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预测股票的?第一篇 预测系统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第一章:人的预测系统... 5

❶动机(Motivational)... 6

❷情绪(Emotion)... 9

❷A【有关情绪的股票交易】... 11

❷B【智能预测的目标】... 13

❸经验(Experience)... 14

❹逻辑推理... 15

❹A智能首先受限于人脑结构... 16

❹B逻辑的限制:... 19

❹B①逻辑是抽象简化... 19

❹B①⑴认识复杂性... 20

❹B①⑵在股价预测中的复杂性... 23

❹B②逻辑的相对性... 25

❹B③问题本身的问题... 26

❺因果关系... 27

❺A定义:在智能预测中的定义... 27

❺B确定性... 29

❺C因果关系与实践... 30

❺D因果关系与逻辑... 32

【附】智能预测中的“道,法,术,器,势” 33

【附】情绪 与交易的反人性... 35

第一章:人的预测系统

我们不能预知,只能预测

人是依赖自我模型输出的预测,而生存的。

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什么即便拥有相同的知识、相同的信息,人的感受、预测以及选择的行为,还是会不同?

人预测能力的演化过程,先后发展出:情绪、动机、经验、逻辑推理、因果判断的能力。人对各系统使用的强度依次减弱。

❶动机(Motivational)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人的能动性与坚持就会丧失。

动机解决“最迫切需求”的选择问题。影视作品中,常设计出“选择工作,还是亲情”的两难场景,判断的输出系统就是动机。

人的行为是遵循动机律,而不是理性的因果律。

人判断自身反应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标准来自于“动机”。

在马斯洛需求塔中,底层的四项,都需要从他人处获得,满足与否,则取决于自身。某层次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陷于该层;满足了,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由物质性的获利动机起步,至自我实现的闭环,包含了人的物质(身体)与精神属性。人在对自我实现层次的追求过程中,会越来越自在、独立,交易过程中不易被同化(被共识化后,预测必定滞后、失去超额利润的可能)。

为什么更偏向选择重点大学毕业生现象时,有种观点是有关动机的。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自我实现这一需求层。当“自我实现”为最迫切的需求时,需求满足更依赖于自我的横向比较,从而更易且乐于接受挑战性任务。

假设,需求止步于“安全需求”时,因为安全需求依赖于他人给予,所以对环境的敏感度高;而满足与否,取决于自身,于是行为模式在“服从”与“破坏”之间交替发生,“服从”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破坏”是拉低社交关系的底线,以求获取关系安全的更大冗余度。演化最擅长使用冗余性来对抗不确定性。比如“损友”。

谈论动机,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并不能给人的需求层级,定“高级”或“不高级”之分。层级显示一个“上层包容下层”的包容性问题,而非到了一个层级,其他的需求层级就不存在了,强调的是“当下最迫切”的一个选择问题。因此,从需求下层到上层,人数是逐步减少的。

另外,不同的人,在同一天空下,需求是不同的,有人需求是幸福,有人需求是生存下去。且在不同环境下,同一个人需求的重要性也会变化。如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阶段性的自我实现满足后,可能会要求一定的底层需求回馈,此时内心与平时相比较,是变脆弱了的,因为此时是需要他人的肯定与给予,才有可能需求满足。

需求金字塔的下四层需求,需求目标的设定与得到,本质是消除,而非“不再需要”,从而会陷入在“需求新目标设定”与“满足与否”之间峰谷的循环波动。反馈到行为,变成为“他人给予我则回馈”、“他人忽视我则对等报复”的对价模式中,行动易丧失主动性。

所以对于这四层中的幸福感来说,真正的幸福时刻,不是拥有后,而是期待的过程,是通过努力就要拥有的那个感觉。

从动机,从需求被满足的角度来说,人首先是环境的产物。

起心动念,一念间

不忘初心,人生正道是沧桑

需求,像个笼子罩住了人心。越底层笼子越小,突破的挣扎就越强烈;越高层笼子越大,因为空间大了,显得挣扎没那么剧烈,但突破的难度更大了。

到了自我实现一层时,是“我知道有笼子”,但笼子并不是我关心的,我更关心的是“是不是我比昨天更棒了”。

生存有安全需求→确定性能满足安全感→所以需要确定性……

预测寻求确定性,动机是智能预测的源头。

❷情绪(Emotion)

是人感知环境后,行为的最终决策系统

一个人的情绪判断为“有害”时,会进入防御模式,会拒绝他人的任何企图,无论事实是有利或是有害。

因此,只要有情绪存在、有被肯定的需求,情商就不可或缺。

行为结果对行为模型产生反馈,人体会感受到愉悦或沮丧。

情绪会干扰动机判断:人对结果过于渴望时,增强了刺激,从而过度依赖于大脑奖励系统(既负责动机、又负责情绪系统的奖励反馈)给出的奖励体验(多巴胺等)。愉悦易让人产生“上瘾”的体验,即便是非需求,也会持续按该行为模式输出行动指令,即“无法自律”。比如,富有家庭的小偷小摸者、《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处长。

