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公募基金连续两年亏损,八一八买基金的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公募基金数据出炉,不仅普遍大幅亏损,而且是历史上首次连续两年亏损。

01 | 亏了多少

要说所有基金都亏损,那确实不严谨——QDII基金(投资国际市场的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2023年是赚钱的。

但是,投资股票和其他权益的基金和养老FOF基金大部分都亏了钱。

具体来说,2023年,这些权益类基金的一半亏损超过16.5%,有将近95%的这类基金是亏的,而且有近80%亏的超过10%。

养老FOF基金,虽然通常被认为比较稳定和安全,但在2023年,有94%的这种基金是亏损的。

主动权益基金不仅是亏了,而且连续两年未能跑赢沪深300中证500指数(虽然指数也不忍直视)。

02 | 为啥亏

2019年到2021年,公募基金开始“抱团”,相互抬轿子。

“抱团—上涨—申购—更多资金买入抱团股—抱团股继续上涨”,人人都说抱团大法好。

靠着左脚踩右脚,那两年基金可谓风光无两,九零后变身“韭零后”,主动投身基金市场,基金经理们变身“网红明星”。

左脚踩右脚的抱团式运作方法能不能让基金价值升上天呢?

能。问原因,就是价值投资。

靠着抱团,基金经理们把大白马股票的估值买到了天际,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韭菜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那么,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

现在你看,代价,它来了。

大人,时代变了。

简单来说,左脚踩右脚能让你上天,但是只能上去一会儿。

估值不会无限增长,泡沫总会破。

“韭零后”们在2022年第一次尝到了当韭菜的滋味,不幸的是,23年还得继续尝。

03 | 基金的坑

很多年前,我天真的认为,基金就是一群最聪明的人帮你理财,把钱交给基金公司肯定比自己瞎整靠谱。

后来我悟了。

基金的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1)规定。不同类型的基金对股票、债券的仓位都有最低要求,单只基金对个股仓位的上限也有要求。

这导致基金经理看好的股票没法像散户一样梭哈买入,而对于市场行情不看好的时候也没法全身而退。

2)考核。基金经理们每个月、每季度、每年都面临着巨大的考核排名压力。

不但要跟自己公司的比,还得跟其他公司的比。

排行榜天天公布,年底还得抢“明星”称号,各个都是卷王中的卷王。

收益稍有下降,不仅有来自公司领导的”殷切期望“,还有来自同行的无情嘲讽和投资者们的铺天谩骂。

所以你怎么要求经理们能“长期投资”“低位埋伏“”静待花开“?

最终变成,啥火买啥,抱团跟风。

赚了,那是我水平高。

赔了嘛,反正不是我的钱。

3)基金募集。经常买基金的小伙伴应该注意到了,最近没什么新发的基金。但是行情好的时候就有很多新发行的基金。

不得不说,基金公司也很无奈,熊市发基金,他没人买啊。

可是牛市发基金的问题在于,它贵啊。

啥叫贵?不是基金价格的高低,而是估值的高低。

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

很多人买基金就像去菜市场买菜——看价格。

2块钱的基金比1块的贵,所以1块钱的基金好。

新发行的基金都是1块,再加上行情牛市,免不了韭菜们纷纷入场。

结果往往就是一进去就被套。

这能赖谁呢?

巴菲特老爷子早就告诫我们”别人贪婪我恐惧“。

你倒是恐惧啊。

4)税费之痛。2021年公募基金管理费:1425亿,托管费:289亿,销售服务费:191亿,认申购费:1160亿。

市场可怜的盈利又被扒掉一层皮。

平均而言,市场每年交易因为税费的损耗至少1.5%。税费倒是其次,问题是——基金它也赔了啊。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赔了,虽然我面子上不大好看,但韭菜们的管理费一分不能少。

5)老鼠仓。行情不好,总有那么些缺钱的基金经理用韭菜们的钱帮着大庄家抬轿子。

反正钱,是韭菜们的。

6)反正不是我的钱。说了这么多呢,你看根本问题就是:这钱,它是韭菜们的。赔了,管理费,赔赚都是要收的。

04 | 四种钱

弗里德曼说,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最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

那你说,基金是哪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