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雪球星计划#

自美国建国以来,随着美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日益强大,美国从大陆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其 全球战略经历了美洲战略、 太平洋商业帝国战略、 遏制战略、 “ 世界新秩序” 战略 和 亚太再平衡 战略五个阶段,旨在 维护美国霸主地位、国内社会制度和价值传统。


一、美国 是英国对外扩张的产物

1606年,伦敦的 弗吉尼亚公司组织首批移民迁往北美。1607~1776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 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的13个殖民地。殖民地最初建立时分4种类型:公司特许殖民地、业主殖民地、英王直辖殖民地与自治殖民地。为加强控制,1619年,弗吉尼亚首先成立维护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利益的议会,继而其他各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议会。殖民地议会在不与宗主国法律相抵触情况下,具有颁布法律、征税、分配殖民地经费等项权利。1752年后,除罗得岛、康涅狄格2个自治殖民地和宾夕法尼亚、特拉华2个业主殖民地外,其余9个殖民地都成为英王直辖殖民地。

在殖民地时期, 由于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及颁布的两次航海条例等措施对北美殖民地贸易进行种种限制。彼时, 北美殖民地进出口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西印度群岛和欧洲南部。进出口贸易的路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北美殖民地通过欧洲南部输出粮食、肉类、鱼类和木材, 然后把类似于酒类、水果和其他工业制成品运回英国。另一种是把北美殖民地的产品运送到西印度群岛去交换糖等其他商品, 再用这些 商品与英国交换工业制成品, 把它们运回北美殖民地;英国把北美殖民地用糖蜜酿成的甜酒运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 再将黑人奴隶运到西印度群岛贩卖, 以换取糖等原材料, 作为下次酿酒的原料。

1756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及欧洲霸权爆发了英法七年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诸侯国参加英普同盟,瑞典、 萨克森 和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参加 法奥 俄同盟。 1763年2月,英法缔结《 巴黎和约 》 , 在北美, 法国将整个加拿大、密西西比河 以东的北美地区 (除新奥尔良外) 、西印度 的格兰纳达、格林纳丁斯群岛割让给英国, 法国的盟友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法国则将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让给了西班牙作为补偿, 收回了被英国占领的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 在亚洲, 法国从整个印度撤出, 只保留5个市镇, 印度基本上为英国所有。 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海外殖民霸主, 法国成为最大的输家。

英法七年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与其母邦关系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英国的 胜利给北美殖民地人带来的不是与母邦共同分享荣光与梦想, 而是愈加沉重的税收。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创伤, 英国国会通过了一连串法案以增加税收, 如《1764年糖法》《1765年印花税法》《1767年汤森地法》《1773年茶叶法》。诸如此类的种种重商主义管制措施进一步激化了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统治者的不满。

1765年反对《印花税条例》的斗争、1770年波士顿人民反抗英国殖民当局制造波士顿惨案的斗争、1773年波士顿的“倾茶事件”等,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推向高潮,终于导致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在独立战争期间, 美国海军采取了海上袭扰的方式, 攻击敌舰和破坏敌人的海上贸易, 在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美国开始大陆扩张,提出以门罗主义为标志的的美洲战略

1783年英美《巴黎条约》签订,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英国国王及其后嗣和继任者放弃对其及其每个部分的管辖权、所有权和领土主权,并使美国成为英国的一个有潜力的贸易伙伴的机会,切断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美国获得密西西比河以东、佛罗里达以北和加拿大以南的所有地区,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1798年远征埃及、夺取英属印度失利后,拿破仑又把目光转向美洲, 准备建立一个以圣多 明各 (法国最富的殖民地) 为基础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殖民帝国, 使路易斯安那成为西印度唯一的大宗产品供应地, 以便在商业上与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竞争。1800年, 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圣艾尔德方索条约》, 据此, 西班牙将 路易斯安那还给法国。由于法国殖民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法国大革命的鼓舞, 圣多明各黑人发动起义, 并于1801年获胜。面临欧洲英法重新开战的局面 , 法国无力派遣军队去占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 该领土将会被加拿大的英国人所夺而且需要钱打仗。于是, 拿破仑决定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

