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十年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1

在记录投资点滴之前,先把个人投资历程第一个十年捋一捋,算作纪念。

第一阶段:投资兴趣萌芽期(2009-2013)

这四年刚好是本科在校期间。受父母职业的影响,高考填志愿时我便对金融比较感兴趣。但当时年幼的我接收到一种目前看来不太准确的观念,认为金融偏虚、会计更实,且会计是金融的基础。当时天真地给自己规划了一条本科读会计、研究生转金融的路子。于是,高考志愿清一色的会计专业。现在十年过去了,自己依然对会计产生不了多少兴趣。

大一开始我对资本市场有所关注,也产生了一定兴趣。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我看的基本都是投资书籍,每次寒暑假回家前都会借上十来本书。在校期间的阅读积累对我确认投资兴趣及形成较为健康的投资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实投资类书籍良莠不齐,但当时我似乎本能地不认同技术分析,基本不翻开此类书籍,只看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巴菲特、西格尔、查理芒格等偏价值投资理念的书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西格尔的《投资者的未来》。

印象中,我没有经历过大部分投资者都曾经历的听消息炒股和看k线炒股阶段,可能骨子里认为这两种方式不靠谱。开户后,我交易的第一支个股是南玻A,这完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当时恰逢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型的年代,家庭条件过得去的年轻人基本都换了大屏手机,年长人士可能还在用着按键手机,但手机更新换代肯定会成为大趋势,当时我判断生产智能手机屏幕玻璃的企业会有大发展。于是我百度了一下当时手机玻璃的龙头企业,便买入了南玻A。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根本没有分析当时市场所处的位置,也不知道当时企业估值情况。买入后,就跟所有新股民一样,不断盯着交易软件,心情跟随股价跳动。运气不错,第一天便赚了几十块钱。当时在学校饭堂经常吃扒饭,鸡扒饭7元一份,牛扒饭9元一份。运动完后,可能还会再喝一瓶1.5元的维他奶。幼稚的我盘算着,这样每天赚几十元,很快就要实现扒饭自由和维他奶自由了。

后来随着阅读增加,又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一次学校的模拟炒股比赛,很快便认识到这种炒股方式不靠谱,便停止了个股交易,印象中南玻A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之后再次交易个股就是2012年大四的事情了。当时家里搬新家不久,我深切体会到万科在物业管理中的优秀,便关注起这家公司。后来在7元左右买入了万科A,直到2014年底14元左右翻倍卖出。现在回头看当时卖出万科当然是错误的选择,不过学生时期买入的金额也很小,实验意义更大。很庆幸自己在第二笔个股交易中就建立起相对健康的选股理念:仅挑选业绩优秀的行业龙头。

大学期间个股交易很少,受家人影响,当时主要是定投基金。标的选择也很粗暴,基本是根据晨星的基金评级以及往年基金收益排行,选择了两支嘉实的主动型基金,按月从生活费中挤出两三百元进行定投,春节红包到手后可能投得多一点。

第二阶段:投资策略试验期(2014-2018)

2013年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投资类书籍的阅读和基金定投都在继续。从2014年底到2015年6月的那波杠杆牛,是个人经历的第一次牛市,近距离感受了资本市场的疯狂。但因为工作时间较短,基金定投积累的份额不大,仅仅在2015年上半年暂停了定投,而没有大规模赎回。如果说2015年上半年的杠杆牛让我看到了资本市场的疯狂,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和2016年的熔断对我个人则是宝贵财富。毕竟在工作前两年,市值还比较低的阶段,能够用较少的成本在短时间内经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实在是一件幸事。

在这五年的试验期中,我主要运行了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我称为傻瓜策略,策略核心是对低估值指数基金进行定投。这一策略是对早年基金定投的优化。一方面,是将定投标的由主动型基金转换为被动型指数基金。这种转变是多年学习之后的结果,除了主动型基金经理投资水平难以甄别、主动型基金成本吞噬较大等客观因素,对有志于进行长期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指数基金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主动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将过去傻瓜式按月定投转换为对指数估值稍加判断,仅定投低估指数。