情绪是底层快系统,无需学习。需求的满足,则需要后天的学习。所以说,快乐是种感受,幸福是种能力。

情绪影响力之强大,不止会改变身体状态,还会影响DNA表达。

决策是可能性或者说是概率的判断,情绪系统则是行为的选择,没有情绪系统的协调执行,则不产生行为。行为一旦发生,就是确定性的,并形成行为影响。

讨论“去情绪化”。首先,情绪对行为的发生是如此重要,是不可能彻底清除,也是不必要的。“去情绪化”更强调的是,在“环境必会更复杂的”背景之下,了解情绪不足之后,能更刺激人脑的智能部分,能更有效地工作及演化。“环境更复杂(情绪不能应付)”与“智能会不断演化并进化”,是矛盾发展的两方面,是历史的必然,是趋势。

情绪是智能预测的最终行为决策系统。

情绪与动机是底层快系统,是本能预测,是“不用多想”就输出预测的系统(应激反应)。所有的感觉(如饥饿、危险),是本能捕获的因果。

生存需求最先激发本能预测,如果处理不了才会传递给智能预测。

而本能预测是“强力约束”智能预测的,表现如:幸存者偏差、归因偏差、叙述谬误等本能的偏差、偏见。

同时,推理的动机被本能掌控,即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先有了本能设定的答案,然后再寻找所需的证据,最后推理出从证据到答案的逻辑……

这就是问题所在:本能预测会自动筛选信息,忽略了相反的证据与逻辑,只留下当下能支持情绪与动机的信息。人甚至会刻意为之。

电影《意外》中,古天乐饰演的角色,当设定保险销售员就是幕后主使时,越看他的行为越像是大Boss,低头私语就是在密谋,打电话就是在布置任务。心里有花,就能看到花;心里有鬼,看到的都是鬼。产生偏差并筛选信息后,投射到现实中的,其实就是自己本身。

生命进化的绝大部分过程,都是以生存为目标的“求存”,而不是以认清真相为目标的“求真”。所以,大脑构建出虚拟世界的模型模拟,就可理解了。在认知心理层面,表现出的就是“事实扭曲”立场,即把事实扭曲为立场。

❷A【有关情绪的股票交易】

人的行为,无法避开情绪系统。

股价走势,特别是短线的盘面判断,如果认为是持币者与持筹者之间的博弈,情绪策略由此发展出来。

股价盘面变化,由短期的供需决定。但供需是一个虚量,因为既无法知晓下一刻要抛出的筹码数量,也无法知晓下一刻要买入的资金数量(基于订单流的高频交易做到的,是更快速地得到这些下单数据,而不是预测)。交易期间,能够看到的数值,是价格波动、委买、委卖数据。

某些高频及利用档口信息差,涉及到公平问题,理应被杜绝。

对敲、Spoofing(虚假委托量,通过委卖委卖来判断市场需求,诱骗交易称为Spoofing)等都是利用交易情绪的低成本手法,而被各国法律监管。

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是涨跌停板上的委托数量。设计停板的出发点是阻止交易,以防止过大波动。但其另一面,是产生出部分的“虚假”需求而被利用:买不到或卖不掉,导致产生“丧失自由选择”的焦虑,使得情绪放大并更易产生去除焦虑的行为。

除去上述操纵情绪的行为之外,感知市场情绪的能力,因人而异,而成功者的经验(有点像“火候”),包括对于成功者本人,都难以低成本复制。因此这类技术路径:了解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变化,尝试量化其程度,进行横向比较,判断其过度程度,从而泛化出一般规律。

以情绪为基础的交易策略,放弃对价格绝对高低值的判断,而以市场情绪为主,动态判断,瞬间操作。对实力操盘者来说,优点是“反应快”,施加短期干预行为的影响力效果“快”。掌握市场情绪的变化、转化过程,就是操作规律。

情绪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博傻理论”,或言“赚钱效应”,是顺势,属个体与股价间的正反馈行为,为趋势交易;“情绪过度”,是做逆势,做的是价格回归,是股价系统提供的负反馈,他人贪婪时我恐惧,他人恐惧时我贪婪。顺逆势,本质是股价系统或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此后文论述。对于大部分交易者个体来说,分析情绪,是在落实交易行为时,为追求交易价格的精准度,而采取的一种“术”。

情绪判断的缺点:是短期、易变、易被操控、跟随者在价格上必滞后,因需要猜测“假想对手”的行为目的,而陷入“拟人化”、“阴谋论”等简单化陷阱(面对预测误差,本能会猜测变化背后的动机,引发“拟人化”、“阴谋论”),忽略了每个交易都是股价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包括自己,每一个交易者都会受到股价系统的限制与影响,甚至有可能某一天的交易都是输者的交易:套牢者割肉,而接盘者面对着股价的继续下跌)。所以对一般交易个体而言,过于倚重“情绪”的分析方法时,实则是给“个体”随机行为的权重过大,整体权重降低。较难学习、更难以迭代进化(当个体面对情绪的随机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时,以前的情绪经验就不再适应了)。

