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思考随手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3

    --序言:写文章是真的辛苦,所以我每次读到投资老师们的长文,都心怀感激。感恩这些老师们辛辛苦苦写那么长的文章来给大家无私分享。有时自己也有些想法思考,特别是半夜里睡不着的思考,想着第二天要把当晚的思考记下来,以后留给自己和待孩子长大看(知识比财富的传承更重要)。但往往第二天各种琐事就耽搁了。既然写长文不易,就随手记录一些简言片语的核心思想吧,有利于自己或孩子以后再回顾,避免完全遗忘了。

#:今天再一次读 “(收藏好文)投资体系第一问:你喜欢赚业绩的钱,还是估值的钱?”文章的时候,里面的一个思考:“沪深300作为A股最优秀的股票代表集中营,一方面享受了优秀企业本身发展带来的企业内在价值的增长和合理估值的提升,也享受到了其他新旧资金逐步增加或转移过来的估值溢价的提升”,结合之前对投资的思考“投资就是....寻找合适的方法论和对应的标的....来达成战胜波动的目标”,以及入市以来实践的种种经验和反思,突然理顺了一个逻辑:

1:散户直接操作个股,业绩通常很不理想。不会选股票,那么应该就到鱼多的地方去选“沪深300里选”,这样即使无法一飞冲天,也能取得不错的、较为稳定的投资业绩。

2:帮散户已经做好了选股组合的,最好的就是各种ETF,其中沪深300指数就有300ETF等,而且ETF本身做了最好的分散组合。

3:通过操作各种ETF,解决了如何选股和分散投资问题。但ETF是被动型的,它本身不去管理市场的波动,所以整体收益很容易被一上一下的波动给吞没,尤其是时间不长的话,容易发现持有一两个月不动的话,收益率几乎可能为0。需要自己人为去管理ETF的波动。被动型的ETF解决的是选好股和分散组合的问题,不解决波动问题。但普通人要上班等等,很难有专门时间去很好的研究如何管理波动。

4: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波动?  替代自己去管理波动的被动型ETF,用主动型基金是最好,基金经理好歹也是基本是训练过的,让专业的人帮我们去做调仓等管理波动的主动作为工作。但不是每一类主动型基金都优秀,一定要回归到“最好的股票组合就是沪深300”,那么要找跟踪沪深300的主动型基金里面去,比如有些跟踪红利指数的或基建指数的,2020年的收益率很差,而沪深300有24%年化,而跟踪沪深300的优秀主动型基金则普遍达到了70~90%的收益。这个收益率对比,也证明了上述一系列的逻辑推演是基本对的。其中场内主动型基金有LOF基金(手续费比场外便宜,而且还可以随时操作买入卖出)。跟踪沪深300的优秀LOF基金目前有:万家社会责任、兴全模式、景顺鼎益等。(除了跟踪沪深300的LOF外,也有专门跟踪某个行业或板块的LOF,如生物科技LOF等,今年生物科技LOF也明显比生物医药ETF收益率要高20%左右,这就是主动型管理的好处)

5:主动型基金的毛病是:它永远在市场上运作,遇到大跌或熊市,它也还在运作。这个时候需要再加入自己的主动管理(相当于LOF是对ETF的主动管理,而自己又是LOF的主动管理),这样自己只要研究判断是否会阶段性大跌或大熊市即可。平时的小波动可以不管,直接交给LOF管理即可。(除非自己有时间,对LOF几日的小波动也管理一下,但小心,别自己越管越差,小波动其实很难管好的)。由于自己可以只负责大级别调整的LOF,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休息等等,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管理ETF的波动。

#:当前对投资的两个思考定义:1:投资就是 通过研究得到某种合适的方法论,然后寻找适合该方法论的标的(某种方法论只适合某类标的或某个阶段的标的),做好风险控制(风控主要体现在不同方法论和不同标的下的资产配置、仓位控制),达到战胜市场和波动的目标(无论什么方法论或门派,都是要对波动进行管理和希望战胜它,比如价值投资的波动空间可能比较大,时间比较长,泡沫期也会换仓或清仓,投机可能就短时间的高抛低吸等)。2:投资就是对预期不一致的事前和事中管理(这对当前A股只能单边做多,这个定义其实不是特别适用,A股判断错了,几乎就只剩下认亏止损或者死扛一条路。不能像股指期货期权一样自如的做反向对冲。但普通人,不要高估自己面对诱惑和波动的知识能力和自控力,别随便做股指期货期权,避免倾家荡产)

#:学会止盈是比止损更大的人生智慧。贪婪比恐惧更难战胜。对于大多数来股市投资的人,大部分的初心都是因为贪婪驱使,而尝试在股市投资的(虽然想在股市投资本身没错)

