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2.3 运营商仍面临Capex和Opex压力,提升收入端是关键

我国进入5G建设高峰期,未来Capex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美国运营商AT&T、Verizon、T-Mobile资本开支情况来看,自2010年4G建设高峰期后,为逐步提升网络能力,资本开支仍保持逐年提升的趋势。对比来看,我国三大运营商自4G建设高峰期后资本开支逐步回落,到2018年触底,2019年5G建设元年启动,资本开支企稳回升。我们认为进入5G建设高峰期后,资本开支处于上升期,且总规模将超过4G建设时期水平。


Capex投入与Opex正相关,即网络规模提升将加大运营成本。Capex的持续投入使得运营商网络规模不断提升,随之占Opex比重较大的折旧、网络运营费用和人工成本相应提升,故而判断在5G新一轮的投资周期后,相关的运营成本也将呈现正向增长。4G网络投入时期开始于2013年,正式商用为2014年,随着商用的展开,三大运营商Opex费用大幅提升,2013-2016年Opex复合增速为3.18%。

分析国内三大运营商Opex构成来看,主要包括折旧与摊销、网络运营及支撑成本、人员薪酬、销售通信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网间结算费用等,其中除中国移动的销售产品成本占比较高外,三大运营商的运营商的Opex基本以折旧和网络运营成本为主。

4G初期,三大运营商折旧和运营成本增速较高,但销售费用得到显著优化。从三运营商Opex拆分的增速情况来看,占比重较大的折旧摊销和网络运营成本在2014-2015年增速水平较高。人工成本方面也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三大运营商均实现销售费用显著优化,使得整体Opex增长得以管控。

销售费用和终端补贴费用仍具有优化空间。同时,与4G时期的差异来看,当前运营商对于终端补贴力度持续放缓,改变通过手机补贴、合约机等战略抢占市场的模式,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终端补贴和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2018年总终端补贴近140亿元,总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0.4%。据流媒体网9月6日报道,相关主管部门要求运营商压降销售费用,中国移动计划到2021年,中国移动销售费用占收入比控制在6.4%以下,以2018年为基数,社会渠道费用三年压降20%,其中渠道酬金逐年下降20%,自2022年起全部取消渠道酬金,且禁止终端补贴。

美国运营商Opex呈现逐年提升趋势,且占营收比重较为稳定。从Opex角度来看,美国运营商随着Capex加大投入,完善4G网络的性能的同时用户数逐年提升,使得网络运营成本Opex整体呈现逐年提升趋势,且运营成本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相对稳定。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Opex占营收比重较大,存优化空间,中国移动与海外运营商相比基本持平。分运营商来看,对比海外运营商Opex占营收比重,中国移动基本持平,2018年Opex占营收比重为83.17%,主要原因是中国移动在4G时期形成用户规模,带来营业收入的持续提升,同时不断优化销售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所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明显高于海外运营商,2018年Opex占营收比重分别为92.39%和95.46%,我们认为具有优化空间。

国内运营商折旧年限较海外运营商较小,导致折旧费用率较高。通过分析国内外运营商Opex,美国运营商Opex占营收比重较低,主要原因是折旧费用影响,海外网络设备折旧年限长达50年,而国内三大运营商网络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使得其折旧费用率处于较高水平。若剔除折旧影响,美国和中国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占营收比重基本处于同一水平(2018年AT&T、T-Mobile、Verizon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剔除折旧费用后运营成本占营收比重费别为68.04%、72.77%、66.17%、62.51%、72.37%和69.23%)。

由此来看,面对持续网络建设投入,三大运营商Opex有望持续提升。在运营商Opex中,占比较大的分别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以及网络运营成本,随着5G网络建设带来Capex持续提升,折旧和摊销费用将有所提升,另外5G时代面临着基站站点数和频段数进一步扩大,同时网络运营成本与运营商资产规模正相关,Capex的持续投入将拉动网络运营成本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近两年运营商在提速降费和价格竞争背景下,ARPU值持续下降,收入增长进入瓶颈期,而5G时代面临的Capex和Opex提升压力仍将延续,改善收入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当前流量“科技属性”+“消费属性”提升,随着三大运营商流量资费的调整,进入提速降费2.0时代。对比国内通信消费需求端景气度明显强于海外,对运营商稳定ARPU值提供充分条件,改善运营商创收瓶颈的拐点可期。