❷B【智能预测的目标】

人类智能有两类功能:①支撑预测的,如抽象与计算;②对抗本能,如质疑感受与控制情绪(人脑中的“预测博弈”)。

本能预测是损失厌恶,悲观会被强调,倾向于自我保护;智能预测(理性)是积极地直面,倾向于事实本身。意志力就是人面对强大的本能反应(物质性)时,走回到智能控制(精神性)。如:先烈们。

人天生拥有智能。智能越高→预测能力越强,意味着→能更好地应对未来、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这是进化出智能的意义。

人类发展出的复杂性,带来了不确定性。生存需要确定性,因此:

预测未来 = 确定关系 = 结构 + 推理

为了确定性的真实,由此智能慢慢演化,经验→逻辑→因果。

❸经验(Experience)

人并不善于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

观察事物发生变化时,存在某种固有的结构关系,从而形成经验。

经验的优点:经验不受思维漏洞的影响,但推理会。在复杂世界,对大多数人而言,受限于思考能力,相对于头脑模拟,通过实践经验进行的预测,耗能更低、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这是归纳优于演绎之处,是人类更高强度使用经验的原因。

经验的缺点: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验是观察得来的固有结构关系,依赖于感知,感知之外的相互作用就会被遗漏。

②表达经验时的问题。没有两个苹果会一样,但表达“苹果”时,人会忽略苹果的“感知差异”,只考虑所有苹果的“抽象共性”。

经验发生的场景也一样。经验是人经历过某种“知其然”的重复→归纳出事物与外部的某种联系。但具体的体验信息是个体独有的,难以准确传递,是依赖尝试的。有些信息,经验者会认为是已知量而被忽略,但对被传递者却是未知量。所以经验虽也可以形成逻辑与推理(包括本能预测),但不能构建出复杂的叙事与思考。

行业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细分,行业知识根植于个体经验,他人则难以洞察。经验的这种局限,也使得知识越来越分散化。

所以,未经历过他人 “所以然”的同样场景重复,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很低,很难体会他人经验教训。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归纳是一种经验推理,经验无法保证逻辑绝对正确,是归纳不准确的底层原因,尽管归纳是人脑被动使用最多的推理。

经验只能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但过去不等同于未来。在没有因果关系作为基础下,经验实质是“记忆、重现”,而这种“重现”,是假设会“重现”,这就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直到遇到“黑天鹅”。

小马过河,经验归纳并非是以“知其所以然(可泛化能力强的因果规律)”为基础的。经验预测的限制是,只能预测已知,不能预测未知。

由经验可以抽象出运作的逻辑,进而得到模式,并构建出模型,即:经验概率可以构建概率模型。

❹逻辑推理

人类在预测的准确性上更进一步。

逻辑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逻辑自洽的理论帮我们认识世界。但能帮助我们更好改造世界的理论,才是真正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这是逻辑的评定标准:实践。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局限的,所以面对事实,都不是完美的,都是需要被证伪,通过实践而不断改善的。

系统的进步的方法,即科学的方法,就是公理逻辑方法和实验试错方法。

逻辑就像一个中间层,在大脑中连接了智能与结构,即:逻辑源于底层的大脑结构,支撑了上层的大脑智能。

❹A智能首先受限于人脑结构

人类只能从一个输入信息,联想到与之关联的另一个信息。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是每个人神经网络的“硬件连接”。每个人的想法,只能在大脑中相关事物之间联想。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路径,人就无法联想到。

人类大脑有千亿级别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有1163至11628个神经突触供连接。大脑的计算方式是惰性计算,不会在同一时间激活所有神经元细胞,无电流就不计算。

知识点、行为想法的熟练程度,对应的就是突触这个结构的强大与否。因此,记忆的形成,也可以说是突触的形成,而形成的突触越有效率,记忆就越牢固,动作就越娴熟。

记忆、经验、知识、技能的不同,甚至基因结构的不同,是由于环境信息不同,引起选择压力的不同(脑电的强度不同),最终实现在大脑中硬件结构的不同,塑造出人与人之间,天壤云泥之别的结构差异。

性相近,习相远。

人是环境、习惯、思想认知的产物。

脑连接与结构的形成:信息塑造脑结构,脑结构引导信息。

所以,任何信息进入神经网络,都会以特定的模式形成“路径结构”。 同样一个信息,在不同人大脑中存储的位置和连接信息,都不尽相同。

所有的事物包括大脑本身,都会以不同的结构呈现,有结构就会有关系,有关系就会有逻辑,关系无法脱离结构,逻辑无法脱离结构。

预测能力 = 人类智能 = 人脑结构 + 推理

预测其实是一种模拟,即:大脑会映射环境信息,并在颅内模拟环境信息的演化:颅内模拟 = 颅内信息 + 推理预测。

以此看来,我们预测事物变化,是获取其结构信息,然后在人颅内结构的模拟演化过程,是两个结构之间的作用。

划重点,预测的准确性,两点不可或缺:

=获取对象结构信息的准确性+颅内结构推理的准确性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存储效率高,更快地形成大脑结构的优势,而大脑结构的优势,会正反馈地增强自身,最终形成压倒性的智能优势。

所以说,大脑结构(人类智能) = 先天结构(神经运作) + 后天结构(环境信息)。

逻辑是结构固有的关系。人们喜爱逻辑,是因为逻辑具有可判定的唯一“正确答案”,如同人类迷恋数学的确定性。

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引用爱因斯坦一句话:

只要数学的命题是涉及实在的,它们就是不可靠的;只要它们是可靠的,它们就不涉及实在。

科学是人的心智的工作,它注定要去探索而不是知道,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

人类信赖的的科学、哲学、宗教、甚至古老的巫术,都是为了对抗不确定性。但建立在数学语言之上的模型,都是基于理想状态下,抽象的预测模型,抽象过程会丢失大量的信息。不同于真实,数学函数包含的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越复杂的系统,信息丢失得越多。

人类追求确定性,但一旦陷入“绝对”,迷信绝对的力量,控制欲的黑暗,就控制了自己的灵魂。不迷信绝对力量,不落入那个“妖”的陷阱,这是U3tec.Com的分析前提。

❹B逻辑的限制:

❹B①逻辑是抽象简化

逻辑是顺着结构看到的关系,如公鸡打鸣,天亮了。

我们来看逻辑的判断标准:就是可以客观存在结构关系。逻辑的逻辑线路是:逻辑正确→关系存在→对应的信息就正确,而正确的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根子就发生在这个“结构关系”上

结构关系,是事物的组织和排列关系。推理就是对当前的结构进行排列组合。

比如,下雨了,地湿了。即便没看到下雨,也可以推理:地湿了,因为昨晚下雨了。

铁球掉得快,羽毛掉得慢,所以越重的,掉落速度越快。

事情开始复杂起来。物体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地球直径12742公里,但人们开始有能力获得精确值时,却发现英国的海岸线长度,是不确定的……甚至可以是无限长?!决定其长度的,不是真实的海岸线,而是我们的“尺子”精度!?就连一片雪花的周长,人们发现也是测不准的了。

科赫雪花,面积是有限的,但周长却可以无限大。

距离,有牛顿的绝对距离,也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距离。

尺度固定,在误差范围之内,距离、速度都是可确定的,但尺度变化,距离和速度就变化了。使用还原推理时,越精确越测不准。达到真、全,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努力,只是逼近真、全。

到了复杂系统,钱学森院士指出:“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就已经是重点了。这是一个具有“自反馈”的世界。当代科学家现在已经离不开混沌理论了。

复杂系统,产生的行为能够表现出“混沌性”,那么就不能再回溯到系统的初始状态了。

自然界的复杂系统作用现象,如海水断崖、疯狗浪、天气变化等,都在挑战人类的预测能力。

❹B①⑴认识复杂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会面对更多的复杂性。复杂系统中复杂性的种种问题:

【1】 本质问题:人只能逼近真、全,因为永远有很多因素,必定是未知的。而要达到一个人的目的,要取决于未知的因素。

【2】 路径问题:当大家的目标都是达到一座“未知山”顶时,但路径未知,走哪条路就是问题。有人带着一群人上山;有人另辟蹊径;有人慢慢悠悠,等哪条“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路。任何个体都不会是全然正确的。所以复杂系统在演化中,如蚁群,探索不同路径的随机行为,才是系统整体为找到爬上“未知山”顶最有效率路径的办法。这也是自由与随机在复杂系统中必然呈现的原因,因为这是对整体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从个体角度看,是自由;从整体角度看,是随机。对个体而言,目标仅是所有可能性中的一种,所以自由与随机受到效率(更经济的能量消耗、更短的时间)与建设性(是否减熵)的限制,不符合要求的便会被淘汰。

当然,自由分积极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是对自己的选择没有障碍,有三个条件因素:清醒的自知(起点)、勇敢的选择(行动)、坦然的无悔的担当(承担后果)。消极自由是不受外界干扰,就是“我不想干啥就不干啥”。消极自由看似缺乏建设性,但当无法捍卫消极自由时,人的意志会受到伤害,产生挫败感与胁迫感。我们前文提到情绪系统,在这种情绪体验之下,人会陷于对自身认可的渴望,而无法产生能动的积极行为。