美国开国先辈托马斯·杰斐逊倡导开辟横越北美大陆的商路, 通过大陆扩张, 走向太平洋, 建立一个独立的太平洋共和国。 为此, 1803年, 美国与法国签订《路易斯安那购买条约》,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

1808 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2年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争进入白热化, 两国为争夺海上霸权, 相继下达海上禁令, 给刚刚稍有起色的北美贸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812年,美国欲向北扩张,将加拿大地区兼并,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1819年, 美国同西班牙签订了“横贯大陆条约”, 不仅使美国彻底获得了东、西佛罗里达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 美国坚持把西部的边界延伸到落基山以西的太平洋沿岸, 为美国在太平洋沿岸的扩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发展远东贸易创造了条件。1820年议员亨利·克莱首次提出“美国体系”, 即美国持续追求海外市场贸易机遇, 以期通过依赖外部贸易收入拉动美国经济增长。

1815年至1820年间,何塞·德·圣马丁引领阿根廷、智利、与秘鲁走向独立;而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则领导自己的国家走出殖民主义。1820年西班牙民主革命爆发后,墨西哥的统治者和社会上层分子,害怕西班牙革命会再次引起墨西哥革命运动的新高涨,便提出脱离 统治的主张,以便夺取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1821年墨西哥独立。 1822年美国承认阿根廷、智利、秘鲁、与哥伦比亚。

1822~ 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 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其目的不仅在于确保美国的安全, 而是在于维护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利益, 防止欧洲列强染指西半球事务。“美洲是美国人的”思想成为美国人的共识。

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后, 棉花需求量加大。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赚取高额利润成为南部种植园主的当务之急, 但棉植业对土地的耗竭制约了他们的需求, 为此, 南部种植园主迫切希望向西部纵深地区拓殖。成为东北部工业区粮食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的西部地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迅速, 为了建立农产品新的输出通道, 主张向西部进军, 拥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醉心于扩大海外市场, 尤其是亚洲和拉美市场的东北部工商业集团则渴望获取能与亚洲进行贸易往来的太平洋港口, 与 英国争夺太平洋商业霸权。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大量美国移民涌入得克萨斯和西北部太平洋沿岸。1835年,得克萨斯人在戈里亚得签署了第一份独立声明。1836年建立了得克萨斯共和国。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1842 年,美国承认夏威夷是独立王国,这主要是对抗日本,防止其染指群岛。

1843年,新格拉纳达向英、法、美、荷、西班牙等国提议由它们合建巴拿马运河,并由各国共同保证运河未来的中立地位,不过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并不感兴趣。

1845年,得克萨斯被美国以武力并入所辖。约翰·L.奥沙里文在《联邦杂志和民主评论》中把美国兼并得克萨斯说成是上天的旨意, 即所谓的“天定命运” 。美国的“天定命运”是, “为了我们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的千百万人口的自由发展, 向上帝指派给我们的这个大陆进行扩张”。这样做会“使美国远离欧洲的影响……促进更大的经济自由, 并……维护民主制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就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缩短贸易航线的距离,更好地联系美洲的东西海岸,西班牙的瓦斯科·科尔特斯曾提出在巴拿马修建运河,1523年,西班牙查理一世明确提出了开凿运河的计划。后来因各种原因搁浅。1846年,美国和新格拉纳达(后来的哥伦比亚)签订了条约,美国人可以自由越过巴拿马地峡。1849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传说发现黄金而导致的黄金热让美国成为了贸易的集中地,美国借机建设了一条美国直达巴拿马的铁路,而这条铁路在未来的美国国家战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46年美墨战争爆发,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4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在根据《俄勒冈条约》获得的土地上建立俄勒冈地区。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