三、5G时代,中国联通2022年有望实现近1000亿收入增量

3.1 5G带来To B增量业务,中国联通2019-2022年年均100亿增长体量

近年来运营商To B业务开展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近年来积极开展To B业务,包括IDC、物联网、视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2018年,中国联通实现产业互联网营业收入230.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8.7%;中国移动应用及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75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10.3%;中国电信信息及应用服务实现营业收入834.78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22.1%,其中排除短信业务影响,IDC、云计算等业务占比约为17%。

5G有望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4G的峰值下载速率是1Gbps,5G峰值则为10-20Gbps;5G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速率的特征,4G网络环境下用户可获得的最低传输速率为10-100Mbps,而5G将达到100M-1Gbps;4G时延在30-50ms之间,而5G延迟将在1ms之内;4G每平方千米最大连接数为1万个,5G则为100万个。

5G将带来To B增量业务。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特别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大运营商有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5G建设,努力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推进5G战略部署,从2C端业务逐步转向To B。5G应用场景下的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向,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望成为运营商拓展To B业务的增长点,助力营业收入进一步提升。

To B业务具有连接、网络切片以及解决方案等多元化商业模式。在5G时代,运营商在To B增量场景的推动将迎来新的商业模式,有别于To C业务“管道化”的角色。第一方面,5G带来大规模连接,对应连接设备和模组等收费;第二方面,5G时代运营商可根据网络切片服务实现对垂直行业用户收费;第三方面,运营商可依托5G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优势,为客户提供连接+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联通加强在互联网产业和垂直行业领域的布局。2018-2019年公司组建12个产业互联网公司,并与混改伙伴、行业龙头等公司开展业务层面合作;积极推动以投资或融资方式来开展资本层面的合作,积极在智慧冬奥、智慧医疗、智慧安防、5G车联网、智慧制造、智慧教育等众多5G创新业务领域进行拓展。

云网一体化推动To B业务,提供发展新方向新动力。基于SDN/NFV,面向政企用户提供云网融合、智能化网络服务,同时打造“云+网+X”政企新融合模式,拉动基础业务发展,与阿里腾讯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云业务合作,打造以 “沃云”为品牌的公有云产品,与阿里成立合资公司,打造定制化的应用软件服务,带动云、网收入快速增长,首年推出已签约项目逾300个。

5G带来中国联通To B业务增量收入,实现2019-2022年平均收入增长接近100亿元。随着5G商用,中国联通互联网相关的To B业务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IDC、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多点开花,为总营业收入贡献增长动力。从增长绝对值上看,预计2019-2022年有望实现每年平均收入增长体量接近100亿元。


3.2 5G有望实现ARPU值改善和增量收入

4月5日,韩国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资费标准。目前韩国电信服务主要由SK电讯(SKT)、韩国电信(KT)、以及LG U+(LG旗下三个电信公司合并而成)三家运营商承担,根据三家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资费情况显示,SKT与KT两家运营商的最低档5G套餐为55000韩元(折合人民币325元),包括8GB数据流量,LG U+包括9GB流量。当套餐资费晋级至7.5万韩元(折合人民币444元),SKT和LG U+套餐的数据流量提升到150GB,这两家运营商9.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62元)档的套餐分别供给200GB和250GB的数据流量。另一家运营商KT则是在8万韩元以上的套餐均供给不限量数据流量,但在上网速度方面有所差异。可以看出韩国初期公布的5G资费价格(主打套餐7.5万韩元,即444元人民币)较4G套餐有大幅提升。


国内5G初期套餐价格出炉,用户预约数超过1000万,三大运营商有望带来ARPU值改善。8月15日,在中国联通2019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晓初披露联通5G套餐最低定价为190元/月,未来将推行差异化定价方案。北京日报在8月13日报道中对外披露,中国电信版的套餐资费预计将会在199到599元/月不等。从三大运营商5G预约通道数据来看,截至10月10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5G预约用户数分别达到628万户、202万户、212万户,合计超过1000万户,5G商用脚步临近。


3.3 5G带来中国联通收入增长弹性,EBITDA持续提升为自由现金流奠定基础

假设条件:

1、 根据目前美国移动用户渗透率超过120%,根据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以及5G时代我国的先发优势,预计我国2022年我国移动用户渗透率达到同等水平。

2、 中国联通5G用户数占三大运营商总5G用户数20%(根据2018年底三大运营商4G用户占比情况)

3、 假设5G初期单月ARPU值和2022年12月ARPU值数值,期间按照每月等比例下降/上升。

4、 2019-2022年4G用户资费企稳,2G&3G用户ARPU持续稳定。

5、 2021年完成全部2G用户退网,3G用户部分退网,预计到2022年2G和3G用户总退网比例为85%。

下面设置5G用户渗透率和5G用户ARPU值为敏感因子,做出合理分析如下:

1、 5G用户渗透率方面,参考4G时期自2009年发展,Juniper于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LTE用户渗透率为22%,韩国LTE用户渗透率37%,另外,由于终端产品成熟需要一定周期,在5G商用前期渗透率提升较慢。

2、 根据当前三大运营商披露的5G套餐资费计划,合理预测5G商用初期用户ARPU值为170元。

3、 根据海外4G初期LTE 用户渗透率情况,以及我国3G和4G时期用户ARPU下降的趋势(由ARPU值2010年的150元下降到2013年76元,下降幅度接近50%),故而以2022年底5G用户渗透率为25%,ARPU值为120元为乐观情形,渗透率和ARPU值分别设定20%和100元为中性情形,15%和80元为悲观情形。

5G C端用户将带来400-800亿收入增量。中国联通2022年移动业务收入情况进行敏感性测试,假设5G用户渗透率的变化值分别为2.5%,5G用户资费的变化值为10元。预测悲观情况下,2022年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收入1962亿元,较2019预测值(投资建议中预测的2019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为1533亿)增长429亿元;中性情况下,2022年移动通信业务营业收入为2125亿元,较2019年预测值增长592亿;乐观情况下,2022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2336亿元,较2019预测值增长超过803亿。

从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来看,持续的资本开支增进网络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使用户数和ARPU值持续提升,规模效应带来收入和盈利的持续增长,获得良好的经营现金流,进而投资网络建设和维护升级,形成“资本开支—网络能力—客户规模—收入提升—自由现金流—资本开支”的良性循环。故而EBITDA持续增长,为中国联通5G资本开支奠定基础。


根据预测情况,To B业务营业收入2022年较2019年增长为385.5亿元,To C业务按照中性情况预测,2022年营业收入较2019年增长592亿元,从而2022年5G带来B端和C端业务收入增量近1000亿元。

四、公布共享共建方案,加速5G建设进程

工信部已于2019年6月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2019年上半年,中国联通率先发布5G品牌5Gn,目前,中国联通正式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雄安、南京7个城市率先开通5G试验网。据中国联通半年报业绩发布会,预计2019年公司将在40-50个城市推进5G网络建设,计划建设超过4万个基站。


8月22日,中国电信发布2019年度半年度财报,计划今年将在约50个城市建设4万个5G基站,并表示将力争在2020年启动面向SA的网络升级,对外开放基于SA的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5G差异化网络能力。

联通电信共享共建方案落地。9月9日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发布双方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公告,采用接入网共享方式,核心网各自建设,5G频率资源共享。对比公司在此前中报业绩说明会对于共建共享初步方案,本次方案细化了对于省份的分担,双方将在15个城市分区承建5G网络,其中北方5个城市按照联通电信为6:4比例建设,南方10个城市按照4:6比例建设;另外,中国联通独立承建广东9个地市、浙江5个地市以及北方8省;中国电信独立承建广东10个地市、浙江5个地市、和南方17个省。

共享站址资源,提升铁塔资源优化。中国铁塔的成立是三大运营商迈出共享规划的第一步,承载着减少通信行业重复建设、降低行业运营成本、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均衡发展的使命。随着铁塔共享率的逐步提升,不仅使中国铁塔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得以优化。

频率共享,更高速实现网络服务能力。联通和电信进行5G网络共建共享,特别是双方连续的5G频率共享,共享后两家运营商将实现3.5GHz的200MHz带宽,有助于降低5G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效实现5G网络覆盖,快速形成5G服务能力,增强5G网络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网络效益和运营效率。

