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8# 2022年上半年读书(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阅读笔记8# 2022年上半年读书(一)}

今年春节时候,在微信里中了一张微信阅读30天免费体验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载了app,没想到体验很不错。

最有意思的是书友的划线评论,和视频中的弹幕有些类似,由于评论是联网更新的,比kindle的互动体验好太多。

书籍资源也还算丰富,全场出版社免费可读的年卡在活动期间也不过百余元。另外本地书籍的导入和笔记的导出也都比较方便。于是今年开始了在微信阅读app上的读书之旅。

摄影:云浅书

今年上半年由于春节期间无法出门,读书时间较多,一共读完了10本书:

社科哲学类,2本:《吾国与吾民》、《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自然科学类,2本:《医学的温度》、《科学之路》;

经济投资类,4本:《对冲之王》、《海龟交易法则》、《十年十倍》、《量化炼金术》;

传记类,2本:《李光耀观天下》、《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

预计这部分内容以后放在公众号的#读书笔记#合计,一来整理记录,二来温习回顾,三来自我督促吧。

主要记录自己微信读书上摘录的重要警句和简单随笔。任务简单,才能坚持长久。一篇文章大概包括1~4本书的读书笔记不等,视情况而定。

本次就先摘录社科类的两本吧。

01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字数:20.8万

出版:岳麓书社,2021年4月

阅读时长:12小时15分钟

阅读总评

上部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写起,到精彩的吾民性格和精神分析(平静,智慧,圆熟),这其中儒道释的影响颇深;下部从具体生活角度切入,妇女、政治、文艺、日常,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具体活动一览无余。

阅读此书的过程,既是一个对民族历史的学习,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甚至对于“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也有所启发。

这本书原作于1930年代,近百年过去,中国和世界的变化都天翻地覆。一方面中国人民的性格变化是缓慢的,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却改天换地,尤其是家族制度的解体,传统文化的淡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城市化的大浪潮,21世纪来网络化的巨变。这些长期来看都会对吾国与吾民产生莫大影响,中华文明和中华儿女如何去适应生存,如何去借鉴历史的宝贵文化,又会演化出各种新的性情,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摘要和随笔

1:

粗暴豪迈之北方,与柔荏驯良之南方——二者之异点,可以从他们的语言音乐与诗歌观察而得。你可以把陕西的歌曲跟苏州的歌曲作一对比,立可发觉其决然不同之差异。一方面陕西歌曲声调铿锵,乐器用击筑拊嗒板而和歌,音节高而嘹亮,颇类瑞士山中牧歌,歌声动则回风起舞,似在山巅,似在旷野,似在沙丘。另一方面则有那耽安淫逸之苏州的低音歌曲,其声调呜咽哽嗌,似长叹息,似久困喘哮病者之呻吟,因其勉强哼嘘而成颤抖之音律。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北方的粗暴豪迈,和南方的柔荏驯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

至于中国人嗅觉之灵敏,可由其烹饪之特长一点见之。北平方言,当一个人说到“吻小孩子”的动作,叫做“闻”小孩子,这实在是极正确的表白:因为吻小孩子实际上的动作,却是“闻嗅”,这亦足以表示中国人对于嗅的观察之精细......反之,对于冷、热、痛楚、嘈杂声浪之敏感性,中国人远逊于白人;其故缘于中国人在家庭自治体制度下饱经磨折,对于此等困苦之逆来顺受,已成习惯,我们的“神经”或许即因此而得受西人之恭维,亦未可知。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3:

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这就是历史上常间歇地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政治上,这个民族曾经数度被此等侵略者所灭亡。问题至此转至“怎样在此政治上被压迫的环境下,保持其原来之民族”。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4:

在巩固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推中国之家族制度,盖其组织既已十分完密,原则又阐明至为详细,故任何人均不能忘却本人祖系之所属。此种绵赓万世而不绝之社会制度,中国人视为超越现世一切之珍宝,这样的心理,实含有宗教意味,加以祖先崇拜之仪式,益增宗教之色彩,故其意识已深入人心。

......