人的自由与随机,是必定受限的。如何理解呢?比如数学是人类思考的发现,是可以无限的(人道的正反馈);而真实物理世界,是有常数限制的,似乎消除了“无限”这个概念,没有无限小、有最高、低温度、速度超不过光速、光锥之外皆是虚无等。没有了上、下限,就会产生破坏。在关于系统规律的篇章中,我们更深地讨论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总结自由和随机,体现在复杂系统中,是多样化、差异化。多样与差异化,不仅体现在个体上,还体现在复杂系统的运转过程中,所以也必定包括在结果中,因为任何结果都是过程的一个时点切片

同时,这种未知山的出现,会越来越快,一个接着一个。这就造成,当按着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一座山顶时,发现很多人都已在下一座山的半山腰了。所以,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面对未知,“先动起来”往往是更优的选择。

【3】 环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问题:

在经验一节中,我们分析了知识发展的趋势是分散的。行业越细分、越多的知识被隐藏了起来、能看到的知识过于简化而丢失信息细节、个体的认知越来越有限,所以大多数人的无知,随着科学的快速进步,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从个体角度来说,知道的越多,能够被重新认识的也越少。技术发展越快,反而个体对文明运转所依赖的事实变得更无知。

另一面,知识更广泛地分布在不同个体中。由于分散的个体用分散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多样与差异化自然呈现。因此,分享与开源成为交流必然,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推动技术进化的一种方式。

科学快速进步的环境→工作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个体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环境更复杂→科学需要快速跟进变化,环境与个体形成正反馈循环。

对个体而言,面对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个体产生越来越多的知识焦虑,越来越多地寻找精神依赖,以寻求确定性的动机需求。这是矛盾的另一面。

多样化,差异化的本质,是因为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中,系统整体能更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这是演化的过程,是进化的必然,所以复杂性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来说,复杂性未必是坏事。

90年代,叶倩文,生活中汉语可以说得很好,但汉字却不识几个的人,可以成为天后级歌手,潇洒走一回。

在个人IP逐步盛起的当下,不断冲击可传承的生产资料资源占有,形成难以复制的、不可传承的个体资源。对于社会系统整体来说,是进步,意味着未来的个体,有更多的可能性,去书写个人传奇。

我们定义成功时,其中在数量上的定义是:出人头地,超越大多数人。所以,成功在这个定义下,必定是少数人。

不同时代,尽管定义成功的内容会不同,但数量上的定义是一样的。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无法进入所生活时代定义的“成功”中,但成功者的内容定义,是由大多数人决定的。比如王宝强、董宇辉等案例。这些成功体现出多数人的内容选择,反过来也激励着绝大多数人对努力方向的坚持。

❹B①⑵在股价预测中的复杂性

逻辑尽管将预测的准确性提高了,但股价系统是个复杂系统,前文讲了,个体的多样化、差异化的必然,股价这个复杂系统表现出一种随机性的必然(随机性不是混沌,前文分析过,人行为的自由化是有条件限制的,所以从整体看到的随机性表现,也有其规律。后文章节将进一步展开)。

股票K线的排列,应该包含涨跌的密码,逻辑起点是对的,因为K线就是历史上,个体产生确定交易行为的数据集合。

由起点出发,所以发展出各种组合排列的K线战法。但无论何种K线组合排列,经大数的回测统计,其概率都会进入50%的黑洞,也就是说,以某K线组合推断明天的涨跌,和丢硬币猜,结果的概率是一样的,只是丢硬币不需要思考。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一结果,导致玩K线组合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①K线的涨跌排列是随机性的(后文论证,50%本身是证据)。复杂系统中,直接面对结果,如果是二元判断时,如好坏、涨跌,前文的分析过,人预测的目标仅是可能性的一种(预测,不可能是明天可能涨也可能跌,最多是预测明天涨的概率大。但这个概率来自于什么?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自经验?那么经验又是来自于什么?),而股价系统本身,其过程是具随机性变化的,那么对于未来某一个时间点(过程的一个时间点切片),二元判断结果,也必是50%的,也就是说,股价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两可的可能。尽管回顾历史及当下来看,结果是确定的一个;②股票涨跌还有其他K线不包括的因素。

试想,在AI红火的时代,为什么股价分析系统却没有大的进展?

逻辑起点是对的,逻辑是对的,但结果却可能与真实(回测统计)之间存在问题,因为结构在空间、时间的密切关系,被轻易视为因果关系。

“因为历史上两阳夹一阴后股价涨了(经验,先验概率),今天也形成两阳夹一阴,所以明天也会涨。”这是经验的归纳推理,其预测结果已包含在经验论述中,如同说“因为A,所以A”,是不含信息的。

在K线这些排列与结构后面,所包含的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后面章节,我们会讨论均线、Macd的最佳参数,并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最佳参数,同时分析为什么即便是最佳参数,对涨跌预测也是无用的。

结构关系的本质缺点:

第一,信息不可能全部获得,所以不仅未来充满未知,现在和过去也充满未知;第二,结构、数据之后,隐秘着很难发现的信息。

❹B②逻辑的相对性

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结构,可能会有不同的关系,即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理解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与意义。

