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騰訊深、阿里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 年 5 月 16 日,香港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以「一間騰訊等於兩間阿里的啟示」為題,分析了為什麽騰訊 (#700) 把阿里巴巴 (#9988) 拋離得愈來愈遠。

2016 年之前,阿里市值長期領先於騰訊,2016 年 8 月 18 日,騰訊以 2,490億美元市值超越阿里的 2,460 億美元。至今,騰訊的市值已達到 4,871 億美元,而阿里的市值只剩 1,935 億美元。

高天佑指,馬雲早就為阿里設定全盤佈局,(1) 消費升級,業務由「淘寶」轉向「天貓」,(2) 押注中國金融業開放,銳意發展螞蟻集團,(3) 推進全球化,進行大量海外投資及收購。豈料這三項佈局遇上逆流,中國消費市場由「升級」變「降級」,螞蟻集團 IPO 觸礁,「全球化」變成西方「去中國化」。此外,馬雲卸任 CEO 和主席後,管理班子經常變動,削弱投資者的信心。

反觀騰訊,雖然亦遭遇過網遊行業的鐵拳監管,抖音崛起也曾威脅騰訊的社交平台一哥地位。幸好騰訊的根基深厚,核心管理層包括馬化騰和劉熾平長期穩定,近年在戰略上亦沒犯大錯。

筆者完全贊同高天佑的觀點,並想從「護城河」這方面補充一下。阿里巴巴的最核心業務就是「中國商業」,即是淘寳和天貓,是主要收入和盈利來源。但隨著拼多多、京東和美團等網購平台崛起,消費者和商家不一定要在淘寳和天貓交易。

相對地,騰訊的「護城河」就強得多了,微信在中國的壟斷地位無法撼動。手遊方面,雖然玩家各有喜好,但各款遊戲都只有一個代理,想玩「王者榮耀」或「和平精英」,就得去騰訊遊戲那裏,別無選擇。

總的而言,阿里巴巴的競爭條件比騰訊相差很遠,無論是消費升級或降級,國內或國外,金融或雲業務,最終都會遇到勁敵。這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格局決定,最終反映在其市值上。

(風險提示:以上觀點僅為個人看法,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與預測,亦並非任何投資建議,本文目的只為傳遞資訊。本人不保證文中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或及時性,本人或客戶持有上述股票。

版權聲明:本文已註明資料及圖片的來源及出處,若涉及版權問題,請通過電郵聯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