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9回复:130喜欢:38
看到一位河南南阳85岁农村老人讲述他年轻时的事情,里面讲了几个事。
1、以前有300亩地的地主,亩产只有100-150斤,每年产的粮食,佃农分一半,交完杂税,留完种子,也经常不够一大家子吃,吃肉也很少,白面馒头也不是天天能吃到。
2、城里人很少,除了少数位置好的铺子生意不错,大部分赚钱很难,城里人农忙时也要到农村给佃农帮忙赚点钱,农村人不愿意去城里生活,城里日子还不如农村。
3、那时住的房子大部分是茅草屋,瓦片屋顶很贵,一般的地主大部分房子也是茅草屋。
4、兄弟成家后就分家,找人帮忙去盖茅草屋作为新家,分家后经济状况会更好,因为分家后干活会更积极。
以前娶媳妇,越是富裕家庭,女方彩礼越是要的少,越是穷困家庭,彩礼越是要的多。
5、普通人以前只有过年时能吃几天好点的,所以盼着过年,现在普通人的生活比过去地主强多了,天天在过年,所以不怎么期盼过年。
可见,也就几十年时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几乎完全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富裕的工业社会。

精彩讨论

Gamble102-09 12:17

这一切得感谢邓老

大苹果的飞飞02-09 12:22

从化肥到工业化耕种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所以要发展就要拥抱文明

贵州种猕猴桃郎先生02-09 13:31

我爷爷是个小业主,在北京东坝有一百多亩麦地,同时在北京宣武区开了四个小粮食店。。老人平时只有一件长衫没有补丁,衣服只能晚上洗,烤干白天穿。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买个炖猪肘子,全家改善生活。到了50年,那时候动荡,买了不少房子,在北京宣武们外新文化街。一九五三年公私合ying ,产业只能全部上交gj。

Busquets502-09 13:21

感谢域外文明。

黄建平02-09 13:02

是的

全部讨论

是啊,纳闷的是,当美好生活成了平常,人们反而不快乐了

噱头而已,85岁即使见过地主,也是10岁以前的事情了,不信你问农村出身的,10岁的时候家里亩产多少压根不知道

02-09 12:24

我奶奶说她解放前就买过地,也卖过地,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行为

02-09 13:10

就是80年代,城里人也不能天天吃肉,我家一周吃一次肉就比大多数邻居家吃的好了。过年单位分肉分东西,才能过几天天天吃肉的好日子。

能从碧观索虢 转变为 对外开放,已经足够伟大了。

02-09 12:19

黄总,新年好!

02-09 13:54

以前的生活,陈丹青在三人行说过,跟电视里差远了

02-09 12:45

现在吃穿住行里的人头税可不少

02-10 23:28

这个85岁老人,10岁后已经是解放后了,他的记忆还是很片面的。我的爷爷外公辈很多在晚清年间出生的,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更完整一点。那时在江浙等比较富裕的地区生活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我八十年代初回老家见过的上百年的祖屋,建的也相当有品味,不过方便性确实是不能与现代电气化智能化的住宅相比,但那种徽派建筑里的雕梁画栋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居住环境很有艺术氛围。
听老人讲那时很多大富人家的子弟在农忙时节也是会从事劳动的,中国文化传统讲究耕读之家,诗书传世,富人最大的不同(或者说不公平)是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要远远多于普通人,而现代社会在受教育机会上是更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