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往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8

大家都知道,碧桂园今天不仅是中国第一房企,而且号称“宇宙第一房企”,世界五百强前两百名。一直保持旺盛的力量,到全中国攻城掠地。这次房地产爆雷我看它可能还没什么大问题。通过这次合作,我跟这个项目、这个企业、这个老板一起获得了双赢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一次危机促成的,一次面临灭顶之灾的危机。

1993年,在座的我估计很多人那个时候还没出生。那时候国家面临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经济领域的一次宏观调控。如果没有这个宏观调控,当时的经济可能要出很大的问题,但是一调控,特别是房地产的第一次调控,让当时火爆异常、疯狂生长的房地产行业,一夜之间资金被抽断,最终哀鸿遍野,一片狼藉。其状况之惨痛,今天我们看到的地产爆雷跟它相比,只是个小儿科而已。

那个时候如果你们去海南,去沿海的广州、深圳,一路走下去就会看到一片惨状,到处是烂尾楼盘。这个时候,房地产行业究竟何去何从?是很多人看不清楚的。

碧桂园的这个老板,当时只是广东顺德北滘镇一个小小的农民包工头,他的优点是做事情非常专业、非常精致、非常好学习。另外一个,由于出身是包工头,所以很接地气。

这个项目当时是1800亩。今天的中国我们做的很多大盘,到上万亩的已经不觉得多了,包括我曾经帮过的万达。但那个时候一般的房地产项目50亩、100亩就不错了,1800亩可以说是当时整个中国最大的楼盘。这么大楼盘一下子“死火”了怎么办?

最后他们通过很多人找来找去,最后找到我。当时我在南中国可以算小有文名,是新华社记者。后来我去了,从广州到顺德40公里,现在可能就30分钟,但当时要走两个小时。沿途一过来,从番禺到顺德,全是烂尾楼房,全部“熄火”。

后来见到这个老板了,没想到他见到我的时候拿着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居然是我写的,是我在1992年出的一本书,叫做《中国走势》,是我当记者时候的一个合集。

他拿起这个书之后,就说了这么几句话:“王老师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我写这个书的前言。他说,哎呀,今天我们终于能坐到一起了!然后就跟我坐下来一起聊。聊了之后发现,他希望我作为一个记者,能写几篇文章帮他吹嘘吹嘘,来挽救这个项目。

后来我跟他讲,写一千篇文章都没有用,这是个大时代。在这个时候,他就愿闻其详了。我把对珠三角的看法、对房地产的看法跟他一讲,他就一把拽住我(当时我叫王记者)说,“王记者,你要帮我,我们合作吧!”

当时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有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知道知识分子光靠文章是没有用的。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也需要一场战争。我需要一场战争,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最后两者一拍即合,由此我就开始了跟他的三年合作。

因为时间有限,案例细节不可能展开讲,我就给大家浓缩一下,简单讲几个细节吧。

第一个观点,大势把握。我明确告诉他,“等、望、靠”是没有未来的,你们把今天的必然当成了偶然,以为小平同志还会第三次南巡,然后房地产再开始火爆,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平一定不会再出来了。

第二,要回到本质,创造市场。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市场、跟市场,还有最高力度的叫创造市场。能创造市场就能创造需求,而今天的中国,珠三角是最具有这种条件的。因为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大批农民洗脚上田,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他们不是没有钱,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让他消费的理由,这是第二句话。

第三句话是什么呢,就是光靠卖房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围点打援,必须解决市场最大的痛点。那么痛点是什么呢?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珠三角的土豪们有了钱以后,只顾赚钱顾不上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都成了“有娘养无娘教”,当流氓的、不读书的等等,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再加上当时的改革政策比较宽松,如果能创造一个市场化的寄宿学校,让这些孩子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那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于是当时我做了三个广告,第一个广告是一个天平,这个天平先是对着金钱、房子,再然后对着孩子,就是一边是财产万千,一边是儿女成才,如果二者只取其一,你选择什么?

第二个广告出来: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投资子女。

第三句广告出来:让父母高枕无忧,让孩子再创成功,为什么不去北京景山学校广东分校——广东碧桂园学校呢?