#:短缺给人带来的焦虑和经济成本:刚看到有些文章在发表房价又涨了。然后听到周围一些还没有房产的年轻人讨论如何买房。突然一惊:为什么国家政府、个人都已经非常明白房价已经泡沫和未来的威胁,为什么那么多个人还是飞蛾扑火般要去买房?想到一个诺贝尔奖的一个文章提到:短缺带来的焦虑,这种心理学作用下,一定会尽量考虑先拥有才会获得短暂安心和放缓焦虑感,哪怕明明知道可能有毒。这也让我一下子更理解了经典成语:饮鸩止渴。所以心理学上,也有阐述 淡定和延迟满足感的人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再回应到股市里面来,也就更能明白为什么人非常非常容易犯频繁操作的交易综合症,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好的,但就是很难克服。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道理:短缺带来的焦虑感。只不过股市对此本质的反映不如缺房的人那么直接和明显。股市对应过来的是:对盈利或财富的短缺带来的焦虑感,使得你总是想把现金换成股票,然后渴望追求盈利。也就更能明白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分析比频繁交易型投资更大概率(但不是更快)成功,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心理学科学角度的一个合理解释。(但特别说明一点:不是说交易型投资就不能成功,只是长期来看,这种成功的概率和人数更少,少数天才型的交易型选手才或可能成功)

#:从数学和数字科学上的结论:波动是盈利的敌人,也是复利的最大敌人。稳定性是复利的重要基础条件。时间越长越体现:谁能更稳定的盈利,复利就会奖励谁。正因为由此:比较波动较大的技术交易投资行为和基于价值分析的投资,技术交易总会有踏错的时候,因此总会遇到因波动而折损。而基于价值分析,某个短时段看可能不如技术交易刺激和高收益,但由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要优秀得多(前提条件是真正具备价值分析的能力),拉长时间看,它最终会战胜技术交易,同时,由于价值分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很高,它就敢重仓投入,而技术交易通常不敢, 使得资金利用率会不高,小仓位的短时间大盈利会被摊薄。(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技术交易也可以做到长期稳定性啊,并且是高效率高收益的长期稳定性。我是及其怀疑这一点的,首先,市场上极少极少的案例,其次,如果真有,那么也是违背数学规律的,否则复利下来,将是天文数字,这也说明,长期稳定性不会太高,比如通常年化10%~20%。这收益率虽然看起来不惊艳(甚至会被短时段几倍几倍收益率的技术交易者鄙视),但因为有长期稳定性,您就敢上规模资金,甚至超大规模资金),这一点认知非常非常重要,它从数学科学阐明(而不是思想主观观点):长期稳定性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不要去羡慕他人短时间几倍数十倍的收益率,去努力打造具备长期稳定性的(如12%~15%)的知识能力体系(无论这种能力体系是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交易体系(不是说技术交易体系就必定是高收益或低收益),还是各种知识和综合能力组成,要的是哪怕降低一定的收益率,但要努力提高稳定性和长期性)。

补充:上面这段思考,容易让人以为我鄙视和反对交易型。不是的,我一直认为:交易投资和基本面分析投资一样,都是一门科学(比如要了解市场情绪的定义、市场事件的快速应对等等)。只不过交易投资要面对更不稳定和剧烈波动的考验,它其实更难(很可惜很多人以为它很容易就是简单看K线高抛低吸而已,实际比基本面分析投资更难,需要更多的知识面和敏锐性)。它虽然一旦踏对节奏,很容易很快获得极高的收益。但盈亏同源,它也很容易折损。我上面的思考仅仅是从通过“复利”的数学必然规律,反过来思考什么样的投资法门更值。

看到一个文章写到大体相同的意思如下(特别是这句话:仅有肤浅的了解,你就经不起波动的考验。而波动是必然会出现的,也就意味着你必定经不起考验):"如果对公司仅有肤浅的了解,你就经不起波动的考验。而波动是必然会出现的,也就意味着你必定经不起考验。这个游戏的难处在于,你认为你已经了解得很深刻了,把握住了本质,但你仍可能是错的。但我们不能过于纠结这一点,而让自己变成不可知论者。尽量让自己知道一些事,尤其是重要的事,然后去承担可能会错的风险。我们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回头看看历史,不管哪个领域,我们会发现,没有人不看命运女神的脸色。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必先自己努力(进取、承受挣扎、承受煎熬..),然后好运气才会(不是必然)降临。    (文/细雨初秋千棵树)“