1853年,俄国与英法为了争夺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利益,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惨败。战争给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到1857年春天, 俄国深深地陷入克里米亚战争所导致的财政危机之中,国债超过5.66亿卢布,无力资助经营阿拉斯加、面临破产的俄美公司;由于银卢布退出流通和纸卢布的显著贬值, 国家面临失控的通货膨胀。同时,英国想得到阿拉斯加, 然后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合并在一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移居邻近阿拉斯加的俄勒冈地区, 美国的船只和代理商强烈要求阿拉斯加港口对他们开放。

1854年美加签订贸易互惠条约;美国北方资产阶级成立共和党;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支持奴隶制的南方种植园主依赖棉花出口, 并从英国进口工业制成品,接受自由贸易, 并支持将领土扩张到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但工业化的北方人则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实际上是两种经济模式之争。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南方7州退出联邦,于1861年2月组成“美利坚诸州联盟”,内战爆发。1865年南北战争终止,美国恢复统一。1867年,美国从俄国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三、美国开始海外扩张,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

1、 海外占领领土,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

大陆扩张导致了美国南部地区权力的增长, 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西沃德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家开始提倡商业扩张。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 西沃德进一步完善其观点, 认为欧洲文明即将衰落,注定接过民主共和火炬的美国文明将大踏步前进, 传播其优越的制度和文明,跨越太平洋, 直抵亚洲, 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为了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西沃德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一,以中美地峡为交通枢纽,在中美地峡建立巴拿马运 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大幅减少美国东海岸和亚洲进行贸易所需的时间。在加利福尼亚建立贸易集散地, 沿太平洋南北两路建立贸易站, 构筑太平洋贸易通道。第二, 修建联结欧亚美三洲的电报网, 建立世界统一的金融体系。第三, 修建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第四, 与英俄竞争。

1867年, 哥伦比亚邀请美国重新签订开凿运河的协议,并同意两国共同防御此地。 1869年,条约签订、根据条约,美国将获得巴拿马运河开凿权,运河沿岸地区也将租借给美国100年。 但是该条约 明显破坏了国家的独立地位,也激起了国民的反对。 不久,哥伦比亚在国民的压力下否决了条 约。

由于法国开凿的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拥有运河开凿经验,1878年法国 和哥伦比亚达成了协议,规定 12年内必须开凿完成运河。 1882年,运河工程正式动工。 然而,法国最终失败了。 通过巴拿马铁路, 美国可以 将本土以及周边加勒比地区国家的人通过铁路 源源不断地送到巴拿马充当劳工,而挖出来的土方通过铁路被运走。最终法国以255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这条仅值750万美元的铁路。

眼看法国开凿的运河不久就要完工了,美国放风说将和尼加拉瓜合作,另建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抗衡。哥伦比亚方面收到消息后,十分惊慌,试图将运河开凿权转给美国。为了给法国施压,美国又开始给尼加拉瓜运河项目拨款,并提出愿意用4000万美元获得巴拿马运河项目。不过无论美国如何活动,哥伦比亚始终不愿意将运河的开凿权给美国。于是,美国开始分裂哥伦比亚,公然策动巴拿马独立,如此就能够绕过哥伦比亚了。巴拿马虽然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但是一直在试图独立,而美国则利用了这一矛盾。1903年,巴拿马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正式搞起了独立运动,巴拿马独立后,美国立即和巴拿马签订了开凿运河的条约。条约承认美国在巴拿马运河有着绝对的主权,由美国永久控制,美国从此终于掌握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条海上贸易航线。1914年,运河完成了试航,1920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极大地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合恩角缩短了1万4千8百公里,也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巴拿马运河的国际交通中,美国东海岸与东亚之间的贸易居于最主要地位。通过运河的主要商品种类是汽车、石油产品、谷物,以及煤和焦炭。为了加强对运河区的控制,美国在此设立南方司令部和14个军事基地。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一直到1999年才结束。

1722年欧洲人发现萨摩亚群岛。美国的捕鲸业壮大之后,为了开发航线和补给站,就把目光放在了南太平洋上,于是萨摩亚群岛很自然地成了美国的目标。19世纪中叶 英、德、美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1889年美国占领萨摩亚群岛。1899年根据 美、英、德三国协定,西经171°以东被划归美国,东萨摩亚正式成为美国殖民地。 1922年成为美国非建制领土。