如果是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几何证明中引入“辅助线”,这个新信息就可以串联起原有信息,并得到突破性的视角。

看一个理论时,为避免逻辑的这个缺点,假如有不同领域或不同形式的表述,就说明它越具有本质的意义。理论的模型结构,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意味着这个结构,底层通用且连接广泛,比如“熵增”就是如此。

投资界有句话:作为卖方给出的结论,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卖方的逻辑

❹B③问题本身的问题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其答案已包含在问题本身之中。

无法量化,就没有标准答案(本文努力目标是量化股价的时间、空间临界值)。

科学之外更大的世界,如艺术,甚至价值观、人生观、意义等,以及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包括股票价格市场等,不仅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可以有完全相反、相冲突、相矛盾、不自洽的各种标准。似乎在这些领域,智能只是预测,不去量化。

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往往都在不确定的复杂系统,因为难以复制,难以评测干预实验行为,其难度不仅在于解方程,更在于没有方程,或不知道该用哪个方程。这也是人脑预测在演化中,偏好经验归纳的原因所在。

我们往往会发掘数据相关性,来寻找问题,然后去解答问题。但很多时候,相关性会形成逻辑判断,被解释为因果性。逻辑关系非常复杂时,形成的路径有多个选择,此时逻辑关系混杂着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且难以分辨。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因此,两个事物具有逻辑关系,并不一定就具有因果关系。

大脑的“短连接”支持了逻辑,“长连接”支持了溯因,因果洞见一定是“难连接”,即很难连接的连接。

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人类最后演化出学习因果关系的能力:对事物间的关系,不关心结果,只关心关系。正是这种追求“不实用”与“不真实”的能力,更好地形成了知识,以代表任何符合该关系的事物。

❺因果关系

❺A定义:在智能预测中的定义

种下种子,长出植物。

一般我们认为,“种下种子”是因,“长出植物”为果。

但有人说,我也种下了种子,但啥也没长啊?这是啥因果关系啊。

如果说,种下种子与长出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植物生长要求与环境条件限制之间的关系呢?

相信大家会选择这是因果关系。

智能在逻辑中已现,动物也有逻辑。人类在逻辑之后,智能预测的演化更进一步,就是:捕获因果,预测未来。所谓因果关系,不仅可以解释种下种子后,长出了植物;也可以解释种下种子后,为啥没长出植物。当量化这种因果关系后,实践中,人们就能更高效、更精准地把控,比如发展出更多的种植技术、不同的化肥等;当结果与数据不符合时,可以调整实践行为,或者可能产生新的发现。

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因果关系应该描述的是变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比如阴阳、两仪、五行。

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事物的矛盾和发展的一种思维,重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提出不是否定其它矛盾,而是为了抓住主要作用力。

从预测的目的去看,预测是研究事物变化,与未来改造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因果关系可以归于“内因与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貌似那个“第一性原理”:去火星,就需要大量的火箭,要面对的是火箭技术与市场接受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前文中表达了在智能预测中,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学习因果关系的能力:对事物间的关系,不关心结果,只关心关系”。所以,捕获因果之后,因与果之间的连接,因果链,是由逻辑去完成的。也就是说,由因果关系,引出的“因果链”逻辑推理,其逻辑是否符合客观存在,就可以反过去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非感官所能了解;也不具备“实体、实质”的存在。证明其关系,需要极大的辛劳,以及强大的心智投入。

所有的感觉(无思维。思维是基于模式的思考方法),都是一种逻辑关系。而感受与感知,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加入了智能预测。

日常的“因为,所以”模式,如:“因为我渴了,所以喝水”、“因为你叫他二舅,所以你是他的外甥”,描述的都是逻辑推理关系。

我们也可以说,“因为你是他的外甥,所以你叫他二舅”。如果将这种推理描述,看成“因果关系”,那么形式上因果就可以互换了。修佛不“以因为果”,应该就是避开这种被认为是“因果关系”的坑。

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凡人以律修性,智者洞察因果,圣人以性施行。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

❺B确定性

生存需求的安全感→所以需要确定性→在复杂变化中,好奇心驱动问“为什么”→所以要寻找因果关系。

动机是智能预测的源头。逻辑是智能的基础。

“确定性”是由安全需求引发的,所以确定性的要求,是由底层需求的动机触发,其满足是需要环境与他人给予的“确定感”。因此,在对复杂系统认知中,理解事实的“不确定必然性”,要高于“确定感需求”的层级。

即:越是下层的需求,越是需要“确定性”,如生存与安全,通过努力可以提供“确定感”。越是高层的需求,越是了解“确定性”只是因果关系的一个方面,“不确定性”才是大的背景,如情感、尊重,通过努力未必得到“确定感”。爱死她了,但再努力,未必能提高“确定感”,因为需要她的给予。

基因要求我们相信模型(追求确定感),并可以改进模型(调整期望值),但不能轻易否定模型(放弃确定感),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型(包括经验感知),以及基因构建的本能模型(无法被可塑性轻易修改的硬编码)。