#:没有学会估值之前,千万别重仓长期持有一两个股票,宁愿极度分散股票先保命,但估值也同样绝对不等于价值投资。学习价值投资,千万别对等为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这是多次强调的,价值投资,基本功之一是估值。如果还没有估值入门,最好买上50到100只股票,每个占比1%以下。才能勉强不跑输大盘指数,对估值没有入门就盲目重仓,是极其可怕的灾难。即使买的是白马股,也有可能年复一年的站在高岗,别老说茅台,得看看反面例子如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的高位到现在。十几年都解不了套。人有几个十年?几个三五年?尤其是没有财务自由的人,重仓长期这样持有,只会让自己崩溃。记住长期持有绝对不是价值投资,必须先学会基本入门的估值能力,不确定自己的估值能力之前,就学小小辛巴老师的,每个股票仓位只占1%左右,先做到跟随大盘,逐步学习提高。这是对初学者救命的忠告。同时,别随便听股票分析家的,听他们的,基本输光光。初学估值,也千万别先看PE,应该先看PB。一个白马股或者热门股如果已暴涨,呈现低PE高PB,尽管到时会有各个券商用不同理由去继续唱多,尤其要尽量避开(哪怕日后涨上天),很容易高位戴维斯双杀。宁愿低PB的一百只股票组合(虽然低PB高PE通常是估值陷阱,即这些股票常常是半死不活的周期股等等)。但PB是一切吗?显然不是,至少要明白PB是怎么来的吧?因此财务报表肯定要读得懂吧,否则,一个做假的资产就会导致假的PB。同时也要明白,学会了估值,也不等于是价值投资。学会估值仅仅是避免价值投资误区的必要能力。如果一个股票是逐步走向价值毁灭而不是价值内生增长的,即使当下估值合理或低估,长期持有也是输光光。学会估值(取得当下合理估值而不是泡沫区间买入)+同时必须评估确认股票对应的企业未来继续是内生价值会增长的(而不是年复一年逐步亏损变为价值毁灭的),才算是开始有点价值投资的意味。什么是内生增长?在可见的三五年(太长时间也不好评估),至少有不错的真实利润增长,如10%以上,通过真金白银的挣钱来达到股东权益的增长和股息的分红。比如茅台、神华、海螺水泥、银行等等,如何知道一个企业在真金白银挣钱?那就要能看懂基本财报(对财报会基本排雷)。所以要学点财务知识,去懂得底子(资产负债表,最重要的报表)、里子(现金流表)、面子(利润表,最浅薄和最容易做假最喜欢忽悠初级人员的报表)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内生增长的快慢和质量去初步估值一个不太离谱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明白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持有,初步估值也不等于价值投资(行业和企业挣钱能力未来可能破产而导致价值逐步毁灭的,估值再低也没有用)。

#:在更深刻了解内生增长后,最近学会了做减法。如果投资单个股票,则只留下消费和银行行业的,连医药股都统统清掉。非医学专业毕业,医药产品实在看不懂(虽然消费和银行业不敢说有多懂),在能力圈内,实在搞不懂医药产品怎么算才有竞争力?如果只静态看财务报表,上半年也碰运气投资了天宇股份涨了50%,也碰到了济川药业华东医药暴跌30%以上。如果只看历史财报,尤其华东医药,是个好股票,分红也很高。也有一定的产品竞争力。但可能受到集采政策的影响,一时暴跌很多。我在想,也许集采只是偶然的政策,实在看不懂医药产品才是根源。所以买入天宇股份和华东医药都只是好运和霉运而已,非能力圈决定。既然能力圈不行,医药行业的个股投资就统统放弃吧。最多只留下医药ETF来配置仓位。

#:在商业领域,竞争能力和护城河而言,做项目的不如做产品的,做产品的不如做运营的。做项目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做产品的,一旦产品决策错误,就是灭顶之灾。只有上升到做运营层面了,才能不断沉淀和扩张。比如手机,看上去似乎是在做产品,其实是偏项目的产品,迭代很快,死得很快。再如比手机更高技术的交换机路由器,以前北电做CDMA2000,而华为押宝WCDMA技术路线,结果CDMA2000是压倒困境中的北电最后一根稻草,路线不对彻底破产。BAT和美团滴滴等其实是做运营的,只要胜出,就可以活得比较滋润和长久。做运营最出色的应该是银行,自钱庄开始,经过上千年的沉淀,把风控的资金倒买倒卖的运营做得出神入化。消费虽然也是产品,不过顶级的消费比拼的是品牌的运营。同时,消费由于产品迭代很慢,尤其是食品类消费,甚至几千年不变,比如酒、油、牛奶等等,可以几千年不变,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品牌化。所以,最好的赛道,应该是消费和银行(金融行业的其他两个保险和证券,不是一个好赛道。比如证券,更像是做IPO项目的,佣金收入占比会越来越小,甚至零佣金。保险的本质是不能表面盈利的,比如车险,都靠做规模后产生理财收入作为利润,保险不是一个多好的赛道,平安的优秀,是因为平安的综合金融)。思考这些之后,我决定只留下消费、银行、公路股(公路股三侠:宁沪高速、深高速、粤高速A,常年综合回报约20%,最关键的波动非常小,甚至熊市几乎都不跌)、水电(水电其实是一次投入,其后运营,但火电不是,火电没完没了要买煤)。其他的赛道,几乎就不看了。除非非常确定非常优秀的印钞机诞生,如海螺水泥中国神华上海机场(即使有时候中国神华大家认为是周期股,估值很低,通常PB1.0波动,但不改变他是一个良好印钞机的本质)

