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是被生生冤枉成“小白菜”了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8

万科债务风波,包括大将离职传闻,3·13领跌本土保险板块的原因有很多。但人们现在更关注三天后他可能给出的分红水平。

作者:李予

这,难道就是乔治·索罗斯所谓投资者的“本能和直觉”?所以明明黄历显示“宜纳财”,有人仍坚决要在两周前那个极普通的星期三扬长而去。

2024年3月13日,A股二级市场上保险板块毫无预兆猛然下挫,全天“申万保险II”大跌2.94%,跑输沪深300指数2.35个百分点。中国太保首当其冲,截至收盘其A股下跌7.1%至23.3元/股,港股方面的太保H股更下跌7.6%至14.1港元/股。

还有两个数据也值得高度警惕:13日当天太保A股的换手率为1.9%,维港那厢是2.54%,而前一天则分别仅有0.76%和1.06%,即均呈显著放大迹象。

画风切变如此诡谲,就像此前两个月本土保险销售分明遭遇罕见“开门黑”,偏偏保险股涨势一度出人意料那般。有权威分析家就表示,一方面保险股往往领先于A股见底,因此在上证指数跌至2800点附近时反而先行反弹。同时,保险本身做的就是“风险”生意,当市场预期后续险资入场购买的股票大多属于便宜货时,关于远期收益的憧憬便很值得赌上一把。哪怕,监管层为了控制利差损刚刚通过“紧急指导”下令各级规模寿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和分红险约定收益率,导致险企老板们都在唏嘘“生意难做”。

尤其重要一点,当“国家队”救市时,保险股始终都处于重点关照板块。一句“奉天承运”,足以抵得过若干利空的侵扰。

跟红顶白,惯常技巧。问题来了,这一底层逻辑急速改变了?对于中国保险股的“御三家”成员,两地市场一天内不约而同做出激烈反应必有原因。不少投资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持续发酵中的万科债务问题。

早在3月初就有传言,万科正与以内地大型保险公司为主的贷款类机构进行集体谈判,以将部分即将到期的非标债务实现展期。

不过,有媒体报道称太平方面曾表示并未参与上述商谈。据说,面部两侧表情不对称时当事人大概率在说谎。显然,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未吐真言要复杂得多。但有一点,既然涉及多家同行,自身又属“国字号”头部保险上市公司,太保似无理由刻意作伪。

事实上,涉及万科的险企中以新华保险与泰康资金规模为大,其中,仅新华资产手中即有97.82亿相关票据,而泰康方面因尚未登陆资本市场自然不受冲击。但戏剧性一幕出现了——3月13日新华保险全天只是跌了4.18%。至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包括总部与万科同处深圳始终难逃相关“绯闻”嫌疑的中国平安,也仅跌了3.47%、3.62%、2.69%。

就是说,如果这的确是针对同一理由的一次资本市场集体惩罚,那么中国太保挨的板子,与其在事件中扮演角色的吃重度,明显不相匹配。

那么,会是由自身业绩触发的响雷吗?

不妨粗看一下:2024年一月,中国太保累计原保费收入703.2亿,同比降7.5%;核心子公司太保寿险期内累计原保费收入449.27亿,同比降14.7%。至2024年2月(29天),中国太保累计原保费收入1022.5亿,同比降4%,太保寿险累计原保费收入632.7亿,同比降9%。

且不论太保是否基于3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进而导致与之绑定的自身产品收益无法轧平负债端平均资金成本,从而主动放缓产品销售,只请注意一个事实——以2月计,新华保险以395.9亿录得累计原保费同比15%大幅下挫。而若再去关注“当月原保费”一项,那么中国太保与太保寿险当月给出的数据为319.3亿和183.5亿,甚至还分别录得5%和7%的增长。

这就奇哉!

一天不能说明问题?好——上集成大数据!

