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欣)老是常出现的收购目标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商业估值是笔者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最近笔者正在为一家私人公司估值,需要在市场上寻找一些相似公司的比较,发现在同业中有一些公司经常成为上市公司的收购目标。@李海欣Helen @港股 @今日话题

这家经常被换手的公司是一家老字号,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曾在80年代上市,在90年代被一名当时得令的富豪入主,这名富豪不久便身败名裂,早几年猝逝。

在该富豪身败名裂后,这家公司辗转间被4间上市公司收购过,然而每一次交易代价金额差异极大。以现时该老字号的店舖复盖来看,不少更位于闹市中的旺地,应该拥有财务实力及经营能力,加上其品牌,难怪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收购目标。

笔者此现象有一些解读:

1. 每一次交易代价金额差异极大

这家老字号被估值的交易代价金额,近10年从8,500至6亿元都有,但是从日常观察中看,其生意规模没有特别的变动,交易代价变动这麽大也相当奇怪,可能显示其生意模式有调节盈力及现金流的弹性。而且在这些上市公司间的交易中看到,其交易代价的交收方式亦非常多变,似是成为交易方之间的「对数」工具。

2. 拥有财务实力、经营能力及品牌

由于老字号名字耳熟能详,一来可成为炒作主题,二来它有实际的业务,在应付监管机构有关收购合併的提问时容易过关,亦成为一些业务不足公司的救星。

3. 从未发生过股权争拗及经营问题

最令笔者叹为观止的是这一点,以上两点只要是稍有专业技能都可帮助公司过关,然而这一点却很讲求信任。老字号历经了五个不同的主人,从未发生过股权争拗及经营问题,这点已是十分难得,亦显示其成为专业「对数」工具的地位。

4. 经营价值不等于公司价值

虽然老字号有不错的财务实力及经营能力,但其实它在上市公司中的价值不在其生意中,加上收购它回来的管理层其实有别的想法,因此老字号的经营价值不反映在公司价值中是无需惊讶的事。这也是为什麽投资除了要看财务资料,对人的分析也是相当关键。

(利益申报:执笔时,笔者没持有上述股票。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或劝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