#:不要陷入“投资”、“投机”之分的思维纠结和陷阱中。如果硬要给投资、投机进行区分,那么只有按“科学客观确定性“ 还是“主观随机随意性”相对贴切区分投资投机之差别:凡是像“打牌赌博一样,随机抓牌”,或者类似“路边听到一个消息而不经分析就下注的”,可以当做为投机。凡是经过认真分析,无论是技术K线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还是国际国内突发信息分析研究后,认为确实值得一投的,而不是抱着随便试试的、就都可以算是“有研究的、确定性”投资,只不过每个人研究的能力不一样,从而导致确定性有强弱,并导致最后收益有差别。所以,认真分析K线短线后买卖的,在我看来,不算是投机。但实际K线技术分析这条路其实更需要智慧,而大多数K线分析的人,都是不学无术,或者是知识能力有限、老是围绕浅表面的K线、均线、MACD等等技术线在做门外汉的打转转而已(不要随便去挑战自己,认为自己的智商高,然后认为自己认真学学,就不会是门外汉,一定能获得技术分析真理,那是自我感觉而已,真理的大门哪里那么容易进得去。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如果做机器人量化交易的数学教授来从事K线等分析,他们去做技术量价等分析,有可能才更靠谱)。所以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努力学习、寻找到“客观确定性”的能力。概括起来,我的个人体会是:没有投资、投机之分,只有“科学、确定性”和“随机随意”之分。(非得把“随机随意‘定义为投机,我也不想去对此咬文嚼字争论,我只是想更通俗的说明,投机这个词容易让人误解,容易只认为基本面分析才是投资,特别把艰难的科学量化的机制也误以为投机,当然基本面分析其实比较容易、不需要科学量化的数学家智商水平。我认为“随机随意”更口语通俗化让人理解,从而也更容易警醒大家。当然,很多人也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确定性的,特别是初学K线分析的入门者,但从来没有想过是否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科学性,如何检验自己的投资理论和方法是否科学性,是及其艰难的,在股市里面,甚至一生都未能证明得了,如果认识到艰难,也就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一套是确定性甚至科学的)

 #:按客观确定性,我个人目前的认知能力,学习到是按三种确定性:制度确定性投资(刚性,适合债券、ST股等制度)、规律特征确定性(数学逻辑和概率规律,经常会被人批判为投机,适合指数基金)、个体企业发展大概率性(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适合个股)

#:跟一些友人闲聊到社会现象的种种,突然大家比较悲观的说起社会组织无论大小(大到某个行业制度政策,小到一个小企业,甚至一个家庭),都不得不依靠充满了种种恶意或善意的美丽谎言来维系着。突然联想到股市,为什么七亏二平一赚?大家都是傻子吗?恐怕不是。得承认,首先很多无知的韭菜是因为贪念而亏损,但也有很多聪明的韭菜,他们除了自身上未能驯服的贪念而导致亏损外,其他说“笨”可能未必适合他们。我在想,或许就是在这个逐利的世界里,无所不在的谎言才是导致的大面积亏损的真正原因吧。企业粉饰太平卓越的公告,基金、私募、券商、股评家股骗微信群等等机构为维系营造热闹的氛围而编织的美好就在眼前(可以看看唱多远多于唱空的比例),而最大的谎言,或许就是股市制度本身吧?“来吧,掏钱到股市里,跟企业和伟大的时代一起发展”,但他们不知道一个自由市场里,企业的发展都是九死一生吗?更别说还存在为数不少利用发行股票来圈钱饱囊私利的企业和大股东,如果出于真爱,为什么还要让无知的老百姓,如此低门槛的去开户去博傻?我们的散户,就像草原上的绵羊,他们利用着散户们与生俱来的贪念,然后再编织重重的谎言包围着、猎杀着这些绵羊。而这些绵羊,却以为自己是长着锋利羊角的公羊,以为自己可以得到上帝的垂青,无知无畏的奔跑着、对抗着猎杀者。