类似这样的层层剥笋的方式,直接找到了暴发户们的痛点。后来一下子招到了一两千个孩子,每个孩子收36万元的教育储备金,而且碧桂园承诺,等孩子毕业的时候就把钱还给你。成功解决了资金断流的问题。一下子碧桂园成了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唯一一家不缺钱的房地产企业,这就很牛了。有了资金这些“弹药”以后,就为它后来“创造市场”创造了很大的前提和条件。

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当学校成功以后,市场就在家门口,近两千个孩子在学校里面,它就必须要卖房子了。

因为当时我就警告过它的老板,今天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从长远来说都是不行的,因为这是违规的,就像今天的金融爆雷一样,早晚会出问题。但当时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允许下面先探索一下,这是基于对整个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得出的判断。但是我说用不了三年,因为马上很多土豪都会来学你,都会用收教育储备金的方式来办学校,到时候中央肯定会来踩刹车,一刹车你就看着,肯定很多人会垮台,所以政策的窗口期只有三年。

那么这三年应该怎么办呢?就要把这些孩子和所获得的资金迅速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推广,然后把碧桂园的生活方式推出去,把它变成人们来消费和购买的一种平台,以及这个房子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最终实现良性循环。而这个转换完成以后,之后就不怕风险了。

果然三年以后,宏观调控来了,政策上采取了不准以教育储备金的方式来办民间学校。一下子全中国光广东就有20多家学校全部倒闭,老板一大半进了监狱。因为他们当时收到这种钱以后,没有造血功能,他们拿到了钱之后,要么去放贷,要么去炒股,到最后中央要收钱的时候没钱了,当然要进监狱了。唯独碧桂园这个企业通过良性循环启动了房地产,并且通过房地产获得了很大的收入。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出来了,房地产企业要做百年老店怎么做?这个老板还是有百年老店意识的。那么就需要句很精彩的广告词,让人听完之后耳熟能详的。这里面的过程很有趣,因为杨国强这个先生特别好强,他希望我来画龙点睛,来看广告词怎么定。就像你们今天看到的得到App的广告词一样,“知识就在得到”,我们当时管这个叫CI。这个时候这就是我的强项了。

说实话,如果我要甘于做一个广告人的话,我肯定是一个很优秀的广告人,但是我不太满足于这点。但碧桂园当时确实面临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说行,我来想这个广告吧。杨国强这个人也是很好强,他说王老师,你先别说,我也想,第二天我们来碰一下。

第二天我跟他坐到一起了,我当时就想到三国演义里周瑜和诸葛亮每人手心里写个东西,双方亮招来看是什么。我说杨老板,你先亮招吧,于是他一亮招说,广告词我想了,你的理念我也清楚了。我通过诠释你的理念,我认为广告词应该是(他用顺德普通话说),“便过自己起屋”,就是便宜过自己盖房子。碧桂园卖出去的房子性价比更好,你自己盖房子肯定比我贵,所以你怎么不买我的房子呢?

我听完以后哈哈大笑,我说杨老板你这个观点绝对是对的,这叫做商业逻辑。当你生产出来的东西物美价廉、性价比很好,当然人家会买。但如果作为广告来说,你会折损掉80%的高智商和高水平的客户,因为这完全是农民语言——这可以成为企业的理念和定位,直到今天他还是这样做的,可这句话杀伤力很大,但这不是广告。

他很谦虚,说王老师,你说应该是什么广告呢?我最终给他亮出来,“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这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许愿,也是一种企业的理念。

30年下来,今天伴随碧桂园走向亚洲、走向全世界,这个广告永远高悬于世人眼前。

整个碧桂园的战略就是“找魂”的过程,但是这个“找魂”不是简单的拍脑袋,它有一套工具,而支撑这个工具的至少有四个力。

第一个,预见力,你对整个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态势一定要有深刻的预见,要不然怎么打移动靶呢?

第二个,整合力,当时我跟他(杨国强)合作了三年,这个过程当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多市场都不具备的一些元素,都整合进来了。当时整个中国没有像样的规划公司、园林公司,没有优秀的广告公司,没有营销公司,没有物业管理公司,这些东西最后怎么整合、怎么替代,都需要整合力。

第三个,突破能力。最终通过抓手性的产品,一举击穿市场。

第四个,创新能力。找到市场痛点

原文链接

$碧桂园(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