结果:从今年初至3月25日,中国太保的A股股价从峰值至底部落差高达18%(港股则回落19.8%),在五家上市头部险企中震荡最大。当然,如果再拉长时间轴,从三年前3月41.5元/股(前复权)的历史顶点迄今已蒸发46%或1830亿市值(港股同期损失63%或2207亿港元市值)。

于是又有人开始扳着指头数,万科是一宗,业绩是一宗,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任期届满或将离任又是一宗理由。堂堂大太保,股价怎的成了“小白菜”?个中缘由就看有无赫克尔·波洛的灰色脑细胞了。

股价走势注定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无疑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公司基本面的某种判断。近年来中国太保一直面临着盈利下滑、偿付能力下降、投资端承压等诸多挑战。特别随着2024年初管理层展开新老交替,如何转型突破势必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所以,对“3.13事件”的分析,此刻才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A股五家险企今年以来股价涨跌幅

图源:Wind

万科债务风波牵连保险股

六年前,率先喊出“活下去”口号的万科,曾一度被人们质疑是假哭的“戏精”。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响起惊雷,这位昔日“优等生”也因债务风波成为外界担心的“麻烦制造者”。

3月初即有传闻称,“万科正与以保险公司为主的贷款机构商谈非标债务延期,与新华资产近100亿元的债务展期被拒绝。”尽管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随即在3月3日紧急辟谣,但仍未能阻止万科A的股价于次日大跌4.65%,同时多只债券亦出现下挫。

随后又有市场面放出消息,表示万科债务问题已引发监管层关注,监管层就此召集部分金融机构开会,要求大型银行加强对万科的融资支持,以及非标债务持有人与公司协商推进展期等。

然而对此,万科始终没有回应。疑问和争论之声就此变得更加嘈杂:万科是否也到了悬崖边上?

事实上,就在3月12日上午,有关信源已证实由工行作为牵头行,包括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行等几家国有银行及招行、中信、兴业、浦发、民生、等6家股份行共计12家大行,正在为万科筹措800亿人民币的银团贷款,以助后者应对未来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偿付。受此利好影响,当天万科港股大涨10.51%,万科国内债券同天上涨5%。

就当很多人以为又成功渡过一劫时,3月13日,保险板块骤然重挫,却再次将万科债务问题拉回至舆论漩涡中心。同时,万科与险企的恩怨纠葛也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据财联社报道,其从多个信源获悉,就万科与保险机构协商非标债务问题,目前已有保险机构倾向就债务期限结构做出调整。多方表示,“希望平稳度过”。

还有媒体报道称,万科此轮商谈的重点并非对债务进行“展期”,而是希望几家险资不要提前行权,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

分析人士指出,对债权方的险企而言,万科当下的“大麻烦”有二:一是地产环境迟迟未能复苏,即便如万科者依旧受困于窘迫的现金流。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再降9%至1.18万亿,即已回落至2018年水平;同时,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下滑29.7%和20.2%。其中,0.94亿平米新开工面积创下2005年来新低,而1.043亿平米的竣工面积也只是和2012年时相仿。上述两月,TOP100房企销售总计4762.4亿,同比大降51.6%。特别是2月份1858.6亿的销售成绩,更同比降了6成。

白刃点喉,对于身负1.24万亿(截至去年三季末)债务的万科,必须以持续而强劲的现金流才能确保“钢丝绳”不断。他能做到吗?另一方面,目前来看,万科似更倾向于先解决美元债问题,这无疑让本土的“债主”多少有些不安。

多方信息来袭最终让投资者们“坐不住了”。

在上证e互动平台,多位投资者询问中国太保对于万科的投资情况。该公司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等行业的风险敞口,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精选投资标的。不动产领域风险的敞口占整体投资资产的比例较小,持仓的房地产企业偿债主体综合实力较强,信用风险管控良好,投资风险可控。”

很官方,也只能说是“很官方”了!

尽管公司作出回应,但从3月13日当日大跌7.1%至此后多个交易日,中国太保的股价始终没有走出颓势,并从23.3/股进一步滑落至3月25日收盘时的22.48元/股。而在港股,其H股同天盘中最低价已是13.3港元/股。

“关键先生”蔡强引发转型忧虑

其实,关于万科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太久。以其本身公司质量以及对深圳经济和城市影响力的意义,特别是以当初深圳地铁购入价格计,亦在账面浮亏了多达362亿元。因此,大多人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侥幸心态,依旧对其会投出续命信任票。

排除这一因素,“关键先生”蔡强接棒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他的去留,为何会对股价走势有如此影响?