悲乎,可怜可叹可恨(对弱者绵羊的可怜可叹,对一群笑意吟吟人面兽心的各色组织的可恨)。被利用的贪念+各种谎言,这已经决定了大面积亏损的必然性,而跟什么投资分析能力的高下,关系倒不是很大了。只有极少数的散户,或许是真的已修炼成精从绵羊变成了雄鹰或狐狸,或许才有可能不在这片谎言的大草原里被猎杀,才有可能跟这些猎杀者有周旋的丁点能力。想到这里,自己也惊出了一身汗。以前从没有想过自己其实也是一只绵羊,还自以为可能是老虎狮子。好吧,自大狂妄点,就算纵使自己是一只老虎狮子又如何呢?依旧是在无数猎杀者围猎下的猎物而已。真的是惊出了一身汗。从此给自己立个规矩:没有识破谎言之前,绝不下手。一定要各类制度和各种品种熟读(既然他们要引诱羊群进入,就一定会留一些洞口给羊群钻进来),利用这些或大或小的进出洞口然后反套利猎杀者。特别是对于个股,更要慎重,个股是猎杀者最喜欢的钓饵。未能识破真相之前,宁愿错过也别轻易下嘴。如果以这样的视角看待股市,现在想来,我之前不断呼吁股市的个股投资入门者,在没有成为狐狸或雄鹰之前,一定要分散投资、每跌25%才补仓一次(同时最好别先从个股投资开始,可以从如何无风险套利开始,无风险套利能更快锻炼人对股市风险的思想意识、知识、能力),这种做法或许不知不觉做到了就像草原的狡兔百窟。一两个洞口失利了,也不至于灭顶之灾。同时加上坚忍的25%补仓纪律原则,看谁耗得过谁,可以把猎杀者活生生耗死。(为了让散户进来,股市制度不可能让组合里精挑细选过的一百只股都死掉,即使死掉一两只,对于拥有百只股票的百足之虫来说,也问题不大。每只1%资金量的话,同时25%才补仓一次的坚忍,跌50%才补仓两次占4%的资金量,通常要很久很久才可能跌50%,这时所有的谎言也该瞒不下去而呈现出来了(冯柳所说只投资大涨或大跌的“逻辑简单呈现”股票,但大涨通常是更有风险,冯柳说的大跌大病之后的根基良好的青年股票,比较容易肯定会再重新焕发青春,不知以上这些是否也暗合了冯柳的思想),那些机构什么的,也早该被我们耗死了,如果这个股票还有价值,基本也该触底反弹了,纵使一点价值都没有要退市清零,问题也不大,毕竟刚才说了,百足之虫,死一两只腿问题不大,确实经过至少一次最好两三次以上较大级别的熊市验证都很好了,再考虑适度集中投资,比如把100只股票变成缩减为10只股票,每个10%左右资金)。索罗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之前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终于懂了。没有识破谎言诱饵之前,宁愿错过也不下手,等看破了,再去反猎那些猎杀者。我写下的其他的思想体会和技巧,在雪球里都能或多或少能看到类似的。但对我今天留下的这段话,我希望我将来的孩子,一定要细心认真读懂领会,我常给一些人说“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事能说不能做”,这段话就是需要去懂但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的事(否则会吓着大家,就会被一些机构所不容,被平凡的世界所不容)。我其实很不想写这段话在这里,但考虑到人生无常,自己不知道能不能等孩子您长大,就会不会哪天因为疾病或天灾车祸等等就不再人世了。如果真的发生不幸的事情,不能等到孩子您长大了,我无法亲口跟您说很多“要懂要做但无法说”的事情,希望您将来也能读到这段话和思想。不仅仅股市,其他亦是,残酷的现实世界不是充满了爱,而是充满了谎言+为数不多、少得可怜的美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价值投资绝对不等于长期持有,长期持有只是价值投资“常见但非绝对”的一个特征而已(同时请参见:(收藏文)价值投资的“误毒”一旦内在价值投资的逻辑分析误判或者逆转,长期持有就是灾难性后果。长期持有只有一种表象,长期持有背后根本原因是:经严格论证后,确定投资标物是“科学的、确定的、不是想当然的、主观感情爱好的” 能够“长期增长的”企业。但即使经过这种严格论证,谁都无法避免万一的问题,那么分散投资是解决这种“万一”最好的解药。

