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估值体系整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3回复:28喜欢:149


►三大前提:①利润含金量十足;②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③未来盈利一定比现在好(按照无风险收益率永续增长)

►在“All cash is
equal”( 金钱都是一样的,比较它们就是了)的原则下,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不区分行业特色,不区分历史波动区间,一律以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作为三年后合理估值的市盈率水平。

即:三年后合理估值=三年后预计净利润×1/无风险收益率

►当净利润远低于自由现金流时,对净利润予以打折处理。

高杠杆企业打7折。

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就是现在的理想买点

当年市盈率超过50倍,或市值超过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就是卖点,以先到者为准

整个估值体系只有一个未知数:预计该企业三年后的净利润。

以上是现金流折现思维的演变简化,涉及到的买卖标准均为参考,如果能够彻底理解背后的逻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微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是建议老老实实按照标准去做。

举例说明

假定无风险收益率为4%,那么收益率至少是无风险收益率2倍才有投资价值(格雷厄姆的研究成果“把AAA级债券的资本化比例提高一倍,可以适当抵销优质股票和债券之间存在的风险差异。”),所以折现率按照8%计算。

假定目前自由现金流基数为100,未来三年现金流分别为120、140、180,假定3年后未来按照无风险收益率速度增长,视为一个永续债券。

价值=120/1.04+140/1.04^2+180/1.04^3+180/(8%-4%)/1.04^3

=115.4+129.4+160+4500/1.04^3

=404.8+4000

=4404.8

以上计算公式就是经典的现金流折现估值两段式模型,不明白的,参考我写过的现金流估值《估值解密》。

如果留有50%安全边际的话,就是2202.4元买入。

为了口算方便直接用180/(8%-4%)=4500(即180*25)打五折买入(五折2250)

而2250与2202.4数值接近,这就是简易算法。

说明:以上计算步骤,很多人不理解,既然折现率是8%,为什么不是:

120/1.08+140/1.08^2+180/1.08^3+180/(8%-4%)/1.08^3

主要原因是老唐估值有三大前提,第一是利润含金量十足,利润视为现金流,很多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远小于利润,这样计算的结果要打折的。

前面的假设基数100是自由现金流,老唐将最近三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视为债券进行折现,所以取值为4%而不是8%。

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自由现金流很难精确计算,我们一般用净利润替代,有的企业净利润约等于自由现金流,有的企业远低于自由现金流,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折扣。

假定净利润约等于自由现金流,如果折现用104%,可以直接打5折,如果用108%,可以打6折。如果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差距比较大(利润小于现金流),视具体情况打更小的折扣,差距过大,可以选择放弃,因为这样的企业只能赚钱纸面利润,见不到真正的现金流。

不论是用104%还算108%都不重要,本来估值只是区间,而不是精确的数字,用108%有更好的安全边际。

估值体系分拆背后的逻辑

▼合理估值

所谓合理估值,指假设市场认同该资产相当于一份债券的情况下给出的估值,或者假设该企业永续增长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同时要求回报率两倍于无风险收益率的情况下给的估值。

价值=自由现金流/(折现率-永续增长率)

这个公式来自于现金流折现估值中的后半部分,具体推导过程可以自行百度查询。

注:前提条件是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按照永续增长率增长,如果未来不增长,那么价值就变为:价值=自由现金流/折现率

即:未来几乎不增长的蓝筹股,其合理估值大幅降低。

▼三大前提条件

①净利润含金量十足(可以理解为:扣非净利润大约等于经营活动净流入);

②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注:是维持现有盈利能力,若是扩大规模,另算)。

③未来盈利一定比现在好(按照无风险收益率永续增长);

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中多个因子要素中包括:自由现金流,永续增长率,生命周期。上面三大提前中①和②说的就是自由现金流,③是对应着永续增长率和生命周期。

净利润并不等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自由二字很重要,就是企业经营获得的现金,扣除维持企业现有生产能力所投入之外能够完全分给股东的现金(并不是真的分红)。

因自由现金流计算比较麻烦,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不需要大量投入资本的,直接借用净利润代替自有现金流,即假定每年的折旧摊销足以支持企业的资本支出

▼自由现金流

不是用净利润概念,主要为了规避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公司赚的是假钱。什么叫赚的是假钱呢,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利润主要来自应收账款。也就是说商品或服务卖出去了,但没收到钱,只是赊账。按照会计规则可以产生报表净利润,但那只是个数字。

②利润靠变卖资产或者一些资产重估获得。这个容易理解,不解释。

第二种情况,虽然公司赚的钱是真金白银,但其商业模式需要不断投入资本才能继续。

这种模式,芒格曾经很清楚的表达过:

世界上有两种生意,第一种可以每年赚12%的收益,到年底股东可以拿走所有利润;第二种也可以每年赚12%,但是你不得不把赚来的钱重新投资,然后你指着所有的厂房设备对股东们说:“这就是你们的利润”。我恨第二种生意——查理.芒格。

如果非要找个公式的话,可以用报表上的“经营现金流净额—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来保守模拟。之所以说是“保守”模拟,是因为“购建……的现金”金额实际上包括着部分公司为业务扩张的产生投入,这部分并不属于“维持原有获利能力所必须的投入”。

▼三年后净利润

需要预测三年后净利润,预测的准确度取决于对公司的理解和公司盈利的稳定性。这个估值体系比较适合稳定简单的行业,若很难预测未来利润的,不再适用该方法。

2021年元旦,将三年后估值调整为=2023年预计净利润×1/无风险收益率;理想买点为三年后估值的50%;

2021年6月30日,若无重大变化,估值及买点均上浮10%。期间,如果有重大事件或数据,单独调整。

▼无风险收益率

无风险收益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可以参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银行保本理财收益率等。

目前无风险收益率为3%—4%之间,取值25—30倍市盈率。若无风险收益率提升至4—5%之间,那么就取值20—25倍市盈率。

老唐的持股中,茅台腾讯两家企业因净利润含金量十足,直接使用30倍市盈率。其他企业使用20—30倍区间取值。

▼合理估值=净利润×1/无风险收益率

估值只是两种资产之间的比较,是永远将财富配置在盈利能力明显更强的资产上的选择行为。至于市值增长,只是由于资本在逐利天性推动下,同样也在追求盈利能力更强的资产,最终导致资产市价被推高的被动结果。

工厂是资产,土地是资产,黄金是资产,美元是资产,日元是资产,人民币是资产,债券是资产,股票是资产……无数资本每天在全球产生天量交易,就是为了将资本配置到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的资产上去。

价值从不缺席,它只是偶尔迟到。

这是说:如果一家企业的收益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收益100%确定为全现金利润(不是60%现金,也不是120%现金),且②未来不会变动(不会增长,也不会衰退),且③利润全部分给股东(因为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那么它的市盈率一定会和无风险收益投资的市盈率持平。如果不平,资本会逼它平。

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我将它三年后净利润的25倍视为其合理估值(即若企业三年后净利润为4元,则三年后合理估值为100元),实际就是简单地、保守地将其等价于三年后的现金,因为三年后100元现金每年可以获得大约4元的利息收入。

三年后的100元现金,今天的价值是100/1.04³=88.9元,即今天的88.9元本金按照年收益4%计算,三年后会变成100元。这就是金钱的时间价值。

等价这个行为暗含着一个假设,是将企业三年后依然具有“可能”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潜在增长优势(“可能”意味着不是100%确定),与现金资产虽不会有增长、但收益100%确定的特性,做了模糊的相互抵消。这也意味着,一个三年后不再增长的企业,如果用这种方法,可能潜藏着一定程度的高估。

这也是我始终注重所选企业,必须具有某种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因。老唐估值法需要预计它未来至少依然能够具备明显超越通胀的获利能力——比如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水平。当然,预计的最终对错是能力问题,是另一码事。

然而,企业股权不是标准债券,它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人们总是由于信息、知识、判断力和情绪的影响,或者高估其未来盈利能力,或者低估其未来盈利能力,从而引发市盈率以无风险利率水平为中轴大幅摆动。

▼为什么要设置明确的估值?

褚时健(原红塔集团董事长,出狱后包荒山种橙子,建立褚橙品牌)有一段话,用在此处,简直天衣无缝。

记者问:为什么种树苗的坑要规定成这个尺寸?

褚时健:其实也没啥科学依据,比这个标准大一点,小一点都没问题。但是如果没个标准,农民可能会错的很离谱。

睿智吧!

卖出标准就像褚时健给农民规定的果树坑一样,本来稍大点稍小点都没啥问题。

但必须规定成准确的、呆板的、不知变通的标准,否则自己就会在近因效应的干扰下,乱来一通,会「错的很离谱」——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定力。你我皆凡人,不可能不受干扰的。

▼为什么是三年后估值

现金流折现估值一般是两段式,三年后利润预测相对容易一些,5年预测难度有些大,会造成偏差太大。

另外经验告诉我们:资本市场里的恐惧、遗忘和贪婪,大致在三至五年时间段里,完成交替,所以就武断地选了这么个时间段。

▼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就是理想买点

之所以对于三年后合理估值100元的企业,我今天只愿意出50元交易,是因为①估值是一个区间、②我的判断一定会出错,以及③不占便宜不交易,所以,我只在合理估值的折扣基础上与市场交易。

