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前夜P2P现状调查:刚兑之困信批之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P2P监管办法最快有望于两周内公开征求意见。监管进入倒计时,但P2P网贷行业仍存在些许问题。如刚性兑付仍是行业潜规则,网贷平台变身准信用中介,背离了监管层关于P2P信息中介的定位;而现在出现的一些业务创新又再次进入监管盲区;以及信息披露不全,阻隔借贷双方信息交流等。“如果P2P能兼营理财产品销售,他的信息中介的定位就会出现问题,反而会成为一个代销平台。”东北地区一位地方银监人士称,“在同一平台下,债权标的和其所代销的金融产品在概念上一旦发生混淆,很容易对投资人形成误导;如果平台有意为之,那么还会衍生道德风险。”P2P行业的“监管时代”正在迎来倒计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了解到,有关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监管办法最快有望于两周内征求意见,而监管层对P2P行业所拟定的监管边界也将随之浮出水面。“最快的话,两周内就会征求意见,意见稿释放的监管思路和之前预期的没有特别大的出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P2P负责人透露,“比如仍然要坚持信息中介定位,实施一些禁止调控,同时采取地方行业协会等组织来配合监管。”一边是监管规则的步步靠近,P2P的行业规模不断增长,据网贷之家统计,2015年前11月的P2P成交量达8485.56亿;另一边则是部分问题平台违约跑路、涉嫌违规被调查等现象仍在层出不穷。记者日前调查发现,目前P2P行业仍然存在本息兜底普遍化、多重业务交叉化以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多重问题,而以上现象能否在监管规则落地后得以化解,无疑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刚兑仍是行业潜规则违背信息中介定位目前,P2P行业走向合规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其信息中介的实质定位仍然无法实现,由于行业性的刚性兑付无法打破,其背后潜藏的风险积聚、转移等问题尚不得化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家P2P平台了解到,目前P2P行业性的刚性兑付“潜规则”仍然普遍适用。由于《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禁止平台提供担保、增信,多数平台目前已放弃“自兜底”的担保模式,转而将“刚性兑付”的期望寄托于风险备付金机制或第三方担保、投保等渠道。例如,有利网的部分融资项目就采取了第三方合作担保模式,其引入担保和小额信贷机构作为合作方,并宣称“合作机构为其推荐的每一笔借款提供100%连带责任担保,进行全额赔付”,而开鑫贷、翼龙贷、PPmoney等平台也存在此类情况。此外,宜人贷、人人贷等平台则采取自设“风险备用金”或“风险准备金”的形式对逾期债权进行兑付的模式进行“曲线增信”;同时,向上金服等平台所采取的保险公司投保模式也代表了P2P平台外部增信的一种新趋势。上述外部增信措施下的刚性兑付现象,仍然是阻碍P2P摆脱信用中介身份的直接障碍。“P2P的资产都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要的,属于次级资产,坏账率必然高于银行,现在平台刚性兑付的做法是将这些坏账自我消化。”一家国有大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指出,“自我兜底的规则下,如果平台的利润无法弥补坏账,那么平台就会出现亏损。”“在引入外部增信的情况下,平台的风险还将会向这些增信机构转移;反过来讲,外部机构的风险也将导致平台出现风险暴露。”前述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