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证伪比证实更有现实意义

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13喜欢:13

我们发现大多数投资人,包括很多是专业投资机构的职业投资人、券商基金研究员,大多数时间都专注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发现投资逻辑--买入股票--证明投资逻辑,这种正向的思维模式是看似很合理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投资思维方式。

但是在投资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种正面验证的方法并不是那么有效和及时,甚至会被严重误导。


一方面,找到看好一家公司的投资逻辑很难,要验证就更难,比如有人看好东阿阿胶的困境反转,那么怎么验证呢?是看公司的管理改善,看领导的表态,还是跟踪公司的产品销量是否有回升,存货是否有所去化,还是看公司的亏损能否环比增长?我估计你会告诉我都需要,但是这些因素是否有效,是否充分?如果不够充分怎么去验证逻辑呢?这就是正面验证的高难度。



另外一方面,证实一家公司的投资逻辑往往是带着主观判断(甚至是臆测)的,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是买入后再去寻找逻辑的,这个过程中投资人会不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所谓“证据”,比如公司具备什么概念,公司是受益什么政策这种类似的非关键性因素,这种杂音会极大的干扰投资人的理性判断,甚至在公司已经出现明显经营恶化的时候,还是固守己见,导致极大的投资亏损。比如天齐锂业,在公司激进并购后遗症显现的时候,配股高管不参与、配股金额不如预期,海外工程停工,融资遇阻等这么明显的一系列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还有大量的投资者去买入去验证这个曾经的“老大”,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核心投资逻辑已经变化,而剩下的只是主观的误判,也显示出正面验证的主观性。



再一方面,正面验证的时效性也打折扣。一家公司股票,如果等我们设置的买入条件都符合要求,业绩高增长、财务稳健、现金流充足、大额订单等等出现确定性的时候,也就是等有效+充分条件都已经完全满足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股价已经大涨到高位,又开始割韭菜的时候到了,这种确定性的表象往往伴随的是收益的平庸甚至亏损。







在投资生涯中,我们一直试着用不一样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发现,要证明一个人是好人很难,但是要去证伪却很容易,只需要找到这个人有没有干过坏事,有没有不道德的污点,基本就可以判断了。同样,证明一个公司是好公司很难,但是要证伪却相对简单,只需要查查公司的黑历史,翻翻公司的报表看看重大缺陷,问问公司员工公司的不好,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公司是否是家烂公司,如果是烂公司就可以先排除出观察名单了。



所以在逆向投资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方式和大多数投资者的方式迥异,我们先利用我们自己总结的“负面清单”(这个清单是经过多年经验总结,不断补充和改善的动态清单),先证伪,把大多数不好的企业“烂企业”排除出我们的投资清单,不仅节省了研究工作量提升了专注度,而且还避免了各种踩雷;然后我们在剩下的企业中寻找符合我们投资策略(基于成长和价值的逆向投资)条件的企业,找到核心投资逻辑,选择合适的时候逐步买入,这个时候只是完成了投资的第一步;

第二步最关键,我们在持有头寸后持续跟踪投资目标,而采取的除了证实,更多的是用证伪的方式,我们根据能收集到有效信息,不断来证明这家企业的投资逻辑有问题,如果找不到任何证据,我们就继续持有,但是如果找到了,就应该立即放弃头寸,寻找其他合适的标的。这种证伪方法有几个优点:客观、有效、简单、时效性强、有利于长期持股。



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利用证伪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更有意义的是回避了很多爆雷。我们找到核心投资逻辑后,伴随着证伪的过程,不确定消除带来的超额收益也是非常客观的;当然相比收益,我们更看中风险的可控性,只要在投资中不断排除地雷,回避风险,本金不亏,那么盈利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投资是一个去伪求真的过程,我们不仅应该花大力气求真验真,更应该不断去伪、找错认错。

$人福医药(SH600079)$$通化东宝(SH600867)$$金发科技(SH600143)$

全部讨论

2020-05-23 14:15

嗯我现在也是抱着这种心态看公司,虽然不一定是最适合投资股票的方法。但是我认为是有点价值的做法。

这种分析基本上是用最坏的角度去看公司,也是债券投资的心态。跟股票投资有一定的理念冲突,因为股票投资需要比较乐观的心态和收入预测(乐观相比于债券投资角度)。若股票投资分析乐观性不足,什么估值都会被看成太贵。但是这种所谓伪证/悲观投资适合不想踩雷的投资者

2020-09-21 20:22

不错的思路,值得借鉴。
不过,我认为证伪还是需要再证据的搜集上下功夫。要搜集有数据支撑的硬证据,而不是软证据。硬证据更有说服力,影响力也更大。

2020-05-27 13:20

非常值得借鉴!

2020-05-24 09:54

找到正确的逻辑容易不全面,100条里也许有99条好的,一条不好的容易致命。
找不好的,找到一条,就能避雷。现实的情况确实是雪球上很多定量分析从一开始就错了。忽视了行业的逻辑。
我觉得分析还是要从赛道开始。在一个错误的赛道里容易损失巨额的时间成本和沉默成本。

2020-05-23 21:31

不错,精益求精

2020-05-23 20:36

深刻,受益匪浅

2020-05-23 14:44

负面清单里面是否包含可被改变的因素?比如企业领导人,如果在负面请按里面,那更换领导人后,“烂企业”还会回来吗?

2020-05-23 12:30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