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后马云终于想起了李嘉诚的忠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1

22年前,38岁的马云第一次在长江大厦的70楼见到了他心目中的“神”——华人首富李嘉诚。

彼时,李嘉诚的名声没今天这么臭,被众多创业青年视作偶像。马云回忆道:当他亲眼见到李嘉诚向自己走来时,双腿不受控制地打起了颤。

平复心情后,马老师向李超人请教了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你为什么能做这么长时间的首富?

李嘉诚很认真地回答说: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情况都保证自己手上有一项永远赚钱的业务。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的阿里巴巴每天要亏几十万,还没尝过赚钱的滋味,马云自然无法领会李嘉诚的忠告。

直到22年后,凛冬已至,马云终于想起了李嘉诚的忠告,他要为阿里找到一项永远赚钱的业务。

这项业务就是淘宝,除了淘宝外,其他业务都可卖。饿了么、盒马、优酷、银泰等非核心业务相继传出计划出售的消息。

尤其是盒马,这个被马云寄予厚望、视作“新零售”核心的标杆项目也被放上了“货架”,实在令人感到意外。

这或许意味着“新零售”的破产,阿里准备退回线上了。

“新零售”的概念始于阿里赴美上市后,马云拿了很多投资人的钱,需要给阿里找到新的增长点。于是,他顺势提出了“线上赋能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

虽然马云口中说的是“融合”,但做的是“单向渗透”。阿里一边严防死守线上市场,一边投资了一批线下零售企业。如285亿投资苏宁易购;280亿投资高鑫零售;177亿投资银泰……还有大润发、三江。

结果,这些线下投资无一例外全亏了!285亿的苏宁还剩28亿;280亿的高鑫还剩68亿,累计亏损至少达500亿。

这时,马云或许体会到实体店老板的难处了:不是实体店没有互联网思维,不懂方法论,而是电商的低成本占了大便宜。

阿里的员工也从几万人膨胀到了25万。大部分是线下门店的售货员。这些门店不挣钱,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回线上?李嘉诚的忠告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5年,恒大碧桂园等房企在吃最后一波红利时,李嘉诚开始抛售内地的资产。志得意满的许家印笑李嘉诚“不懂内地经济”并豪掷200亿买下了香港一栋大厦。

李嘉诚则套现了3000多亿,全投到了欧洲,买下了电信、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公司。

这些就是他口中“永远赚钱的业务”——人可以不买房,但总要用水、用电、打电话吧?

9年后,在一片萧瑟之下,李嘉诚稳如老狗,不仅没有损失,还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投资内地市场。

这回轮到许家印笑不出来了,他请求李嘉诚买下香港大厦,帮一把自己。200亿买来的大厦,恒大只要140亿,李嘉诚只愿出90亿。

欺人太甚!许家印拒绝了李嘉诚的报价,转头找了马云。

马云不想趟恒大的浑水,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表示下。于是,他让“云锋投资”租了恒大香港的大厦,支付了数亿元的租金,算是雪中送炭。

这家“云锋投资”,除了马云外,还有一个老板叫沈国军,他是银泰的老板、马云的铁哥们。

马云还未成名时,沈国军便和他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成功前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所以马云发财后没少提携沈国军。两人一起投了云锋投资、菜鸟物流、蚂蚁金融。

2017年,马云干脆好人做到底,以高出市场价42%的价格收购了沈国军的银泰商业。沈赚走了177亿。银泰也成了阿里集团一个沉重的包袱。

近期,银泰商业被马云放上了“货架”。无论是出于新零售的布局,还是哥们义气,都无法阻挡马云回归线上、回归淘宝的决心。

想要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不倒翁,马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