另一巩固中国社会机构的文化力量,为中国社会上固定阶级之完全不存在。因是地位晋升之机会绝对公开,人人得经由考试制度以取功名。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繁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二者相辅而行,使中华民族永久长存,不可灭息。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家族制度可谓轰然倒塌,爷爷曾给我讲述的大家族的故事,除了少数南方地区还有所残留,大概只能在文学作品中体味了。林语堂说“万世而不绝”,现实却不过百年。未来何去何从?

5:

假令朴素能令家族之繁荣持久,则同样亦可使国家之繁荣持久。曾国藩的理想,很容易明了,他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

......

盖人生幸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璞归真为唯一防护之方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中国人由直觉而知之。他们欲求家族之长存,而却收其效于民族。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6:

吾们倘把中华民族加以检讨,而描绘出他们的民族德行,则可以举出下列种种特征:(一)为稳健;(二)为淳朴;(三)为爱好自然;(四)为忍耐;(五)为无可无不可;(六)为老猾俏皮;(七)为生殖力高;(八)为勤勉;(九)为俭约;(十)为爱好家庭生活;(十一)为和平;(十二)为知足;(十三)为幽默;(十四)为保守;并(十五)为好色。大体上,此等品性为任何民族都可能有的单纯而重要的品性。

...... 

但上述一切性质都可以统括起来包容于“圆熟”一个名词里头。而此等品性是消极的品性,它们显露出一种静止而消极的力量,非是年轻的活跃与罗曼史的力量。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仔细反思,总结得确实非常到位。

7:

道家哲学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即为一种俏皮圆滑的冷淡,是一种深奥而腐败的怀疑主义。它是在讥讽人类冲突争夺的枉费心机,以及一切制度、法律、政府、婚姻之失败的嘲笑,加以少许对于理想主义之不信心;此不信心之由来,与其谓由于缺乏毅力,毋宁说由于缺乏信任心,它是一种与孔子实验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同时亦为所以补救孔教社会之缺点的工具。因为孔子之对待人生的眼光是积极的,而道学家的眼光则是消极的,由于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元素的煅冶,产生一种永生不灭的所谓中国民族德行。 

因是当顺利发皇的时候,中国人人都是孔子主义者;失败的时候,人人都是道教主义者。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8:

中国人之心灵何以不适于科学方法之发育,其理甚显。因为科学方法除了分析之外,常包含愚拙而顽强的苦役的钻研。而中国人则信赖普通感性与内省的微妙之旨,故疏于分析。至于归纳法的论理,在中国常被应用于人类的相互关系(人伦为中国人最感兴趣之题目),在西方往往有流为呆笨之结果,此例在美国大学中尤数见不鲜。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李约瑟问题的林语堂回答版本。

9:

中国人生理想之现实主义与其着重现世的特性源于孔氏之学说。孔教精神之不同于基督教精神者即为现世的,与生而为尘俗的。基督可以说是浪漫主义者而孔子为现实主义者,基督是玄妙哲学家而孔子为一实验哲学家,基督为一慈悲的仁人,而孔子为一人文主义者。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中国人对前后世看得相对较淡,更加注重于务实地把今生过好,从每一个个体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幸福的探寻,更多的不是靠向外的开拓和索取,而是靠内心的思考和体悟。也因此,中国人更加的忍耐、勤俭、知足、平和、幽默。

10:

闲居书付儿辈(清平乐) 

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闭户先生。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中国人对于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道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11:

凡较能熟悉中国人民生活者,则尤能确信所谓压迫妇女乃为西方的一种独断的批判,非产生于了解中国生活者之知识。所谓“被压迫女性”这一个名词,决不能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身份和家庭中至高之主脑。任何人不信吾言,可读读《红楼梦》,这是中国家庭生活的纪事碑。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至少,妇女的地位问题,不是绝对的压迫。

12:

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国人思想中初无“社团”这个名词的存在,不可谓非奇事。在孔教的社会和政治哲学里面,吾们可以看出人民组织范型的接续阶段乃自家直接上升于国。

......

