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iPhone免息不是免息|暴打消费主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你以为的iPhone免息不是免息|暴打消费主义

和朋友聊到iPhone12期免息

下午时候和朋友聊到,她谈到想要买小米的14pro,打算从现在的iPhone SE3转到新的小米,同时提问了——你会分期买手机吗?她说如果前提是免息的话,会考虑买的。

这就让我想起我曾经有段时间负债10多万-20多万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没有足够的收入,不断在循环套现还钱,一旦有了工资收入就会马上偿还,只留下一点点生活费,好在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确实是渡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间。

Charlie Munger以前说过一句话——“有些情况比坐拥大量现金无处可投更糟糕。我还记得当年缺钱的情景——我可不想回到那个时候。”

我也是,完全不想回到那个时候,但是通过那段非常艰难的时间,我最后计算出来我为这笔循环债务额外支付了5-7万,也许更多的一些利益收入(不含套现手续费);当初少不经事,以为的免费的午餐——信用卡,最后变成了几乎差点压倒我的稻草。

而Warren提到信用卡的真实年化利率大概在10%多,连BRK自己一年都没有信心可以赚到这么好的收益;所以信用卡对于商家/bank来说真的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尤其当这项发明和 Apple产品结合的时候——你以为的免息其实不是免息

打开Apple官网,假设购买一台iPhone 15 Pro Max 512GB,价格11,999,几乎是1万2,支持的合作伙伴有蚂蚁花呗+招行+建行+工行,除了蚂蚁花呗最长只有12期,其他几个银行机构都可以提供最长24期的免息,很多人看到这个的时候,可能就会买了——尤其是9月份新品上市的阶段,起码对我的那位朋友来说,这免息的购买方式无疑是大大提升了购买的欲望

真的免息吗?为什么Apple和银行机构要做这么好的事情呢,通过我自己的一些分析,其实是商业手法——首先要确定一点,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不会主动做善事,Apple的世界500强地位也不是捐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做出来的,那么到底怎么看待“免息”呢?

我是这么看待的

1万2,买iPhone15 Pro Max 512 GB,假设分12期

采集的数据来源:

(An iPhone 15 128GB has depreciated by 32.8% since launch in 2023 if sold in good condition @sellcell.com,没要求那么精细,即使是Apple不同机型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计算概率,重要是理解概念)

利用了真实产品在现实世界中的贬值速率,可以认为是12个月之后的产品的真实价值,与当前标价的价格差——所形成的一种剪刀差,金融机构的利润就在其中,真实的利息也就隐藏在这当中

Apple是消费品公司,这点和汽车公司是一样的,每卖不出去的一台iPhone和Apple产品都会成为库存,占据着现金池,所以商业上非常重要的是——现金流,流动起来的商品才能够产生价值——意味着在新品最初上市的节点,最短暂的几天时间中——会有一些有钱/有虚荣心/喜欢新东西的带有这三种性格的人会为此买单

(不要小看虚荣心和人类喜新厌旧的心理,就像人们喜欢听新的故事一样,很少有人愿意“温故”和看待自己的“错误”,人类的心智有一定的特征是来源于自然界中带来的,经久不变)

假设极端情况下,Apple公司只生产了一台iPhone,iPhone也不是那么热门的商品,可以想象的是随着时间流逝,由于叠加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一年前的iPhone会越来越贬值,从这个角度来说,Apple公司有强烈的倾向需要把现在一旦生产出来的库存迅速转换成现金握在手里,随着时间流逝就会越来越着急,即使是再好的商品,如果没有售卖出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按照这个逻辑我推测,Apple公司一定与上述4家金融机构合作——将Apple公司产品的利润分了一部分给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的作用——获得消费者的授信额度,因为Apple并不持有金融牌照,无法直接从事这项业务——而金融机构则承担了风险,这部分风险就是消费者赖账不还,Apple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了利润,哪怕是少一点的利润,但是可以更快更多把产品卖出;不要想着既要又要,而是获得了好处也付出了代价

银行为什么又愿意承接这项业务呢?首先金融机构可以看到Apple公司的产品,相比于市面上同样的高科技消费品公司来说,保值率算是高的——

1)这个保值率是来源于Apple公司的产品的软硬件设计结合给消费者好的体验,以及相对不错稳定的产品,没有那么多售后问题,即使是二手的商品

2)从商品层面来说,风险并不算特别大,另外利润肯定很可观,有利可图;

3)另外再次通过自己对银行内的授信客户的了解,再次控制风险,将质优的客户授信提升匹配Apple公司的产品金额

也就是说Apple和金融机构,消费者形成了一种互赢的局面——这种互赢不是说当中谁的真实利益最大化,而是大家都得到了彼此最想要的东西——消费者拿到了iPhone,金融机构赚到了钱,Apple迅速周转产品获得了现金流,从而不被库存烦恼

那么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上这个当呢——这个招数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产品的销量借此卖出的渠道不在少数——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在于,能够看清的人少,计算清楚的人本就不多,另外一部分的人即使可以看清,也不会那么计较,或者是安慰自己拿到了最新品——那种感觉,我想就像我年少时候周末冲到网吧一样,等到夜幕降临的每一刻都是煎熬的,而享受网络的每一次都是如此的快乐的,这种快乐是值得提前为之付出代价的

很少有人能够学会延迟满足,即Charlie和warren推崇的态度,我想warren投资Apple公司的原因就在于看穿了Apple的消费品属性,对技术也许不那么懂,但是最重要的是理解了这点,同时BRK的体量也决定了能够投资的公司越来越少啦

不过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延迟满足,那么将会获得幸福的一生,学会量入而出,而不要像Charlie所说的——有一种叫作“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我们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你们认为“自我”有资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自我透支收入来满足它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好的呢?嗯,从前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时间过得非常悲惨,原因之一就是他总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如果连莫扎特都无法摆脱这种愚蠢行为的毒害,我觉得你们就更不应该去尝试它啦。(查理在南加州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如果连莫扎特都无法摆脱这种愚蠢行为的毒害,我觉得你们就更不应该去尝试它啦。我是通过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才明白信用卡的真实处,并且明白且逐渐学会了延迟满足——例如中秋不买月饼,中秋再过一段时间月饼就会越来越便宜啦,供需关系的改变+节日氛围的消失=直接掉价到只有1-2折,本来就发胖,再多花钱就不好啦。

汽车公司的属性也是一样的,我无法接受我花30万交给汽车公司,第二天汽车公司交给我25万,我想如果是以现金交易——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交易;但是人类的心理会说服自己——我觉得二手车不好,二手车挑不来,我怕买到不好的——benz,BMW,audi都有推出自己官方的二手车,12个月内保障,价格比新车低好多——如果是现在的我,有足够的金钱的情况下我会考虑去买的,因为我既喜欢一些豪华品牌的感受,也喜欢少花一点钱

我不想再被消费主义暴打了;也突然想起当年那位割肾买果子的兄弟,以至于当时一段时间内获得了肾4的称号,这位现如今过得可不算太好啊。

以上,是我对下午聊天内容的扩张;不过我也明白我的这番话,就会如同三百多年前伽利略曾说的那句——

“你无法教会他人,唯一能做的,只是引导他自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