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买入,理论上三年的收益是100%,年化收益率是26%,这个收益已高于世界头号股神巴菲特的长期年化收益记录。

鉴于我们的判断一定会有错,所以我们虽追求12%,但以26%为目标,其间的差额,是预留的容错空间。通过预留容错空间,达到即便部分估算错误,或者价值回归所需时间比预想的长,也能获得基本满意的收益率。

折扣是必须的,无折扣不交易。否则就相当于要求自己的判断100%正确。事实上,我们都知道100%正确是不可能的。

企业三年后净利润为4元,合理估值为100元,我将其等价于100元现金资产。如果此时该企业售价50元,而我手头刚好有50元类现金资产,我愿意实施交换。

但多大折扣是主观的、经验的,你可以修改。怕就怕有的人太“聪明”,会根据情况“实时、灵活、机动的”调整。那就瞬间从市场先生的交易对手,变成了市场先生的提线木偶。

▼为什么选PE值50倍卖出?

原因来自经验:在人类永远不变的贪婪和恐惧以及资本的逐利天性推动下,股市估值水平通常会在三到五年范围内形成一个起落。

在无风险收益率为4%左右的情况下,股权估值达到50倍市盈率后,一般来说,三年内出现估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算术:①我们假设企业未来三年的年化增长率为25%,今年净利润为1元,则三年后净利润为1.95元;

②今天50倍市盈率卖出得款50元,按照4%无风险收益率计算,三年后这笔钱总额为56.2元;

③三年后企业估值水平回落至25倍市盈率,届时股价为25×1.95=48.8元。按照合理水平买回,可以多买回15%股份。

即:A.假设股市在卖出后三年内回落至正常估值水平,同时假设企业能保持年化25%增长,50倍市盈率卖出能保证占到傻子便宜;

B.如果回落时间短于3年,或者企业年化增长低于25%,则能占到更多便宜;

C.反之,如果卖出后持续高估时间长于3年,或者企业年化增长持续高于25%,则卖出也可能吃亏。

——上述三种可能性里,经验判断AB的概率非常高,C的概率偏低。

因此,我给优质企业界定一个很高的卖出标准,目的首先是尽量不卖出,保证自己始终在电梯里坐着。

但即便如此,傻子们依然有可能将股价推高到超过该标准的位置,此时我可能被迫卖出。

但这个卖出标准,从数学计算上能保证三年内,大概率可以在合理估值水平买回并略有盈余。

注意,大概率≠必然。

股价长期在50倍市盈率以上位置波动的企业很多,我的体系注定会错过他们。即使偶然狗屎运拿到这类企业,我也一定是分分钟被甩下车的命。咱们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是自己认知水平下的财富,坦然留给别人,不嫉妒不眼红。

▼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是怎么定出来的?

前提是一个估值假设:当无风险收益率上限为4%,永续增长假设为两倍无风险收益率(即8%)时……

在这个假设条件下,今年的50倍与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基本等价。150%就是这么来的。

举例:假设今年净利润为1元,对应50倍市盈率为50元。

8%增长假设下,三年后净利润为1×1.08³=1.26元,

此时三年后合理估值取25—30倍市盈率,故合理估值为31.5—37.8元。

通常会在表格里写作34.6±10%元,以强调「估值是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值」的概念。

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就是1.26×30×150%=56.7元,或34.6×110%×150%=57元。

按照4%的无风险收益率计算,今天的50元等价于三年后的56.24元,即:今天收到50元去买4%的理财产品,三年后会本息和会变成50×1.04³=56.24元,与三年后合理估值的150%(56.7—57)基本等价。

这意味着今天50倍卖出,是提前三年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加价50%卖给接盘侠,符合老唐不占便宜不交易的投资原则。

▼为什么还要设置“孰低”选项?

选择企业,偏重于那些预计增长率会高于8%的企业(看对看错是另一个话题),也就意味着卖点基本上就是当年的50倍。

比如预计12%增长的,三年后净利润是1×1.12³=1.4元,合理估值上限是1.4×30=42元,再乘以150%是63元,远高于50元。

此时50倍市盈率就是那个“孰低”的“孰”。

那么,既然反正都是50倍市盈率卖出,为什么还要设置个孰低选项呢?