为了排 斥英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 扩大美国的影响, 完全控制西半球。 继“门罗主义”之后, 美国于1889年号召组成美洲共和国商务局。 该组织在1910年更名为泛美联盟, 成为一个超国家政治组织, 美国通过该机构牟取了调停美洲各国争端的仲裁权 。

1890 年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 书中强调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美国人对海军的认知逐步向海洋国家靠拢, 并把海外贸易和海军联系起来。1893年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里克·特纳发表了其赖以成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化最为迅速和有效的前线。美国人的性格特征、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民主思想等都在拓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把边疆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增进民 族统一、推动民主思想、增强个人主义。此后出现的各种“边疆”论,无论是海外拓殖的“新边疆”,还是肯尼迪的“太空边疆”,都表明“边疆”理论已经成为美国的主流思想。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尽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

1893年1月17日,夏威夷王国发生了一场由当地的美国居民所主导的政 变,在这场政变中,夏威夷王国被推翻。美军在接到当地反叛者的支援请求后,迅速登陆夏威夷,从而使得这场政变得以迅速取胜。自此夏威夷进入共和国时期,并最终在1898年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夏威夷群岛位居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亚、美和大洋洲间海、空运输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火奴鲁鲁是太平洋航线的中继线和重要港口,也是众多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珍珠港是美国重要海、空军基地之一,统率亚太地区一切防务,是美军在太平洋舰队的指挥部。

19世纪末,美国人在古巴的投资——主要在糖业和矿业,逐年上升。1895年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1898年,美国国会两院的联合决议宣布古巴独立,并要求西班牙撤军,美西战争爆发,最终美西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 放弃古巴并承认古巴独立,将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还以2000万美元为代价将菲律宾群岛主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可以说是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转折点,夏威夷、菲律宾、关岛、威克岛等海外领地的兼并, 一个“太平洋帝国”由此建立。

从第二次英美战争后到19世纪末, 美国采取了以建立海岸要塞防御体系为主, 以海军“巡洋作战”为辅的方式, 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威胁, 确保美国“西进运动”的顺利进行和在北美大陆的领土扩张。

2、和平扩张与门户开放政策

1898年, 反对海外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的人们在波士顿组织“反帝同盟”, 发 起了“反帝国主义运动”。许多民主派人士和下层民众都参加了斗争。1899年10月, 全国反帝同盟在芝加哥宣告成立, 运动被推向高潮。反帝国主义者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批准《巴黎和约》和反对在菲律宾的殖民战争的斗争。使美国占有菲律宾的和约在国内和议会中也遭到强烈反对,在参议院中迟迟未能得到批准条约所必须的三分之二的多数。布莱恩在1900年周游全国的演讲中警告说:美国共和党正在试图“仿效欧洲帝国”, 他们接受了“欧洲的思想观念”, 并且像正在与布尔人作战的英国人一样信奉“君主制”原则。

由于欧洲列 强 及日本在中国抢占港口,争夺势力范围等掠夺活动,对于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保护他们当前和将来的在华利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当时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已经占据领先地位, 但还难以与20世纪后期相比, 军事力量尤其相对弱小, 海外的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仍然力不从心。在占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 美国是后来者, 跨洋越海的武力征服和领土扩张既不符合它的传统, 也不是它的优势所在。连年不断的战争和动荡, 这些都对日益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带来严重冲击。创造相对稳定而有利于“自然竞争”的国际政治环境, 利用美国自身的经 济优势和“道德优势”进行“和平扩张”或“渐进式扩张”, 对美国来说无疑是最为有利的。因而,美国摆脱了美西战争后兼并海外领土的短暂热情, 开创了要点式扩张和贸易扩张的新模式, 即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以此为跳板维护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商业利益。

