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2喜欢:1

$比亚迪(SZ002594)$ 比亚迪可以不露锋芒不会主动出击,但必须保持一定强度的自卫能力和反应,不然真的会被混淆视听的各种谣言在品牌形象和产品销售上造成一定影响。

全部讨论

06-19 15:34

来自网络:$比亚迪(SZ002594)$
比亚迪秦L:“一夜之间,风向完全变了!”
友商:“变了吗?”
比亚迪秦L:“没有吗?自从我上市以后,你们油耗都降4.0L以下了!”
友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比亚迪秦L:“倒也没啥,我就好奇你们咋就一夜之间变强了?”
友商:“小子,这你就不懂了吧!钞能力,遇强则强!岂能被你这小辈比下去?”

比亚迪果真采用的是这种策略(我说自卫,何总说带棍子),来自比亚迪coo何志奇,“走路时别人咬一口,我的思考不是怎么咬回去,而是想着怎么走的更快,让你咬不着,最多带根棍子防身”:$比亚迪(SZ002594)$
有时被别人抹黑也是一种成就,说明你做的还可以,威胁别人生存了,只有采用非常手段。比如有人抹黑我们DM5.0油耗,最好的回击不是打口水战,而是号召所有车主实际測油耗,晒油耗。用户的口碑和体验才是最好的一杆秤。走路时别人咬一口,我的思考不是怎么咬回去,而是想着怎么走的更快,让你咬不着,最多带根棍子防身。@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

06-25 14:08

不知真假,大家参考:$比亚迪(SZ002594)$ $长城汽车(SH601633)$ $吉利汽车(00175)$
听奇瑞内部人士透露,奇瑞汽车内部已立规定,“严禁拉踩、贬低比亚迪,要做好自己。”

通过品牌的布局、产品的进化、技术的研发,海外市场的拓展等等,奇瑞已经为品牌的快速井喷打下了几乎所有需要的基础。
而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一个已经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奇瑞,将成为比亚迪更强劲的对手。
在技术创新上,比亚迪是遥遥领先的存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尤其在吉利、长城、奇瑞面对比亚迪崛起心术不正的行为上比亚迪的“守正出奇”更是难能可贵,连特斯拉都不如,奇瑞这样搞注定成为不了世界级的企业:$特斯拉(TSLA)$ $吉利汽车(00175)$ $比亚迪(SZ002594)$
别人最多是“两条腿”走路,奇瑞却像八条腿的蜘蛛。自研、智米+奇瑞、华为+奇瑞,奇瑞可能是目前中国造车模式最多元的传统车企。
先说第一种自研模式。
目前,奇瑞集团旗下有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乘用车品牌,尹同跃把奇瑞、捷途这样有历史沉淀的品牌留给自己,本意是将根基留下。
原因是,奇瑞和捷途作为顶梁柱仍然是奇瑞集团收入大头,2023 年奇瑞集团销售汽车 188.1 万辆,其中奇瑞品牌 123.1 万辆、捷途 31.5 万辆,而 iCAR 才刚开始销售、星途品牌 12.5 万辆,月销 1 万辆优势并不明显。
而 iCAR 与星途,一个是成立于 2023 年的新品牌,另一个则是被奇瑞寄予高端化转型厚望的品牌,对这两个品牌,奇瑞更愿意“跨界”。
于是 iCAR 引入智米团队深度融合,而星途作为母版,诞生了首款车型星纪元 ES,而后与华为合作诞生了智界。
面对刚起量的品牌,奇瑞是聪明的,开辟了两条跨界合作路线,选定了两个流量王者——小米和华为。
第二种模式,智米+奇瑞。
iCAR 定位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主打性价比,所以打了个与小米的“擦边球”。
小米有造车业务,与奇瑞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但奇瑞却看向小米生态链,与掌握了小米“性价比”方法论的智米合作。
相比于其他车企学雷军营销、学小米做性价比,iCAR 和智米融合,就相当于奇瑞直接“复制”小米。从组织架构来说,智米与 iCAR 深入融合。智米团队入驻 iCAR,智米团队的核心成员均入职 iCAR 担任要职。
从产品层面来说,智米融合则能为 iCAR 能带来一套小米爆款方法论。
第三种模式,华为+奇瑞。
华为+奇瑞与智米+奇瑞差别非常大,后者是“请救兵”,而前者则相当于“另起炉灶”,在星途基础上另立门户。
另起炉灶的意思是,智界的诞生不涉及奇瑞和华为的组织架构调整,而是把大多数主动权交给了鸿蒙智行(前身华为智选车)。
对于一家传统车企来说,开放没有外界想象中简单,涉及部门融合、合作分工、车企谈判等等,力度过轻不行、火候过猛不行,奇瑞的姿态放到了合适的位置。
小米和华为,都是在 3C 领域创造过历史且拥有国民流量的巨头,事实也证明,他们进入造车领域,在汽车制造、智能化、营销方式上也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白热化竞争。
奇瑞的开放,就是吸收这两家跨界造车的火花,比起大多数传统车企“原班人马”想破脑袋,奇瑞经历了转型碰壁的痛苦期,已经迈入 next level。

06-19 13:41

奇瑞也开始脑残CC化了

06-19 13:13

是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加倍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