床的老大,他现在去各地,东南亚也好,南美也好,去韩国也好,收购也好,布局也好,当然这也有可能,如果单从整个链条来看,如果你具备端到端的能力,肯定是药明的黄金漏斗模型,早期分子多少,一步一步筛下来,最后到商业化。相对来说,一体化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抢单的时候,还是非常好抢的,容易抢到,不容易丢失客户。其他的某一单项的选手,可能比较难抢到,但是比较容易丢掉,是这个逻辑。

 

(47:27)

    最后再回答一个问题,也差不多一个小时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发上来。

    有朋友说泰格、药明、康龙这几个企业最看好哪家?这几个都是非常优秀的CXO企业,都得分开来看,每一个企业都不太一样,像药明,毫无疑问,整个中国CRO领域的创造人,最早的企业,也是目前来说,从能力、实力各个阶段,各个细分领域,我刚才说的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基本上药明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即使在临床领域,跟泰格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泰格虽然临床领域是绝对的龙头,但是药明的临床也很厉害,包括SM的数量,包括CRA、CRC的数量都是非常大的,只不过就是服务自己的客户。

    像康龙,就是小药明,照着药明去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基本上都有,但是都比某一个细分领域,比药明差一些,比每一个细分领域要再差一些,可能是这么个领域,就是低配版的药明。

    泰格基本上是临床领域做得很好,包括他对人员的激励,所以每一个阶段的逻辑不一样,大家要分开来看。长期来看,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企业。

    有一个朋友问未来可能转移到印度和越南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在CRO这个领域,包括CDMO,2010年以前,主要印度做得比较多,当时欧美的药厂,他们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培养印度的,我们知道印度外包了很多欧美的CallCenter,医药这一块儿也想包给印度的,印度本来英语又好,跟欧美交流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后来发展发展发现,还是中国这一块儿比较厉害,为什么呢?印度低层次的人才,比如说CallCenter,干这些普通的基础性的活儿还行,但是CRO这个领域,毕竟是医学院校,生物类的这种人才,印度还是少,中国大量的,像四大填坑专业,生物专业是排第一的。我那会儿上学的时候,生物医药专业考分都是最高的,大量的人进了这个专业,出来了以后,以前都不知道能干啥,CRO把这些人都拢到一块儿,不错,挺好的,提供出来了。

    印度跟越南,如果想超过中国,简单靠人力的堆砌,CXO这个领域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他们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我刚才说的那张图,他们的研究生的数量,什么时候能达到中国这个量级,或者是增长率特别快的情况下,我觉得就有可能。

    我们看这张图,我们研究生的数量从2002年,我是2003年上的大学,那会儿才10万出头的研究生数量,现在是多少了?现在都已经60多万了,这不是开玩笑吗,6倍,他们得有这种高素质生物医药的人才才行,毕竟在实验室做实验,早期的话,要帮助这些药企筛选化合物,分子,这是挺难的,不是一个简单的。

 

(51:51)

    有一个朋友问怎么看药石,他在细分领域做得确实有自己独门的专利,Knowhow,他也想学药明,我们刚刚说了价值量,刚才那张图,大家看一下,CXO各阶段的价值量,药石非常早,是在药物发现这个阶段,能挣到的钱是比较少的,给他一个项目,就是几百万美金的体量,越往后,才会越来越多,中国CRO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能严格意义上叫CRO了,应该叫CXO,为什么?因为CRO是到临床试验就完了,这个阶段叫CRO企业,这个阶段就是研发费用。到了后面商业化,CDMO,就是生产了,完全是两回事了,所以到了这个阶段,规模效应就出来了,比如说我有厂子,我给你建,这个药,你能卖10个亿,生产成本是10%,一个亿就给我了,这个阶段的一个亿,相当于多少前面的。像药明康德,早期就是在前期的,还有泰格,当然泰格没有向后发展,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一直在前期,发展发展到后面来了,商业化,一旦有一个分子商业化,我产生的收入,这种体量,就是巨大的。所以现在已经变了,包括国际上的很多企业也是,走着走着,最后发现走成一样的了,最开始不论是从哪儿出来的,走着走着,因为越往后走,收入越高,体量越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天花板以后,资本市场就推着你也得往天花板高的地方走,基本上就是往这儿走,就走到这个阶段了。其实药石早期在这儿,现在也在往后走,也在试图去切一些CDMO项目,我觉得这应该都是以后大家的发展路径。

    所以一体化,肯定是企业从小到大必经的路线,你要想成为一个大公司,或者是成为一个巨头,你就是不能有短板,不能说我就会这一招,一招鲜,吃遍天,这是不可能的,CRO这个行业不存在的,很快会被其他一体化的企业给干掉的。

    今天差不多就一个小时了,今天就先这样,大家可以关注我,后期我会把这次直播的文字稿和PPT发在我的主页上,谢谢大家!

全部讨论

2022-07-25 14:52

谢谢老师,老师辛苦!先看影视再品文字!

2022-07-21 06:38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22-07-21 00:10

收藏,认真学习!

2022-07-20 23:30

CXO

2022-07-20 23:11

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