蔡强,1967年生,毕业于西安交大。1991年其于美国开始金融保险职业生涯,并成为美国注册理财规划师。蔡强曾任法国安盛保险集团(香港公司)个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后于2009年加盟友邦,成为其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他亦是首位执掌这一职务的中国籍人士。

作为曾经的友邦中国一把手,蔡强在内地保险市场驰骋十年有余,在业界颇有名气。期间,他也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积极推动友邦中国渠道转型。

2021年3月,蔡强作为超强“外脑”加入太保寿险。有市场观点认为,蔡强兼具国际化及本地化保险机构的管理经验,其加盟对于太保寿险增强渠道经营实力属重大利好。有意味之处在于,蔡氏上任当月,太保A股股价升至2007年12月25日上市以来的最高点。

蔡氏掌舵当年,太保寿险正式发布“长航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一优、两稳、四新”的未来战略目标,即瞄准客户体验最优,追求价值稳定增长和市场地位稳固,力争渠道多元化实现新突破、大康养生态迈出新步伐、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提升、组织人才发展踏上新台阶。

“长航行动”由此成为太保推进寿险改革的关键抓手,而蔡正是转型攻坚重要的擎旗者。

据悉,自2022年,“长航行动”深化转型全面落地,各项目普遍进入推广实施阶段。落地已一年半之后,长航一期于2023年6月30日正式收官。

“长航转型核心在于从‘人海红利’驱动转向‘人才红利’驱动。”蔡强曾表示,长航转型核心策略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职业营销;二是价值银保;三是产服体系;四是公司治理、风控与投资;五是文化与领导力的改变。

从经营指标上可以看出转型成效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2022年,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253.43亿元,同比增长6.5%,营运利润同比增长9.1%,在集团整体营运利润中占比近77%。同时渠道多元化布局加快,2022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4.8%。

2023年7月,“长航行动”开始步入二期阶段。彼时,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曾表示,“长航一期”和“长航二期”转型的核心理念都是以客户为中心。“长航二期”是由外而内,打造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组织支撑力;是围绕内勤转型,进一步体系化支撑外勤转型。“长航一期”围绕外勤转型“芯”基本法为先导,“长航二期”围绕内勤转型组织变革为先导。

然而,如今随着蔡强任期即将届满,其或将离任的消息引发市场对“长航行动”转型推进成效的担忧。

有一点必须强调,蔡强离开服务多年的友邦保险集团,或与一位重量级人物空降有关。他,就是曾经的平安寿险大佬李源祥。

较蔡年长两岁的李,新加坡籍,拥有剑桥大学财政金融硕士学位,曾长期供职于英国保诚集团。有关人士称,在李源祥15年的平安生涯中,深得马明哲信任——2004年2月其入职平安保险工作,先后出任平安寿险董事长特别助理、平安寿险总经理、平安寿险董事长,后续又担任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

2019年11月,友邦保险集团原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黄经辉退任,由李源祥接任。据悉,友邦是时开出的年薪高达702.53万美元。此外,李还获得因离开平安集团而失效的长期奖励金和延期付款补偿,该笔由友邦最终支付的“一次性”补偿金额高达2515万美元。当时,有关李源祥合计2.5亿人民币“转会费”的新闻曾轰动中国保险界。

1919年即在上海拓展保险业务的友邦,于1992年重返沪上,由此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21世纪初中国入世,作为外滩17号那栋新古典主义大楼东主,其一直希望能享有与本土同行同等市场准入、竞争条件。而在等待了近20年后,友邦终于迎来了机会。

为了加速推进中国业务,友邦不惜重金挖角,其意图当然是借助李源祥对中国寿险营销体制的熟悉迅速打开局面。

所以一般认为,黄经辉退任却未能由蔡强顺势上位接班,而是引入李源祥这位外援,这当是前者负气出走的导火索。但另一个层面上,蔡氏转战太保也未尝没有“证明自己”的意气。可惜,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他很可能不能如愿了。

高管变阵后如何应对业绩压力

虽然“长航行动”让中国太保走出“至暗时刻”,但转型阵痛却并未完全解除。同时,近年来资本市场持续调整也不可避免地对业绩造成冲击。

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险企净利润齐刷刷下滑,一个原因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另一个更大的原因则是投资端承压拖累利润。