对外和平扩张被视为美国维护国内社会制度和价值传统的必要手段。从1900年起, 伍德罗·威尔逊就开始不断宣扬形成美国海外任务新目标观的重要性。 威尔逊始终相信“进步”是文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必然法则。他把社会财富的增长、自由民主体制的演进、西部边疆的消失和美国的海外扩张、国际政治的和平稳定等都视为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早年的威尔逊相信在海外占领领土和建立军事基地符合美国国家利益需要, 同时也欣赏反帝国主义者关于“和平扩张”和建立“非正式帝国”的设想。随着时代的变化, 当选总统后的威尔逊却成了“民族自决”原则和“永久和平”理想的热情鼓吹者。正是威尔逊任职总统期间, “民族自决”、“集体安全”、“民主国家联盟”、“门户开放”等一系列“原则”的提出, 构成了20世纪美国相对完整的“改造世界”方案。

1917年美国以2,500万美元购下美属维尔京群岛群岛,这里距巴拿马运河不远,是绝佳的防御前哨。

四、美苏争霸开启遏制战略

1、珍珠岛事件爆发,美国开启全球化战略

英国地理学家 麦金德 在1904年的《 历史的地理枢纽 》和1919年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的著作中提出陆心说,认为从东欧到 中西伯利亚 的这一欧亚大陆中心是个“心脏地区”,在该地区以外有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带。内新月形地带是指除心脏地区以外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外两个新月形地带是指欧亚大陆的陆地部分以外的海岛与其他大陆。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区;谁统治心脏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这一学说被认为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全球战略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其在美洲之外的战略总体是收敛的,不愿过多过问和参与欧亚大陆事务,专心提升 美国的经济实力。英国是遏制德国的主导者,美国则主要配合英国并联合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如法国等),防范德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区域性霸权。

二十世纪上半叶,欧亚各国斗争频繁,传统列强英、法、德、俄等都曾经历战争摧残,美国由于远离欧亚大陆,不仅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反而充分地利用战争所带来的机遇获得空前发展。凭借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累的巨额财富, 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1920年, 美国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 稳居世界首位, 纽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时期美国的商品也大量出口到国外, 占据了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美国再次大发战争横财。由于日本向东南亚扩张侵害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美国美国冻结了对日的贸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 油。为了确保军事物资,掠夺石油,日军决定冒险一掷。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美国,轰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攻击过后 ,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他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几日之内,纳粹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 宣战,而美国也迅即予以了宣战回应。美国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地缘战略学家斯皮克曼写了第一本书《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考虑到欧亚大陆的人口、资源和经济活动规模,欧亚大陆一旦出现区域性霸权,单一大国主宰欧亚大陆两大范围之一(欧洲或亚洲),将集聚足以对美国关键利益构成威胁的力量。 指出欧洲在一次大战后已经失去平衡,德国正在扩张,而日本正在太平洋崛起。如果德国与日本任一国在欧亚大陆的一侧胜利,就会严重影响美国世界地位。如果德国与日本的联盟一起胜利,美国将会被欧亚大陆包围。在现代航海与通信技术之下,包围美国的海洋不但不是屏障,还是高速公路。因此美国不能孤 立,一定要介入欧亚维持权力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要避免完全消灭德国或日本,因为在欧洲,从乌拉尔山脉到北海的俄国不会比从北海到乌拉尔山脉的德国更好,而在亚洲也要避免完全消灭日本,否则中国将成为大陆强权,到时美国将不得不与日本联手维持亚洲权力平衡。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加强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行动,拟定了一个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并征得了苏联的赞同。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这个文件,即《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44年, 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 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组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三大组织, 形成了以美国为 核心的世界经济贸易新格局,1945年2月,由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雅尔塔会议,又进一步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的问题,并决定同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 宪会议。10月24日,美、英、中、苏、法等多数签字国送交了批准书,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美国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

1890—1945年期间, 美国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 其海军开始成为海外扩张的首选工具,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 最终成为世界海洋的霸主。

2、美国全面实施遏制战略

斯皮克曼同样基于美国远离欧亚大陆的现实,得出了与麦金德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而非大陆中心)才是大国对决的主战场和通往世界的历史锁钥,海岛国家要围堵大陆国家需要在大陆边缘构筑“桥头堡”,并以此为支点向大陆辐射影响,压缩大陆势力的战略空间。