中国式的游戏并不把竞技者的分组对立两大组合,如斗蟋蟀,并非以一个组合对另一组合而作竞赛。组合这件事情,向非所知。中国人的斗牌游戏,每人各自为战。

......

在中国人看来,社会工作常视作干预他人的事。一人热心于社会改革或任何其他公共事业,看来常觉得有些可笑。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乎没有“社团”的概念。

13:

中国文学有一种含有教训意味的文学与一种优美悦人的文学两种的区别,前者为真理之运转传达工具,所谓“文以载道”之文;后者为情愫之发表,所谓“抒情文学”。二者之区别,至为明显:前者为客观的,说明的;后者为主观的,抒情的。中国人都一致推崇前者,认为其价值较后者为高大......从这一个观点出发,他们遂轻视小说戏剧这一类文学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唯一例外为诗,诗虽同样为抒情文学,他们对之非但不予轻视,且珍爱修养之盛过于欧美。事实上,中国文人全都暗里欢喜读读小说和戏剧,而官吏阶级虽在其冠冕堂皇的论文里说仁道义,可是在其私人说话里往往可以发现他们很熟悉《金瓶梅》或《品花宝鉴》中人物,二者都是淫猥的两性小说。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14:

当社会上的业务的压迫解除,金钱、名誉、欲望的刺激消散,他的意思随自己的所悦而行动时,吾们才认识了他的真面目。人生是残酷,政治是污浊,而商业是卑鄙的,是以依着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而下批评,往往是不公正的。正因为如此,我察觉许多政治上的恶棍,倒是很可爱的人物;又察觉许多妄夸的大学校长,在家庭里才是道地的好好先生。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想起也大之前的一句话:“财富自由不会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像他自己”。要真正观察一个人,只有在他不受权力、财富胁迫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可惜对于芸芸众生而言,过于苛求。绝大部分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好几张面孔,时间长了,他都不会做真实的原本的自己了。

15:

有了极度闲暇,中国人还有什么事情未曾干过呢?他们会嚼蟹,啜茗,尝醇泉,哼京调,放风筝,踢毽子,斗鸡,斗草,斗促织,搓麻将,猜谜语,浇花,种蔬菜,接果枝,下棋,养鸟,煨人参,沐浴,午睡,玩嬉小孩,饱餐,猜拳,变戏法,看戏,打锣鼓,吹笛,讲狐狸精,练书法,咀嚼鸭肾肝,捏胡桃,放鹰,喂鸽子,拈香,游庙,爬山,看赛船,斗牛,服春药,抽鸦片,街头闲荡,聚观飞机,评论政治,读佛经,练深呼吸,习静坐,相面,嗑西瓜子,赌月饼,赛灯,焚香,吃馄饨,射文虎,装盆景,送寿礼,磕头作揖,生儿子,睡觉。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画面感拉满。

02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主义哲学得生活艺术

作者:[美] 威廉· B.欧文

译者:胡晓阳 / 芮欣

字数:16.2万

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3月

阅读时长:15小时37分钟

阅读总评

偶然间在一个芒格相关的投资群中,看到有朋友推荐此书,很庆幸自己当时留意到并读完。

斯多葛主义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心灵的安宁,这种安宁是去除了焦虑、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剩下积极情绪的一种状态。斯多葛主义认为美德是幸福,德行是最大的善。

作者总结的主要践行手段有: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关心能控制的,内化目标)、宿命论(对过去和现在而言)、自我否定(体验不适)、沉思。

这几种技巧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非常感谢作者将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智慧加以整理,并自己践行了,以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都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希望自己的心能安宁下来。

摘要和随笔

1:

根据伊壁鸠鲁的说法,“如果一个哲学家不能医治人类的苦难,‘徒劳’就是他的名号。因为就像药物不能驱逐身体的疾病就没有价值一样,哲学不能驱逐头脑的疾病就没有价值。”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2:

根据塞涅卡的说法,斯多葛主义者要寻求发现的,“就是大脑如何才能始终持续在安稳、良好的进程中,能对自己宽和,能够乐观地看待眼下的状态。”[插图]他还断言,践行斯多葛主义原则的人,“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意愿,肯定会有持续的快乐以及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伴他左右:因为他能够从自身挖掘出快乐,而且这快乐是其他快乐所无法超越的。”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3:

在我研究欲望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有思想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克服我们的贪得无厌,我们是不可能有良好、有意义的生活的。还有一个共识就是:驯服我们贪得无厌之倾向的绝妙办法,就是劝说我们去渴求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欲望是无止境的。克服无尽的欲望才是生活的真正开始。

4:

让自己皈依于某个哲学流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根据历史学家西蒙·普赖斯(Simon Price)的说法,“坚守一个哲学派别不仅仅是头脑的事情,或者不仅仅是智力生活的结果。那些严肃地对待他们的哲学观的人力图日复一日地在生活中践行那种哲学。”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古希腊的几种哲学流派,简单总结(参考网络):

昔勒尼学派昔尼克主义(犬儒主义)是两个极端,一个夸大感觉的主观性,快乐主义至上,一个主张追寻普遍的善,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也因此它们对物理学和逻辑学不感兴趣,只教授人生哲学的科目。

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则是一种居中的立场,二者目标都是追寻幸福,但是手段不同。前者认为快乐是幸福,快乐是至善,但不是每种快乐都是可取的,标准是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安宁,由于对原子论的继承而是彻底无神论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认为美德是幸福,德行是最大的善,同样追寻安宁,但这种安宁指的是去除了如气愤、悲伤、焦虑、恐惧这样一些消极情感,而获得了积极情感的一种状态,另外斯多葛主义强调理性,后期由于承认绝对理性而提出了宿命论思想,一大贡献是在其中提出了自由平等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想。后者比前者,多了对逻辑学科目的关注。

5:

一个人无论最终采取什么人生哲学,较之那种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的生活,他都可能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每种人生哲学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体也有着不同的人生诉求。

评论区一位读友的大学思修老师说:“判断一个人成熟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有自己为人处事的一套属于自己的准则和体系。”

在人生哲学具体内容大同小异的背景下,“一以贯之”这件事本身是更重要的。

6:

塞涅卡解释了怎样做才是追求安宁的最佳方法。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使用理性来赶走“所有那些使我们激动或使我们受到惊吓的事物”。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有“无法被破坏的安宁和持久的自由”,我们就能体验“坚实的、永恒的、无穷尽的愉悦”。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越来越向往“理性”这种状态,这也是这个公众号的名字的一部分由来。

从旧大陆、世纪伊始的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们,到新大陆、21世纪的美利坚的顶级投资家们。

7:

爱比克泰德认为,哲学的主要关注应该是生活的艺术:正如木材是木匠的介质、青铜是雕塑家的介质一样,你的生活就是你践行人生艺术的介质。[插图]类似于木匠师傅通过演示各种将木头加工成物件的技巧来带徒弟的方法,爱比克泰德也是通过演示从生活中成就事情的技巧来给学生传授生活的艺术。这里所说的技巧相当实际,完全可以运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他教导他们如何应对侮辱,如何应对不称职的仆人,如何应对生气的兄弟,如何应对失去所爱的人,以及如何应对流放。爱比克泰德许诺说,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技巧,他们就能够体验目标明确、富有尊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就能够获得安宁。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哲学的落脚点在我们的真真切切的生活。

当代的相关教材在这方面做的太不足了,一个普通本科生求学16载下来,脑海中对哲学的概念大概率只剩一些形而上的空洞无物的东西,科学知识或许死记硬背了不少,却忘记了科学起源于哲学。

8:

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地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满足的感觉,而是感到有些乏味,并且作为对这种乏味的反应,我们会继而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消极想象的三个理由(好处):

- 提前进行预防(可以预料到的坏结果);