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险企业绩表现

图源:Wind

中国太保各年度的归母净利润数据也可以看出,自2019年大幅增长并达到峰值后,净利润就止步不前进而出现不小波动。2023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更下降24.39%,在五家上市险企中仅强于中国人寿

中国太保各年度归母净利润及增长率

图源:Wind

近期保险公司的年报披露已拉开序幕。3月22日中国平安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37.89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归母净利润856.65亿元,同比下降22.83%。可圈可点的是其现金分红水平保持增长,拟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5元,全年股息为每股现金人民币2.43元,同比增长0.4%;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3%。

友邦保险年报来看,2023年归母净利呈现两位数增长,但隐忧也不可忽视。该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运利润负增长;行业竞争加剧,销售保单结构调整,致使新业务价值率下滑。

去年行业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步入2024年,各大险企的开局又如何?

随着业绩压力加大,“开门红”的比拼已经在保险业逐渐淡化,但市场依然会关注相关数据的表现。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人身险方面,1-2月累计保费收入除国寿外各家普遍延续负增长;财产险方面,各家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分化。广发证券分析认为,受益于个险渠道改革成效的释放,寿险保费增速明显改善;财险保费增速受春节因素影响有所放缓。

再来看中国太保,前两个月累计保费为1022.51亿元,同比下降3.9%,表现不及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

图源:兴业证券研究报告

未来是否会更加乐观?兴业证券认为,负债端在高基数及规范政策影响下增长压力抬升,可能的超预期机会主要来自居民旺盛的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和银保报行合一后产品价值率的显著提升。资产端是当前市场关注焦点,预计随着经济企稳复苏和稳增长政策发力而边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太保刚刚经历董事会换届,后续是否会发生人事及战略调整,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去年12月,中国太保召开董事会会议,选举傅帆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聘任赵永刚为总裁。今年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核准了二人的任职资格。

1月29日该公司再发公告称,孔庆伟因年龄原因辞去董事职务,并在辞任生效后不再担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决策及ESG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在2月29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中国太保新一届董事会正式亮相,傅帆和赵永刚首次以新身份公开回应公司的未来走向。

傅帆表示,尽管所面临的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险行业仍面临历史战略性机遇,中国太保将坚持有序推进集团“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战略。

谈到三大战略在2024年的具体推进工作,赵永刚介绍称,“大健康”要增强主业发展推动力,提升保险支付能级,提高健康服务有效性,不断增强大健康产业投资协同效应。“大区域”重在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区域发展辐射力,长三角巩固主场优势,大湾区创新产品服务和供给跨境业务,京津冀拓展总部经济,成渝发挥多元布局效应。“大数据”则要提高效能,加快推进新技术在一线业务场景应用,实现科技赋能保险生态,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据报道,现场有股东问及中国太保的现金分红政策。傅氏表示,2023年起,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净利润受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加大,全年净利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比于其他财务指标,营运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成效。“公司将参考营运利润,综合考虑公司盈利、战略布局、业务发展需要、偿付能力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2023年度现金分红水平。”

3天后的3月29日,中国太保将披露2023年年报并召开业绩会。届时,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否会得到更充分的解释,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另外,就在包括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华等央企连续公布超6%股息率的最新分红预告时,跟还是不跟?太保方面目前多少有点“火上烤”。

当然,在此之前,投资者或会关注另一条新闻——据悉,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拟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据财新此前消息,2023年共计有1240亿资金投入用于解决高风险保险公司问题,包括瑞众人寿(原华夏人寿)565亿,中汇人寿(原天安人寿)332亿,申能财险(原天安财险)100亿,海港人寿(原恒大人寿)150亿,信泰人寿94亿。显然,未来救助问题险企的阀门不可能再无限制打开了。而截至目前92家寿险公司中有16家未能按时披露偿付能力数据或评级结果。这可能与上述修法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毕竟过去所有的保单都是以国家信用确保刚兑,以后,则需要看看它究竟出自哪家险企。

对于“根红苗正”的太保,这算是一则利好吗?

全部讨论

平淡祈福103-28 12:12

学习

离谱之刺03-27 20:56

好文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