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由于背靠大陆、面朝大洋,地形多以平原为主,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欧亚大陆人口最稠密、城镇化程度最高、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从国际政治经济实践演变来看,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从未脱离过全球 经济 和政治中心,有适合地区和全球性大国诞生与成长的土壤。这里既是海洋势力进入欧亚大陆的必经之地,也是欧亚大陆势力走向海洋和世界大国的“起 锚点”,因此成为两种势力争夺的地缘战略焦点区域。美国必须亲自主导欧亚大陆事务并借助盟友的协助才能防止欧亚大陆出现区域性霸权。

二战后,由于传统欧洲列强普遍衰落,苏联成为战后欧亚大陆屈指可数的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自然成为美国首要防范的对象。

1947年,美国总统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其实质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之后美国国会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为了遏制苏联成为欧亚大陆的霸权,美国通过扶持曾经战场上的对手——位于欧亚 大陆边缘地带的日本与德国,以防范欧亚大陆的权力失衡,避免苏联有机可乘。在欧洲,经济上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竭力维持欧亚大陆大国间的力量均势,避免苏联在欧亚大陆一家独大;军事上联合英、法、德、加等盟国成立军事同盟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同苏联主导的“华约联盟”在欧亚大陆西缘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20世纪90年代末,欧元的问世严重挑战了美元作为国际首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欧元启动初期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不仅是国际政治关系意义上的较量,同时也起到了打压和损伤欧元的作用,成为欧元磨难的根本原因。此后,欧洲的经济发展持续受到美元的约束,美国维持了在世界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 边条约,并建立美日安保同盟为核心的“三大岛链”军事部署,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越南的战略包围圈,使之只能在近海出没。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低效率的国家福利体系、老龄化问题等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一枝独秀,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在经济上不仅是欧亚国家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多个核心产业上大有反超美国之势。为此,美国联合欧洲国家,通过一系列经济、法律与政治手段,劝诱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成功地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


在 中东,美国实施离岸平衡战略。提出所谓援助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将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约旦、黎巴嫩、伊朗、以色列等国都列入该计划,控制了一系列中东国家。同时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将苏联势力排挤出中东。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70年黑色九月事件,还是1973年阿以战争,美国都积极调停,避免战争扩大。在阿以战争、两伊战争中,美国偏袒以色列、伊拉克,但从未直接参与战争。

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与非洲的埃及,约23个国家(含巴勒斯坦)。该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周围被地中海、红海、厉害、黑海、阿拉伯海保卫,中东不仅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还是从海上连接欧亚大陆腹地的捷径,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是全球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其 重要。 其中,苏伊士运河自开通后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之一。如果苏伊士运河被堵了,那船只要么北上走尚未正式开通的北冰洋航线,要么下走好望角航线。好望角航线航行距离要比苏伊士运河长了将近六倍,时间也要多个十几天,还需经过索马里。

同时,中东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占世界的66.42%。 日本、欧洲、中国对 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极高,俄罗斯的外汇收入也取决于中东石油产量及销售价格。 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石油运输战略通道,美国能源部称其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 生命线”。 海湾出产的原油 经过曼德海峡 进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最终抵达欧洲和美国东海岸。 控制了中东地区和中东石油,就控制了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包括:(1) 谋求和巩固全球霸权,冷战时期是为了在与苏联的全球争霸中取胜而争夺中东地区主导权;(2) 消除恐怖主义对美国霸权的威胁;(3) 保护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的利益,捍卫以色列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在中东坚固堡垒的地位;(4) 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将美国的民主模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推销给中东;(5) 捍卫经济和金融霸权, 由于石油和美元挂钩,控制住中东的能源,既能牢 牢掌控全球能源格局,又能维护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


3、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美国进行战略收缩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世界局势由美攻苏守转为苏攻美守, 再加上美国国内经济受越战拖累,世界市场上又面临欧盟和日本竞 争,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开始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