体会一下,为什么越专业越个性的大脑,就越是难以改变。

科幻电影《除以零》(Division by Zero),数学家雷内得到数学是经验主义的结论时,她原有的数学世界崩塌了,陷入抑郁。

人是依赖自我模型输出的预测而生存的。模型就是个体信仰。

消除不确定性,重点就是:要不断地实践,通过误差去改进模型。

止步于尝试,不愿承担试错的风险,缺少实践,用个体偏差(个体立场)解释事实误差,自我模型就渐渐沉落于固化,而事实误差渐大。

股价系统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复杂系统魅力所在:即便每个个体都有七十二变,即便所有个体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各自做出决策,换言之都是在“错误”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时,系统都能够比个体体现出更优的结果,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号”爆炸解体后股票市场做出的选择。我们称之为“群体的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注:实例来自《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作者: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

这就是我们能够坚定地去寻求系统规律的信念。

❺C因果关系与实践

长期预测其实一种模拟,理解智能需要智能本身。用一个系统模拟另一个系统就是计算,或者说,简单的模拟是计算,复杂的模拟是预测,高级的模拟是自指→是强力思考(基于信息的推理过程)思考的思考,深入递归的层级。只有可预测,才能可证伪,只有可证伪,才是科学。

即便已是公认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也会千差万别。

如引力:理论上,引力模型是简单的,但实践上,引力作用是复杂的。只存在引力作用的三体相互之间,其运动规律,并不能被精确求解。

大自然用实践演化(真实世界),智能用推理演化(逻辑世界)。

预测的准确率,除了在于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时间与连接两个维度,即:预测的时间越长、连接越多,预测准确率就越低。

{用公式表达,就是:预测准确率 = 智能 / (时间 * 连接),即:

{(时间*连接) 为定值时,预测准确率与智能成正比;

{智能为定值时,预测准确率与时间和连接成反比;

如果没有时间就是静止系统,如果没有连接就是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静止系统不需要预测,封闭系统的预测在于其内部的连接。

智能预测的绝对优势——动态调整与长期预测。

动态调整,贝叶斯算法,就是想法随着现实而不断改变,是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算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其过程:根据先验概率,进行概率计算→结合客观信息→调整先验概率,以此迭代循环,从而让后期预测,不断逼近准确的客观现实。

对应到大脑,先验概率来自大脑结构,后期预测来自大脑预测,连接两者的就是信息。信息积累结构(先验概率)→结构处理信息(后期预测)。

实践,能带来新的信息,预测随着新信息而不断改变,结论随着新证据而不断改变(调整的是概率,而非一开始提供先验概率的结构模型)。

概率本质上是对信心的度量,信心就是大脑对一个预测是否正确的感受,即“概率感”。

大脑是用模型模拟来预测未来,并用预测误差(来自于实践)来改进模型,这种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模并迭代模型的策略,使得大脑的预测能力,具有了可迭代的进步和优势。

❺D因果关系与逻辑

人类智能的特别之处,就是能在大脑结构中,构建一棵由逻辑连接而成的“因果树”,也只有把环境信息(通过排列组合)挂载到这棵“因果树”之上,形成认知模型(即局部因果结构),才能有效地推理未知与预测未来,以获得生存的优势与先机。

由此来看,人类智能就是使用感官输入,来发现周围的结构,从而创造出对环境的表征,智能预测的根,即是这颗“因果树”,逻辑是这棵树的开枝散叶,研究的是如何做有效地论证,是智能预测的证明人与计划安排者。

当然,颅内的“记忆树”,除了包含“因果树”,还有“非因果树”,但只要输入足够多的信息,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信息都会连成一棵完整的“因果树”,因为逻辑是结构固有的关系,因果是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事物所呈现的各种关系,被观察、被总结、被验证、被理解,最后掌握了关系的触发与重现,这个客观关系就被称为“规律”

【附】智能预测中的“道,法,术,器,势”

“道”是因果关系,需要洞见。在面对复杂系统时,动机重要性的选择不同,道,亦不同。

如价值投资,股价最终由价值决定,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

如技术分析,利润实现必须通过价格,着重于研究关于价格的因果关系。

“法”是方法论。

“术”是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方法可千变万化。

术,是具体执行。术的一个局限,就是一旦掌握一种技术,也会受限于这种技术,而很难回到之前的状态。草根新人会有成功者,一是无所限制,二是精力旺盛与注意力更为集中,能捕获更多的环境信息。精力是决策的物质基础,注意力是本能预测感知信息的必要条件。

器,是工具,法理的产出结果,以器载道。比如《临界时空》软件。

赚钱,可以是有好的器,用对了术;而赚大钱,是在适合的阶段,能把一个术重复用到了极致。

道与术的关系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没有道的指引,术的方向一旦错了,就没有了积累,没有积累,没有迭代,违法效率原则,事倍功半,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成长。