#:在没有彻底搞清楚某个投资品类的游戏规则、以及如何才能确定性的大概率无风险套利制度前,切记自己一定是待割的韭菜,切记不得盲目入手,尤其是切记不得重仓入手(债券、股票、期货等等本质上也是某种套利的游戏规则制度下的产物。如果对这些产物背后的“游戏规则和制度”本质都不理解,就很难无风险或微小风险的概率下获利)。何为搞清楚了?必须有足够的数量(避免单个样本,出现幸运者偏差,一定数量才有统计学的意义:比如对该大投资品种,采样10个不同行业,然后再每个行业里面各买1个具体标的,同时每个只占自己总资本的0.5%~1%,切莫超过1%,这样总学习资金成本不超过10%,避免学习阶段全亏了,没本钱再翻身),必须经过大跌(大涨不算)的过程。然后总结学习,这个过程通常要至少半年到一年。如果没有搞清楚就重仓入手,尤其是只经过短暂的牛市挣钱快感后,实际即将离覆灭不远。

案例(个人的亲身案例):1:新股上市:大约2006年(具体时间不太记得,也不想花费时间去追查意义不大的具体时间了),我当时是刚开户的真正新韭菜的种子,觉得就是开户、点一下电脑买入卖出很简单(那时手机还不支持炒股),对股市还是很新奇,如果把股市当成整个品类的话,当时对“股票”这个品类完全没有概念:"什么是股市?国家为什么要设立股市?股市制度是什么?怎么衡量正常个股和非正常的ST股价值?为什么同一企业在AH股估值差异如此之大,这从价投估值上说不通呀,是南生橘子北为枳的地域制度环境原因吗?“等等这些非常深刻的本源,当时根本没有思考过,也就更不可能理解整个市场的大顶大底以及如何对不同的品类个股进行价值估值,看到中石油中国铝业新股市上市,觉得一下子能涨20%多,比普通股票厉害,就买了,以及觉得反正中国航空是基础性产业大家都要坐飞机。。。。。。呵呵,可想而知,后面跌成狗了。亲自听到有个思维逻辑不错的人(做规划的人思维通常都不错)说“股市就是负和游戏,股市的分红有些时候都不够交给国家股市交易的印花税”其实比较片面的理解(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基本是聪明人一类了),更别说根本不懂股市的爷爷父母辈妖魔化教导“千万别炒股赌博”。所以一定要明白一个品类的背后原理、制度、游戏规则等等,再投资。(比如ST股这一大品类,认真研究的话,其实是股市政策给了一个很好的套利制度,但太多人把它一棍子全打死了,认为ST股就是退市垃圾股,其实研究透彻该制度就是:每年半年报后就可以研究明年可以摘帽的ST股,很容易半年就有50%涨幅以上,一旦摘帽就不再留恋立即卖出。我这几年操作的ST股基本没有失手过。就是因为对它确定性的制度规则套利。再比如一个邻居就一直专门全职炒作次新股的品类,有时看他收益率也是惊人,这在很多价投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而已,但我知道邻居他这不是蒙的,一定是他发现了“次新股”的某种适合投机的“科学”的规律,否则他也不可能长期下来还活得不错。就如大投机家索罗斯也是明白某种科学规律的。我个人内心其实不反对所谓的“投机”,没有所谓投机投资之分,关键是必须有包含理论原理、数学公式、数据验证的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的交易和风控系统,而不是只有时左时右的似是而非的主观观点。只有巫婆形式、哲学家形式、诗人形式的观点的下注,才是伪投资、伪投机。再比如ETF,就跟适合价投体系的个股很不同,ETF应该是很适合波段“投机”的,他们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估值体系也不一样,个股适合通过价投研究去找到可口可乐微软茅台恒瑞那样的股票长期持有然后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利润,但ETF指数基金是本身一蓝子股票的平均化权重机制,长期持有只能是涨涨跌跌的互相抵消,故ETF的产品制度要求,必然导致ETF了更适合波段而不是一直持有不卖,即使指数基金有行业肥瘦的区别)。2:可转债:经过了几年,算是一颗长了叶子的韭菜了,知道了一点风险,终于了解到有可转债这样的标的,但开始对什么溢价、价格下调、转股价值等等一概不知,凭着对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宣传而狂喜(典型的属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初始阶段)。特别是下有保底,这理念多好,所以在牛市也大胆150甚至180元更多都买吧,反倒熊市是七八十元不敢买了。呵呵,投资结果,结局可想而知,其实是熊市买百元以下的可转债挺好的,然后通常两三年熊市时间里,也基本有30%左右总收益,一旦熊转牛就更多收益,这不挺好吗,总比熊市里瞎搞要好很多吧?(后来读到一篇文章,论述可转债的前世今生,并不是所有可转债,公司都希望转股,比如前些年的银行类转债,人家担心都转股后摊薄股东权益,故宁愿偿付债券也不愿促成可转债转股的条件,这才是真正理解可转债的人,而不是一味以为公司一定会促成转股)。3:分级B:又过了几年,经历了2014/2015股灾还挣了点钱的老韭菜了。什么融资融券都玩过了,发现了分级B品种,不用付融资杠杠利息,就可以杠杠,这多好。什么溢价、上折下折等等也都不懂,先搞吧,边干边学,这个时候多少懂点不要重仓,避免惨重学费,谁知一开始行情好,每天都可能10%,几周一月就可以翻番。挣钱真的是太顺太快了(牛市中做过分级B的人都知道这种快感),开始后悔和按耐不住,当初怎么不加大资金?赶紧加大资金吧。韭菜就是这么被割的,因为通常好行情后,紧接着坏行情就会来了,刚开始加大了资金,就开始表演每天都可以跌10%。很快就把之前小资金挣的钱都吐回去了,还得倒贴不少(因为带杠杠,分级B的风险巨大,一旦市场下跌,将面临净值和溢价的双杀。股灾期间。很多人几天内发现自己账户的钱从10万变成1万(熊市中做分级B的人都有这种彻骨之痛),都没搞明白怎么回事,这种人不在少数)。开始痛定思痛,再考虑到国家政策开始逐步清退分级B,算了,避免国家政策期限一来,不如主动逐步把分级B都清仓了。

这些记录主要目的是留给自己孩子长大后学习,以上几个案例都是真实案例,避免孩子以后涉入这个江湖,没搞懂某类品种前就重仓入市(尤其是小挣钱后的快感会更害人),会导致代价太惨重甚至难以翻身,资本市场,往往是一个杀入不见血的地方。这是为什么现在有人鼓励我做期货,我统统回绝,因为根本没有学过。何况听说期货更是大风大浪,我就先别去做有去无回的葬身海底的韭菜吧,先好好搞懂足够自己泛舟的这片汪洋大海股市并取得成功再说。