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苏,越南战争、海外驻军和种种外援,使美国国际收支恶化,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20世纪60至70年代间,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拒绝向他国的中央银行出售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至此已名存实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1973年10月,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完全崩溃。1974年美国与世界上第一的石油输出国沙特签订“不可动摇协议”,确定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货币。之后,美国与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欧佩克达成了妥协协议,即美国同意将石油定价权移交给欧佩克,欧佩克必须使用美元 作为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美元成功与石油挂钩,成为美元霸主地位的一个重要 筹码。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从核竞赛到星球大战计划。通过经济封锁、军事遏制、政治渗透、外交孤立等各项手段,最终促成了苏联解体。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代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五、冷战结束,美国试图建立世界新秩序

1、从军事扩张和控制转向在全球进行经济扩张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全球化的领先者和倡导者,美国力图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确保美国经济 的长期竞争力和领导地位。 

1990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正式提出世界新秩序的美国全球战略新构想。第一,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促进“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苏联解体后又提出美国应该抓住机会,将推动苏联民主化改革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利益和目标。第二,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一方面巩固遏制的成果,保持同苏联抗衡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效地应付地区冲突以及诸如环境污染、武器扩散、毒品走私、恐怖主义、全球经济等超越国界的问题。第三,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协调联盟各国的集体行动,共同分担责任;争取美苏合作,建立美苏合作体制。第四,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确保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

在欧亚大陆西端,美国继续欧洲安全体制框架主导权。俄罗斯是美国遏制的首要对象。一方面,美国利用俄罗斯的亲西方政策,支持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改革,削减俄核武器,与俄联手实现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无核化。另一方面,美国趁俄罗斯衰落之机,推动北约和欧盟东扩,以填补因苏东集团瓦解而产生的中东欧地缘政治“真空”,挤压俄地缘战略空间,防止其东山再起,再次挑战美国。

亚洲方面,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以防止其挑战现存亚太秩序;同时与中国进行接触和合作,引导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中东方面,西边促和谈,促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谈,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和谈;东遏两夷,在中东的东边同时遏制伊朗和伊拉克,而且让在海湾战争中被削弱的伊拉克和伊朗相互制衡。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美国派出53万人大军,直接参加战争,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美国中东政策从离岸平衡转变为大规模干预。

2、反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重心

2000年普京出任美国总统,2001年美国爆发“9·11”,小布什政府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将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优先于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和优越性,强调不仅要通过美国的榜样,而且关键是要通过美国的力量,来重新塑造国际秩序。

中东方面,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2001年美国时间10月6号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20号绕过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 两场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严重地颠覆了中东地缘政治的平衡。中东主要是伊斯兰教,但是伊斯兰教有两大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全世界逊尼派 是绝对主流派别,90%以上穆斯林是逊尼派,伊朗神权政府长期施行的什叶派扩张主义。 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 小布什提出了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积极介入中东国家内部政治事务,试图靠推广美式民主制度引导中东局势。 “民主化”既是改造中东国家、塑造中 东局势的基本手段,本身也是目标。

六、中国崛起,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

从战后到后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点一直在西欧和中东,但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到亚太和印太地区。在美国的地区大国遏制政策中,中国上升为首要的遏制对象,俄罗斯则退居其次。同时, 美国大规模军事介入、大力度政治干预中东的弊端愈发凸显: 伊拉克国内动乱久拖不决,地区反美声浪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 美国内政层面也“压力山大”,经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内外两重因素让很多美国精英人士认识到,将主要精力、资源耗费在中东的战略已得不偿失、难以为继,必须做出改变。