赚不赚钱是个结果。有道无术,赚不到钱;无道有术,未必不赚钱。

但无道有术,一旦赚到了钱时,术的体验会因为结果的正反馈得到强化,因为没有道的支持,所以很容易产生固化。

固化后的发展,即便发生了亏损结果,会归于他人、运气等外因,失去术进化的可能性。

在思考上的差异,无疑是造成失败或成功的真正原因。

预测出错是必定会发生,错误本身是进化的阶梯。

“悟错”的能力因人而异,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人只能逼近真实,所以没有人能不犯错,只是犯错后的成长情形相异。

所以人天生的本能:当做出正确判断时,会归因于自身。发生错误时,很难完全内化归因于自己。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对于那些,自错不知,对他错很敏感的人,一定是固化很深的人。

通过本篇的学习,大家也知道在没有道支持下,上述的情形,要自发地改变,几乎不可能:改变,等同于否定了固有的行为模型。

有道的支持,可以引导我们去追求适合的术;同时,也可以不受已有术的局限,去完善或发现新的可能性。

比如:帆船。

当人们了解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后,现代制造的无动力帆船,不仅可以逆风前进,而且还可以跑得比风速快很多。

方向对了,成长依赖的条件就可以降低了: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智商,只需要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如巴菲特。不一定需要一时间的极优异表现,而是凭借长期的正向输出。

高手的自我修养:

武林中,如果每次出手都是在思考之后,是不可能成长为高手的。

高手对决之间,手脚是下意识地见招拆招。脑中是快速反应,而不是思考,如何应对对方的战术策略,并在后面战斗中,控制自己的身体。

一个老司机的决策,是本能反应。如果有个人总是在旁边给出建议,那很容易出问题啊。

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听了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想得太多,失去机遇;想得太多,大概率就不会行动了。矛盾永远存在。

长考出臭招。思考过程中进行交易,我的体会,错误率是极高的。

当环境复杂,对立信息量越多时,每个人底层的判断模型(绝大多数人自己未必了解,且该模型也会随环境变化)就会更多地侵入决策过程。

因此将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的理解,经过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融入到不用思考的本能快系统预测中,这就是人狠话不多的高手了。

“香山帮”鼻祖、北京天安门城楼设计者吴县人蒯祥,能够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为一,不出一点差错。

相传不用尺子,“我的眼睛就是尺子”,仅凭双手的比划,“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任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附】情绪 与交易的反人性

在2024年头风马牛年终秀,主持程前失态事件刷屏。一个30岁的量化金融专业的硕士,情绪失控,言语失格。

情绪系统如此强大。人类仍旧处在向智能预测演化的原始边缘。

看似科技发达,但人群实则仍然主要以情绪决策为最终决策系统,使得情商、情绪价值在现实社会中,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社会化过于强盛,未必能加速人类向智能预测的演化,反而更强化利用情绪系统。

交易的反人性,针对的是情绪预测。

情绪预测是直指赚钱目标的:所以股价波幅的大小是情绪的直接指标。

情绪是环境变化的因变量,情绪预测系统下的交易,易随环境变化而快速变化,属于“变化敏感者”。所以,短线交易居多。当上涨消耗能量过于增大后,易产生股价回跌的情况。

下跌过程,反之、

原理是:对某股价,上涨放量时,该价格需求量消耗速度,高于该价格需求量的再生产速度。

同理:下跌放量时,该价格的供给量消耗速度,高于该价格供给量的再生产速度。

股价变化中,市场趋势能延续的两种情绪:淡定(涨)、冷淡(跌),表现为短线交易减少。

在股价变化中,市场价格短线交易活跃的情绪是:主动。而群体在主动情绪之下的短线交易,所引起的股价变化,需要通过后续价格的变化,验证其是否能够有再进一步的能力。

我们需要观察与判断的是:主动结果的力度有多大,是否能够使得盈利兑现,或者是否能够做空了结成功。从而判断,趋势是否延续。

人群的情绪能量值,应该属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主动(值310)与恐惧(值100)之间。

股票交易,需要了解自己,即是了解群体情绪。观察,并判断交易情绪,而非“反人性”。

股价离开成本区间,表现为“主动”的情绪。容易触发交易。

股价接近临界价格,表现为“主动”的情绪。容易触发交易。

股价甩脱临界价格,表现为“欲望”加码,转而“淡定”。

股价下跌离开成本区初期,表现为“主动”的情绪。容易触发交易。

股价接近临界价格附近,表现为“恐惧”的情绪。容易触发交易。

股价接续下跌,脱离临界价格,表现为“愤怒”,转而陷入“悲伤”、“冷淡”的情绪。

群体博弈原则: 领先者更愿意保持一致,追赶者努力追求差异。

本章感谢:❶知乎作者scott.cgi的《人类智能:有关推理、逻辑、因果、预测、学习、算法、想法与一切》关于智能预测的内容

❷作者于建国博士Yjango《渐构:学习观》关于智能演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