#:对个股的分析,除了去分析已知静态财报历史,还必须从未来10年周期来看,尤其是投资白马股,继续优秀的逻辑是否继续成立(特别需要警惕持续上涨的白马股,不要被历史和各种券商评估唱多信息蒙蔽,它们一旦面临长周期拐点,有时会成为初学价值投资的噩梦),历史的优秀能否大概率在未来10年继续优秀。而制约个股未来10年能否继续优秀,则必须同时分析个股赖于生存的大环境(国内外政策、行业发展特征)去评估。如果对行业的分析一开始觉得太难太复杂、资料和数据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以及是否全面准确等等,那怎么办?可以简单点的方法是:对比主业完全相同的头部第一二三名来做各种参考。可以七七八八的估摸准底是低估或高估。但一定要主业基本相同的才有对比性,但比如茅台五粮液,今年年初对比下来,其实五粮液更低估一点。同样,当前的地产股保利和万科对比起来,保利更低估一点。所以五粮液和保利上涨幅度今年就更好一点。但如果主业只是形似神不似,就千万别对比。比如差别最多的化工和医药,光从都是“化工”或“医药”的表面名字去对比,其实本质却千差万别,有时很难对比(所以非医科毕业的价投者,只能通过财报数字去大体评估,因为他们很难真正懂行)。如果上面这种方法都掌握了,再去精深研究行业的原料成本分析、产品市场分析、非同行但颠覆性替代产品的出现和威胁分析等等(比如酒和矿泉水一类的,稻谷和水的原料成本其实非常低,一瓶酒或水的稻谷和水的成本,估计还不如瓶子的成本贵,但生猪生鸡行业,饲料成本可能就是成本大头,同样是消费行业,牛奶行业的成本就比酒高很多,酱油类的成本可能跟酒差不多,都是豆子稻谷一类的,但售价和品牌溢价利润就比酒差太多,航空和电影行业也是原料成本(飞机采购、原油、明星费用等)非常昂贵,导致利润就很差。彩电制造行业也比空调制造差,彩电的面板原料太贵且年年升级,空调搞来搞去都是差不多的核心技术,变个外壳而已,且家里通常每个房间都有空调,彩电就一部,市场体量完全不同,这就是天然的行业有肥瘦差别,这都是投资决策非常重要的行业赛道分析,不要在贫瘠的盐碱地上播种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过去20年辉煌的传统制造业,比如典型的万科和格力,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很优秀,但未来10年继续远超越市场的优秀逻辑是否成立?那得考察行业是否还能超越市场?否则就算是宝钢,也只能是差行业赛道的优秀公司而已。不妨回顾,改革开放40年,其实是传统制造业的辉煌,前20年是温饱阶段和初级工业品满足阶段,所以那时是自行车、电风扇、黑白电视级别的满足。后二十年,是升级的传统制造业满足阶段,典型的是地产、轿车、家电(空调冰箱彩电)对初级工业品的替代。那下一个十年呢?高房价危害已经在中央政策层形成了共识“房住不炒”,而香港事件更令这一共识得以巩固(人  民  日  报都一再指出当地高房价使青年人失去希望是此事件诱因之一),所以,房地产行业想继续无节制的辉煌,未来十年实在难以实现。最多就是普通不温不火的行业。万科的机会应该是市占率的提升。万科市占率还很小,在行业下行的时候,吞并其他小公司。空调呢?空调对风扇的确是现象级的替换。但还有没有对空调替换的现象级产品呢?似乎不存在这种科技产品(即使如果出现这种产品,可能不是格力空调作为初创)。那好只能继续维持空调的发展了,但空调比较依赖地产的发展,这个条件在未来10年不好依赖了。那就走向国外市场,比如非洲经济大发展,或者全球大变暖,空调需求量猛烈发展,但这些假设,应该不大好把握。还有一个假设,或者以空调为切入点,杀入5G、6G时代的物联网对格力来说,都是高难度挑战。未来物联网能力,格力大概率比不过华为、腾讯等等。所以,最近格力要发展汽车,形势逼得格力去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就如20年前辉煌的春兰空调一样(20年前春兰空调比格力牛逼多了,只是遗憾春兰错估接下来的20年形势,认为空调已经尽头,从而转向重卡汽车生产等等,但其实是广大老百姓要从风扇转向空调的消费升级时代到来了,叠加地产的商品化改革热潮大需求)。所以未来10年,万科和格力,更大的概率可能是只能成为不温不火行业的龙头公司而已。万科似乎更值得投资,毕竟地产公司市占率太分散,利用行业下行吞并小公司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过去二十年,空调、冰箱、彩电最差的彩电(过去20年,空调比冰箱强,因为一个家庭可以有好多空调,但冰箱量就比较少),彩电成本太高,迭代太快,利润都被上游面板厂拿走了。然而,未来十年,却比较有意思的是华为、小米等等杀入彩电。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彩电的投资逻辑变化了。未来纯粹彩电生产制造厂依旧没戏。但作为5G时代的IT视频内容出口端口,可能会被新的投资逻辑看重。即比如腾讯视频,也许未来腾讯、华为、小米等等,把彩电作为可以赠送的硬件,然后去做数字电影、广告、体育等内容(实际就是电视台了),所以电视的战场重新起火,不是电视制造本身,而是IT行业通过赠送物美价廉的电视机去绑住用户(电视机本身不挣钱,甚至赠送赔钱),而去挣取“电视台+游戏+广告+流量”,这就是互联网“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投资逻辑。