共享共建加速5G网络建设进程。对比4G时期,中国移动始终呈现大幅领先势头,两家运营商经过4G建设后周期的持续追赶,在2019年半年度实现两家运营商4G基站数与中国移动基本持平。5G时代,联通和电信共建共享将有利于加速5G建设进程,同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形成与中国移动齐头并进,推动我国整体5G网络整体性能快速提升。

市场化结算保证双方利益。公告中还指出两家运营商将以共建共享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可持续合作、不以结算作为盈利手段的原则,以公平市场化结算。这一表态也明确了流量单价快速下降的时代终将结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开启5G时代新篇章。

五、混改红利逐步凸显,经营状况V型反转

5.1 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红利逐步凸显

联通迈向混改。自2017年8月16日中国联通正式宣布混改,作为第一批试点混改的央企,中国联通非公开发行 A 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合计持有公司约35.19%股份,混改完成后,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A股的持股比例将从原来的63.7%降低到36.7%,同时引入互联网公司、垂直行业公司、金融企业产业集团和产业基金四类战略投资者。另外,中国联通董事会引入李彦宏、胡晓明、卢山、廖建文、尹兆军5位外部战略投资者,其中BATJ各一位,有望为公司在云、大数据等业务领域布局贡献核心力量。

收入利润反转,业绩上升态势明显。2017年下旬,联通混改正式启动,当年营业收入增速实现正增长。此后,公司持续进行各项业务的拓展,实现2018年持续正增长。同时,2018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3.1亿元,同比452.3%,实现归母净利润40.81亿元,同比增长858.3%,实现了在营业成本方面的有效管控。

资产负债率逐步降低,杠杆结构得到优化,现金流大幅改善。混改结束后,联通新获得注入资金 750 亿元,削减了短期借款压力,同时负债和财务费用有所下降,中国联通杠杆率改善明显。截至2019H1,公司资产负债率较混改实施前由60.24%降至43.61 %,财务费用由2017年的40.79亿元,降为2018年的-1.38亿元。

自由现金流增加。延续2016年自由现金流首次反转为正值的动力,2017年达到492亿元,增速高达563.07%,为后续 4G 网络的扩容以及 5G 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


5.2 盈利能力改善,互联网化规模凸显,打造长远发展基石

中国联通与战略投资者的资源整合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借助互联网巨头的网络资源,与腾讯阿里京东百度等开展线上触点合作,采用 2I2C 模式进行获客,有利于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截至2019H1,毛利率较2016年提升5.35个百分点,同时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净利润率较2016年提升4.53个百分点。

近年互联网在社会各行业深入渗透,IDC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根据IDC圈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随着5G的发展,伴随流量入口的扩大,内容服务应用场景也随之扩大,对IDC的需求随之提升。

中国联通近年来一直加快推进新一代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布局,已经具备较强的 IDC 及云计算资源能力并实现规模收入。2015年公司IDC业务收入达70.7亿元,同比增长37.5%;2018年中国联通IDC业务实现14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3%。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为3,650亿元,2018年产业规模达到13,619亿元,7年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5%。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中国联通积极拓展物联网市场,物联网业务规模增长迅猛。2018年联公司物联网业务达到 21亿元,同比增长48%。中国联通早在2018年3月就成立联通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推进联通物联网平台+生态战略,聚焦在智慧城市、可穿戴设备、车联网和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2017年物联网连接数超过7000万个,截至2019年6月,连接规模已经突破1.24亿,可以看出中国联通积极推动物联网业务发展。

强强联合,中国联通携手优势企业精准定位物联网细分市场。2019年初,中国联通联合ARM打造中国物联网生态,引入ARM Pelion装置管理平台与Mbed OS作业系统,扩大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包括公共设施、智慧城市、工业制造和零售。另外,中国联通也与阿里云IoT联合打造的联通物联网&阿里云“云连接产品,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物联网服务。依托中国联通物联网网络连接管理平台和阿里Link Platform平台,为多领域客户提供汇聚“连接+平台”优势的智能精准的解决方案产品。面对物联网碎片化严重现象,联通物联网联合华为共同打造轻量级IoT OS产品,基于IoT OS操作系统,打造涵盖芯片、模组、网络连接、平台、应用一体的完整端到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