为增加定投策略收益率,定投过程中有两次大调整。2016年,通过市盈率等阀值动态调整每期定投金额,在原本仅定投低估值指数的基础上,实现估值越低投入越高、估值越高投入越低,在市场大跌期间加速摊薄持仓成本。2017年,该策略调整为基于价值平均策略的指数定投,目的也是在指数上涨时减少投入甚至赎回,指数下跌时增加投入,通过动态再平衡被动实现高抛低吸。

第二种策略我称为聪明策略,实质就是投资个股,撸A股打新的羊毛。对我个人而言,相对于宽基指数,对个股估值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更不要说对企业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的判断了。因此,对个股的投资,我的目标很明确:在尽量保证市值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打新红利。

为提升个股市值的安全性,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分散持股,行业分散且单支个股持仓一般不超过10%,极度看好的情况下,不超过20%。二是仅关注行业龙头,选择知名企业,杜绝无业绩支撑、炒概念的公司。三是在买入价格上留足安全边际,在股市悲观恐慌时建仓,且分段向下买入,类似左侧交易。

2014年底卖出万科后,直到2015年下半年股灾期间,我才再度开始买进个股。2015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分别在19.8元、16.21元和37.08元买入格力电器,30.21元、25.21元和36.8元买入中国平安,之后没有再买入卖出过1股,这两支个股也成了我后来的主要持仓。这几年还陆续买过海天味业融创、复星、伊利茅台腾讯、万科等个股。到了2019年,大部分个股都已陆续卖出,仅剩平安、格力、茅台、万科作为打新市值底仓。其中,海天味业和融创中国都实现了大约150%的盈利,但是海天味业带给我很大的遗憾,之后会专门用一篇文章记录。

第三种为跟投策略,划出一部分资金跟投E大( @ETF拯救世界 )的150份ETF计划,主要目的是学习。这段经历让我获益匪浅。E大是一位十分优秀且愿意分享的投资者。我从2014年开始在雪球关注此君,他是雪球上对我影响最大的ID。我的很多投资理念因他而改良、进化,包括传统定投的弊端、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以及投资节奏的把握等等。之前把开户十年的广发账户撤销,也是为了能够在华宝证券成为他的渠道客户,以这种方式作为多年来从这个素不相识的ID中获得提升的感谢。

第三阶段:资产配置实践期(2019至今)

经过多年的投资试验,2019年初我对持仓进行了整合,对投资策略进行了统一。大体策略是总体持仓基于大类资产配置。大类资产中,以股票类资产为主,兼有债券货币等类现金资产;股票类资产中,以A股为主,兼有境外指数配置;A股资产中,以大盘为主,兼有中小盘指数;交易策略中,长期持仓为主,结合中短期网格策略。

因个股风险较大,且个人择股能力较弱,打新市值基本以平安、格力茅台万科等大盘股为主。同时,因个股已涵盖较多大盘股,在指数ETF配置中沪深300等大盘指数的配置相对减少。中小盘方面,完全以宽基指数方式进行投资,以中证500+医药指数为主。截止2020年2月底,A股大盘与中小盘比例大致为3:1。港股配置主要为腾讯+恒生ETF

网格策略主要为获取波动收益,特别是在类似当前上证反复围绕2800-3000点波动阶段,网格策略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益。网格交易的品种一般选取未来大概率上涨、当前估值较低且已有长期持仓的A股ETF为主,例如HS300ETF、500ETF、广发医药、恒生ETF券商ETF等。但总体而言,不懂不做,使用网格策略应谨慎。之前我在网格品种选择上有一个教训,之后专门用一篇文章说明。

过往10年的投资沿革大体回忆到此。趁现在记忆相对清晰,记录下过程中的思路和做法,方便日后回顾、总结、提升。

#我与A股的故事#

#做多中国#

$贵州茅台(SH600519)$

$中国平安(SH601318)$

$腾讯控股(00700)$

全部讨论

2020-03-24 11:25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