如此,对于消费行业,大概率是:未来10年,自行车风扇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产品1.0已经远去(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的电动自行车才是当今的广大农村火爆产品),传统制造业产品2.0也将不温不火维持。新的消费升级时代已经到来,就是“好吃好玩好用+尤其是品牌有面子(精神经济品质)”将有更大概率获取成功。如此,虽然茅台现在股价很贵,市值已经一万亿,但它大概率还会提升。毕竟现在茅台是:产量跟不上,1499的零售价体现不了市场需求,外界黄牛加价1000元左右才能买得到(意味着的可能是:茅台实际或许可以提价300元的空间?以及还可以扩产能?)。看今年的70周年国庆:建国、改革、新时代。时代变了,整个投资逻辑也是应该要变了的。传统工业品已经过剩了(管理良好的龙头依然还不错的投资机会,但难以卓越了,像冰箱空调除非和物联网结合起来,产生高科技形态产品需求,否则确实难以卓越了),而高科技(迭代周期太快,不好把握)+品牌消费+大健康的投资时代到来了,围绕无差别化的产品生产时代已经过去,而围绕以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踏入股市,就必须尽快从个人热情的、自我沉醉欣赏或沮丧的主观心理中,转向去学习并最终领会冷冰冰枯燥的财报分析、行业分析的一堆数字上,去理清、理解、辩伪的客观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去。初踏入股海,就像喜欢玩水的孩童来到海边,如果只懂得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的嬉戏,而不尽快去学习游泳或冲浪的知识,远处的大海就永远不属于这个孩童。初入股市的人,最喜欢的就是成日像一个诗人或哲学家,有无数的热情、高深的哲理心得记录在本子上、雪球上等等,甚至美曰其名为战略思想(别把自己当成诗人和哲学家,股市投资最不缺的就是满天飞的、高深莫测的思想,即使跳广场的老大妈,一谈起股市,也有滔滔不绝的各种观点。当然,恰当合理的思想教育,一开始的确需要一点,让自己有所敬畏市场等等,当这个教育时间过程真的不要太长,投资成功更需要的是对数据和信息辩读整合理清的战术能力)。切记,需要尽快清醒过来,去静下心来学习如何成为技术工程师的基础战术家,去能够理解枯燥冷冰的各种财报数据。这种游泳冲浪的本领,才能使得您尽可能走入大海,而不是永远只会毫无章法的在浅滩戏水。这或许也是雪球上,为什么很多有本领的高手,常常沉默,懒得去编写更新各类文章。倒是新股民,会更活跃去写各种心得感慨、去寻求相同观点或去批驳各类不同意见的原因。我自己本着为将来孩子长大后,留点可以传承的知识,近期还是会多记录一些东西。但以后也会将更多时间投向上述相关战术能力的进阶上,这种静下心来的战术学习进阶,其实才是更好一点点提升投资业绩能力。

#:由于无法改变的投胎命运,大多数人长大后都不得不经历从相当弱势、朝不保夕的普通职员开始。改变自我命运,需要思想上深刻树立起自己必须尽快从 劳力所得(亲力亲为的加班加点工作) 过度到 智慧所得(管理、市场资源、人脉关系等等)、再到资本利得(包租公、稳健理财等等睡后收入)阶段。但个人原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二八原则和马太效应等等,导致很多人其实很难到第二第三阶段,从而产生中年危机等等人生现象。巴菲特曾说过:“45岁以后,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在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股市是不是一个还过得去的“资本利得”场所?成功和失败的人或许有完全相反的说法,我也还未在这个场所里成功,暂时还没有资格下论,但目前朦胧觉得,如有正确的心态+良好的知识方法,在这个场所是值得一试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良好的知识方法”,恐怕这个场所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地方。

#:价值投资如果只分析个股,而不分析整个行业,甚至其他可能伤害本行业的分析(典型如互联网对传统的“百货商店、电话通话、ATM机、现金支付等等行业”侵蚀替换),很可能会产生一叶障目,将导致非常严重的误判,并且由于价值投资者往往有非凡的耐心去重仓长期持有。这尤其处于行业变革重要拐点来临的时候,这种“逻辑逆转的误判+耐心的重仓长持”,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入门的价投人员务必要注意的:不要只分析个股,要分析行业。如果觉得行业分析很难,信息、数据都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至少要做到对代表本行业的头部一二三名企业财报对比分析。这样也能七七八八分析个基本可行的低估高估。

案例:下面这个股票,属于市场最爱的消费股,在本行业属于无可撼动的百年龙头品牌(直到现在它还是无可争议的行业No.1),上市多年来业绩和增长,在财报里面都非常优秀。在2017年前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是多年来的市场公认白马股。如果在2017年前只从财报里面来分析这个股票,实在是少数优秀标的之一。但如果在2015~2017年对行业进行分析的话,会得出一些疑惑的。该行业不是刚需,整个市场的增长非常有限(整个市场而言,每年难超5%~10%增长率),这个股票市占率约30%,且整个行业的总销售额大约300亿。但2017年6月高峰期该股票已经是400亿市值(之后2年的时间里一直跌到今天腰斩后约200亿市值)。其实不用等到2017年的400亿市值,约在2015年达到300亿市值的时候,就是非常高估了(简单利润营收财报数据见下面)。一个不怎么增长的行业市场,单个企业再怎么厉害,哪怕把其他企业都吞并了,也就是300亿营收(利润就更少了)。所以,当企业自己的市值已经是300亿的时候,历史上再如何如何曾经优秀,也不可能未来很优秀了(除非开拓有爆款性其他市场新产品)。所以如果不巧在2016~2017年看到这个股票,并且只从它自身单个股票财报去分析,而不从行业进一步分析,就会陷入非常大的误区(同行中的其他竞争对手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据传闻巴菲特几年前对IBM的投资,也是大亏特亏(IBM似乎历史辉煌已经过去,不知巴菲特为什么要对IBM的拐点时期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