主要为了容纳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无风险收益率比较高的情况,一种是预计增长率非常低的情况。

比如无风险收益率在5%—6%时,给予三年后合理估值的市盈率倍数只有15—20倍。

此时,若今年利润为1,年化增长15%时,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为1×1.15³×20×150%=45.6,低于当年的50倍市盈率,提前触发卖出。

在无风险收益率比较高的时候,股票的估值中枢本来就应该比较低,提前卖出是我想要的。这是设定150%规则所意图容纳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有时某些符合三大前提,只是因为预期增长很小、不增长甚至轻微负增长的企业,市场给予它的估值太低。

这种企业,我也可能会买入。买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估值回归的利润。

这种情况下,150%线也会提前于50倍pe线触发。

比如:今天利润是1,未来三年预计年化增长1%,三年后的净利润约1.03。

则,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1.03×30×150%=46.35,先于当年的50倍触发。

对于预计年增长低至1%的企业,市场能给到46倍市盈率时,在我看来,要么是严重高估,要么是我对企业增长的判断可能有问题。

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支持继续持有。此时先溜为敬,不需要再等50倍。

以上两种情况,就是150%规则的存在价值。

▼合理估值不到怎么办?

取25—30市盈率为合理估值,以及选择在50倍市盈率卖出,「绝对不是」判断三年后股价会涨到25倍、30倍或50倍市盈率。

三年后这家企业跌到5倍市盈率,或者涨到200倍市盈率,都不奇怪。

因为老唐体系里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市场先生是癫的,市场先生的出价,只能利用,不能预测。

▼零利率地区,合理估值市盈率是否无限大?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释一下零利率。

我们通常听到新闻说某国央行将利率降至零,那并不是针对投资者的。企业家在市面上也借不到不要利息的资金。

这个零利率是一种宏观调控政策,是央行给银行放款的利率。目的是推动银行向市场投放更多信贷,推动市场货币量上升。

这个零利率(包括极端情况下罕见的负利率),并不代表市场无风险产品收益率为零。实施零利率政策的国家,也只是无风险收益率比较低,比如1%左右。

即使是这个1%左右的无风险收益率,也不能直接对应100倍合理市盈率。

原因有二:

①在没有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要选择他们能够自由投资的任何无风险收益产品,而不是限于本国存款利率或债券利率。

②无风险收益率很难长期保持在2%以下(指名义收益率)。

背后的原因,是法币天然有通胀属性,而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2%左右的通胀是“好的、良性的”,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所以一般来说,名义无风险收益率水平,要高于这个被认为是“好的”通胀率水平(资金出借才有真实收益)。

正因为如此,即使有低至1%的无风险收益率出现,市场通常也会预期它只是短期的,很快就会提升。

毕竟央行拥有无限发钞权,有低利率的宏观环境支持,再傻的央行也会发钞的(况且没有哪个央行是傻的),政客们也有无穷的动力去要求或游说央行发钞。没有例外。

这种预期下,短期超低利率水平很难成为市场估值中枢。

所以不建议用超过50倍的数据去考虑合理估值水平,尤其是三年后的合理估值。

我个人一般不会使用超过30倍的数据,哪怕当下利率真的已经降低至零。

▼企业三年后的利润怎么算?

唯一的技巧就是看懂企业,需要日拱一卒,不断学习。

阅读财报、分析商业模式、研究行业和竞争对手……

如何判断是否看懂企业?

若能够明确回答下面四个问题,算是合格。

①这家公司靠销售什么商品和服务获取利润?

②它的客户为何从它这里采购,而不选其他机构的商品或者服务?

③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眼看这家公司坐享丰厚利润,为什么其他资本没有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或服务,抢占了它的市场份额,或逼迫它降低利润空间呢?(更高性价比,即可以是同样质量/数量+更低价格,也可以是同样价格+更高质量/数量)

④假设同行挟巨资,或者其他产业巨头挟巨资参与竞争,该公司能否保住乃至继续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

#估值#   

全部讨论

@米斯特阳 老大,问一下,那个120/1.04+140/1.04^2+...,是不是应该为1.08?看的有点迷糊了

2023-09-28 09:31

“ 按照4%的无风险收益率计算,今天的50元等价于三年后的56.24元,即:今天收到50元去买4%的理财产品,三年后会本息和会变成50×1.04³=56.24元,与三年后合理估值的150%(56.7—57)基本等价 ”。这里不考虑企业的分红吗?如果股息率有2%,那又会不同了吧。

2022-03-18 13:46

2021-12-18 02:53

自由现金流是不是就是股东盈余?

2021-08-15 17:20

老唐估值法

2021-06-26 18:16

但是银行股的市盈率几乎很难达到25倍,对银行股的估值用1/4%是否合理?

2021-04-25 05:56

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难度大。

2021-04-24 21:08

折现

2021-04-24 17:38

周末一起来学习

2021-04-24 16:13

符合三大前提的,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