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拯救地球,观众会不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大家过年好!

今天是大年初六,到了初七,春节第一阶段就算过完一半了,但初九A股才开盘,所以我想等到初八(后天),也就是A股开市前一天,咱们专门分析一下春节期间的重要新闻。

今天上来是给大家拜个年,顺便聊聊看过影片《流浪地球2》的一点感受。

坦率的讲,《流浪地球2》的故事内容并不比一些好莱坞科幻片更紧凑精彩(与3个小时的片长有关),也不比题材相似的国产片《独行月球》更贴合节日的喜气洋洋。

甚至有些地方的刻板说教,略显那么一丢丢的尴尬。

但为什么他的口碑如此之好?关注度如此之高呢?

从我观影的切身体会来看,是他的硬科幻成分激起了国人观众的自豪感。

是的,科幻影片是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的。

简单理解,软科幻,剧情为主,科幻为辅,科幻只是借以叙事的一层外衣;

硬科幻,科幻为主,剧情为辅,剧情只是承载科幻想象的一个载体。

对我们中国电影来说,硬科幻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是我们的软肋。

我们很早就能拍出动人心弦的科幻影片,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霹雳贝贝》,描写一个外星人小男孩来到地球的故事,小男孩只要张开两只小手,就能任意发电。

应该说,电影真的很好看,引爆了当时的观影热潮,以至于我和若干同学一度怀疑自己也是个外星人,动不动就仰望星空陷入深深的思考……

但是,这是一部典型的软科幻影片,或许灵感来自《超人》,亦或许是借鉴了郭大侠的降龙十八掌,总之,以外星人这一个借口就能解释小男孩的一切特异功能,根本不需要靠“科学”来幻想。

而硬科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的空间越大越丰富,要求科学的基础就必须越深越扎实。

这也是为什么,影史上那么多的优秀科幻影片都诞生在科技第一强国美国。

这也是为什么,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在几年前提及:

《流浪地球1》拍摄前,制片人担心,让中国人当影片主角,扮演地球的拯救者,观众会不信,包括中国观众自己都不信。

我想,这就是《流浪地球1、2》两部影片之所以爆火的原因所在,他不仅展示了中国制作硬科幻电影的实力;

更是让观众发现,影片中的中国人掌控最先进的科技,担任地球的拯救者,越来越变得真实可信,毫无违和感。

这个发现是让观众欣慰的,更是自豪的。

这一点,我们中国的股民应该感受更深。

多年前,中国的很多科技企业就傲立于世界之巅,比如那几家互联网巨头。

但他们凭借的大多是科技的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不是底层科技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底层科技之上的商业模式的成功。

建立在别人底层科技之上的商业王国,不管有多大,命根子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坍塌覆灭。

芯片半导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制裁,不止重创了中国最强大的科技企业,也深深刺伤了国人在科技领域的自尊心。

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感受到,最近几年,形势在悄悄变化,我们在芯片半导体领域的短板和软肋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半导体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

就像《流浪地球2》这样的硬科幻影片一样,国人对中国科技崛起的信心越来越强,相信中国半导体一定能彻底摆脱美国的压制,那一天正在越走越近!

据说,美日荷又要开会讨论联合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我猜测,这次的利空暴风雨可能远小于前面几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其中也有《流浪地球2》的一点功劳。

事实证明,无论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我们都能拍好;

同样相信,无论是软科技,还是硬科技,我们都能做好!

---------------

此外,《流浪地球2》还有一段情节给了我深刻印象: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让死于车祸的小女儿在数字世界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所谓迷信传说的灵魂不灭、转世轮回,都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

或许,我们人类的远古神话,讲述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到底,科学的终点是神学?还是,神学的终点是科学?

(PS: 没准儿,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科技题材,也会在节后受到《流浪地球2》的影响)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