- 避免心理打击(无法预料到的坏结果);

- 阻止享乐适应(没有发生的坏结果)。

第三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即最隐蔽的,也是更重要的。作者认为这也是幸福的关键,因为几千年来,世界各地那些曾经仔细思考过欲望的原理的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获得幸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9:

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如何都不会变糟。因此,也很难想象一个人无法从对消极想象的体验中受益。并不是说,进行消极想象会使一无所有的人过得和家财万贯的人一样舒适。这里只是说,进行消极想象——更概括地说就是采纳斯多葛主义——能够消除一无所有带来的部分痛苦,因而使得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不至于像不进行消极想象那样悲惨。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如果这个星球上自始至终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不管你是清贫还是富有,你都不会有幸福与否的概念,你能做的,就是珍惜和利用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争取过得比昨天更好而已。

10:

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践行者在进行日常事务时,会把控制的三分法牢牢记在心里。他会执行某种“鉴别分类法”,从而把生活的元素分成三个范畴:他能完全控制的,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以及他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第二个范畴中的事物——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他会放置一边作为不值得担心的事物。这样做时,他会为自己省去大量不必要的焦虑。他会转而关注他完全能够控制的事物和他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当他关注最后一个范畴中的事物时,他会仔细地为自己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大量的挫败和失望了。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控制三分法:

- 完全控制的,主要是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品质。

- 完全不能控制的,不必在意。

- 可以部分控制的,重点是将目标内化,主观能动性。

巴芒在投资时把企业分成三类:能投资、不能投资、看不懂/太难理解的。

巴芒的投资体系和作者的控制三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必把结果置于我们自己无法掌握的境地,坚守自己的控制圈/能力圈即可。

所以芒格总结说:“我们能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因为我们善于远离难题。我们只是找简单的事做。”

11:

斯多葛主义者所主张的宿命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反转,或者也可以说是消极想象的镜像:我们不是考虑自身情况如何可能会更糟,而是拒绝考虑自身的情况如何可能会更好。

......

斯多葛主义哲学不仅教导我们对于已经拥有的无论是什么都要感到满足,也劝告我们在生活中要追寻些什么。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12:

斯多葛主义者说,除了定期实施自寻不适的行为之外,我们还应该定期放弃体验快乐的机会。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自寻不适的三个好处:

- 作为疫苗/保险费,缓冲未来的真正不幸;

- 建立承受严重不幸的信心;

- 帮助享受已有的东西。

放弃体验快乐,是“消极想象”的实践版本。不论是发生的还是未发生的,真正成熟的永恒的乐观应该是建立在考到悲观之后的。

13:

那么,人的功用是什么呢?斯多葛主义者认为,我们主要的功用,就是富有理性。要发现我们次级的功能,只需要运用我们的推理能力就行了。我们会发现,我们被设计出来,就是要生活在其他人当中,要以一种相互有利的方式进行互动;我们会发现,正像墨索尼亚斯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本质非常像蜜蜂的本质。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的:一只蜜蜂被孤立起来就会死亡。”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14: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论述称,人们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什么事物有价值感到迷惑。正因为这种迷惑,人们浪费时间去追求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与其说令人快乐,倒不如说令人焦虑和痛苦。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15:

那些生活奢靡的人很少会知足:体验了奢华之后只会刺激他们对更加奢华的事物产生欲望。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越来越理解芒格说的这句话: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比较,是驱动人们前行的不竭动力。过度的比较,却又是大多数苦恼的根源。幸福的奥秘就在这里。

16:

在践行斯多葛主义的过程中,我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关于快乐的。斯多葛主义者感兴趣的快乐最好是被描述为一种无目的的享受——不是享受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享受一切。这是仅仅因为能够参与生活而感到的喜悦。

威廉.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生命中的一切,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莫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来世间走一遭,这些体验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真正应该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真真实实地活过,我们为有机会体验如此种种而快乐。

这种经历生命中的种种体验并沉浸其中,扮演好我们的角色——我想,这才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唯一一种英雄主义吧。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