2011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大和现代化的军事存在,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开始从中东转移到亚太地区。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三股主要的挑战势力——以中国和俄罗 斯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力量、以伊朗和朝鲜为代表的‘流氓国家’以及跨国威胁组织特别是‘圣战’恐怖组织正在挑战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经济侵略者”和“修正主义者”,这表明中美关系已发生本质性变化。 2018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并不断向科技、金融、政治、外交、人文交流以及国际秩序等领域快速蔓延。 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印太战略报告》,宣称“印度—太平洋地区是美国未来最重要的战场”。 2021年3月,上任伊始的拜登政府发表《过渡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宣称“威权国家”中国是唯一有潜在综合实力挑战国际体制 的“主要竞争者”。拜登还要求五角大楼设立中国任务小组(China Task Force),其任务之一就是组建一支常设的海军太平洋特遣舰队,以强化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并试图通过拉拢日本、印度与澳大利亚以及北约和太平洋周边国家联合围堵中国。总的来看,随着新世纪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有所收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中国的大国竞争中。

在欧 亚大陆西端,美国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即西欧的控制。当美国同化俄罗斯的战略意图随普京长期执政而宣告破产后,便致力于将中东欧国家纳入其控制的安全体系之下,开始加速北约东扩的步伐,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纵深。挑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引发地区对抗,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把欧洲重新拉回旧有轨道。

亚洲是美国新世纪的全球战略重点。 美国认为日本和印度是亚洲大陆边缘地带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大国,是实现其围堵战略的主要支点。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第一岛链极为关键的一环,与澳大利亚一起被称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南北“双锚”。 印度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长期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西方精英视其为未来能在亚洲与中国抗衡的唯一大国。 由此,美国主导的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为重要支点的“四边同盟”以及“三大岛链”部署,作为美国控制边缘地带的主要支柱,构成对中国政治与军事层面的全面围堵。 特朗普政府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发动贸易战,科技战,试图摧毁中国的高科技技术产业,为了打击中国,特朗普政府甚至愿意拉拢俄罗斯。 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俄罗斯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和中国的对抗。

在中东 地区,多年来,美国在中东地区有几个传统利益诉求,如控制中东地区的能源供给、打击恐怖主义和确保以色列的生存安全。美国扶持以色列,制裁伊朗,不惜多次发动战争与颠覆政权以掌握石油资源,同时扩大其中东地区影响力,进而对欧洲和俄罗斯等形成战略箝制和掣肘。近年来,由于美国的页岩油投入生产、中东地区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的大大削弱和以色列安全度不断提高,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和反恐意愿都在减弱。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全面撤军,此后美国在中东进入战略收缩时期。

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美国不断加强自身的影响,进一步压榨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国家价值和资源。

七、美国保障全球战略的军事部署

美国要 遏制欧亚大陆潜在对手,就 打造一支能够远涉重洋进行前沿部署的超大规模军 事力量,包括拥有绝对数量的海外军事基地,以及具有远程投送与打击能力的海军部队。长期以来,美国正是凭借这支独步全球的军事力量,并结合北约和美日同盟两大军事堡垒,牢牢控制着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海域及相关战略通道,形成控制边缘地带的双刃之势。

南海从西南部的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一直延伸到东北部的台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从国际航运的角度来看,南海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航行的重要枢纽和重要海上门户,大部分的能源和原材料运输都要经过南海。在西南部,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印度洋;在东北部,它连接着中国东海。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之间的海道上行驶着从波斯湾到日本的油轮,军舰也从这些海道从印度洋驶往太平洋。

美国凭借部署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大量军事基地群控制东亚地区。 在东北亚,美国部署有日本基地群和韩国基地群。 在东南亚,美国部署有东南亚基地群和澳新基地群。 在太平洋,美国部署有关岛基地群和夏威夷基地群等。

美国利用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和西欧基地群控制着欧洲。美国的中欧基地群主要由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美军驻地构成,但以驻德美军基地为主。美国的南欧基地群主要由美军驻意大利和希腊的军事基地构成,是美国控制地中海的关键支点。美军的西欧基地群主要位于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主要职责是扼守大西洋与北海和地中海间的关键航道,并作为中欧、南欧、中东和北非的军事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间的桥梁,必要时增援欧洲其他基地。

美国通过中东基地群扼守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美国在中东的基地群以波斯湾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包括科威特、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阿富汗等国。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历来为大国必争之地,美国长期在阿富汗有大量驻军及基地。

附图版本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毛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