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投资的公司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4

一、重资本支出的生意不能投资

(一)巴菲特的投资失败案例

航空公司:重资本支出、无差异化的服务,激烈的价格竞争,看似便宜的价格买入却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航空业提供的服务属于没有差别的普通商品,且成本居高不下,航空业受到法令的管制,航空从业者不可以随意将成本反映在票价之上转嫁给消费者。巴菲特一再提醒投资者不能投资航空股,但是自己却三次投资,三次都亏损出场,肉身测试了,不好的行业再优秀的投资者也无能为力

巴菲特说这次的挫败出自于我们过于自大的心态。人总是会盲目自信、高估自己。

(二)芒格的失败案例:国际收割机公司(长期巨额的资本支出,吞噬了所有的利润,最终报表上的利润只是空地上的一堆机器):生意非常差,总见不到现金,到了年底,盈利在空地上堆着。收割机公司的ROE虽然也达到了10%,但没法拿出一个子来给股东分红,公司连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类似的还有重型机械公司,钢构公司等。

二、高杠杆的生意不能投资

(一)巴菲特的失败案例:

所罗门:经营风险的生意,资本密集,高杠杆,基本无差异化的产品和激烈的竞争,需要最优秀最谨慎的管理层,一旦高管被眼前的短期利益诱惑,放松自我要求,就会带来短期利润增长,长期大幅亏损的结果。投行是难做的生意:所罗门的盈利必然呈现巨大的波动,这和其业务模式有关。上世纪90年代,所罗门的一个经理,利用申请债券的漏洞,冒用客户的账户,申领债券,然后转手卖给他人,赚取高额利润,最后在美国政府审查,甚至责令所罗门关门歇业,是巴菲特动用私人关系,给了所罗门整改的机会,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巴菲特亲自下场担任董事长,才把所罗门就回来了。但是投资10年,冒了这么大风险,付出这么多努力,还有部分运气因素,平均收益率9%,勉强接近指数收益,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的投资。

银行:2008年,巴菲特用两亿四千四百万美元买了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当时那股价看上去便宜得很。年底时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低到不能再低:2700万美元,损失了89%的钱。那之后,那两只股票的价格还在一路下跌,近乎损失殆尽。

最懂银行的高手买入爱尔兰银行,最懂保险的高手买入通用再保(以为还是15年前那个声誉良好的保险公司),这都是巴神在能力圈以内犯下的巨大错误--它们共同证明涉足金融行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全球最顶级的行家也会溺水。
08年金融危机时候,巴神对富国银行曾经最乐观的时刻。他说,如果必须把所有的净值放在一只股票上,那我就会全部买入富国银行。
事实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以当时跌破9元的价格买下来,最坏情况又下跌了约15%,然后经过大概十一年巴神清仓了。这十一年富国银行算上分红大概赚170%左右,折合年化收益率约9.5%
也正是因此,我发现巴神自认最懂的银行业(多处公开说过自己很懂银行),敢于公开宣称押上全部身家的一只优秀银行股,基本算是抄中金融危机的大底,但其实回报也不算成功,侧面提示了银行业的复杂和艰难

(二)芒格的失败案例:房地产(高杠杆且资本资本支出大的坏生意,一旦周期反转,房价下行,多年积累的利润,可能一次亏光)是个很难做的生意:在过去40年里,投入了大量资金的大型房地产项目很多,但真正实现良好复合收益率的没几个。总的来说,房地产是很难做的生意。

三、大宗商品等周期股谨慎投资:

不管是买油买煤,投资决策都不能建立在对大宗商品的预测上,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预测这个的能力。要考虑的是“其他因素”--周期股用席勒估值法计算器合理估值单位,然后在明显低估时候考虑买入。

巴菲特的失败案例: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接近最高点时,我购买了大量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我没能预计到2008年下半年能源价格的戏剧性下跌。我仍然认为未来石油价格会比现在的40-50美元高得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错得离谱。即使石油价格回升,我选择购买的时机也让伯克希尔消耗了数十亿美元。

可见,周期股投资一定要逆向操作,不能在大涨以后,貌似估值很低时候买入,一旦大宗价格下跌,就是戴维斯双杀。对于周期股,也不能介入太早,否则要等待很久,最好去买那些产品已经反转,但是股价还在底部的公司。比如去年的分众、陕西煤业

四、无差异化的生意(必然是低毛利)最好不要轻易投资。

任何内卷和竞争激烈的行业都是一艘破旧的老船,再好的船长也难以驾驭。比如永辉超市,需要一直采取正确的经营举措,但是一旦一次失误,可能就没有反转的机会。

巴神评论过零售领域,说这是个需要管理层每天都英明,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追赶或超越的领域。

(一)芒格失败的投资案例:

2021开始投资阿里巴巴,目前至少亏损50%,而且行业竞争激烈,阿里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拼多多京东、抖音大幅度蚕食:零售行业是一个难以出现竞争优势的行业。

巴尔的摩百货商店:百货这个生意太难做了,谁都做不好,我们买入时,当地有4家连锁店平分市场份额,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烧钱才能把生意做下去。

(二)巴菲特的失败案例:

巴菲特因为价格实在很便宜而受其所引诱,用25%以上的资金买入伯克希尔(纺织工厂)。但是由于亚洲低成本纺织品的激烈竞争,公司举步维艰,最后也只能关闭收场,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巴菲特年青时候还投资了,克利夫兰精纺厂,它的股价比公司净流动资产价值的一半还少。意味着公司流动资产减去所有负债之后的一半也要比公司的总市值多,也就是说,公司偿付了所有债权人,且固定资产一文不值,他的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价值依旧是该公司的市价的两倍,但很快公司面临来自美国南部各州纺织厂以及合成纤维的激烈竞争,出现巨额亏损,只好削减分红,股价也随之大跌。

巴菲特在1993年前后收购多家鞋业公司,当时他认为这些都是管理优秀、技术精湛的鞋业公司,拥有一定品牌的鞋业,能够抵御外国廉价鞋的冲击。
投资dexter鞋业,巴菲特看重公司优秀的管理和较强的品牌力,但是最终还是证明巴菲特低估了亚洲低成本制造业的巨大优势,便宜又好用的亚洲产品打败了dexter鞋业。由于款式与型号繁多导致库存压力相当重,同时资金也绑在大笔的应收账款。巴菲特判断失误。

英国乐购:2013年,我对乐购当时的管理层略感失望,因此出售了1.14亿股三分之一的持股,获得了4300万美元的盈利,后来犯了“吮拇指”的错误,迟迟没有行动,2014年,乐购的问题与日俱增,公司市值缩水,利润率萎缩,财会问题暴露。导致大部分持股亏损离场。零售行业优秀管理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巴菲特年青的时候,以合伙公司的形式,与一个朋友合伙在奥马哈买过一个加油站,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不幸的是,这个加油站恰好位于德士古(Texaco)加油站的对面,而后者的生意一直比巴菲特的加油站好。德士古公司的加油站“运作成熟,拥有客户的忠诚,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些”。可见,无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中优秀管理层和品牌力是胜出的核心因素之一。

五、高科技变革中的生意不能投资。因为很难估算出科技股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甚至未来某一项科技变革就会摧毁现有公司的市场需求。

(一)芒格失败案例:某电子产品公司(高科技行业,技术变革太快,导致老的科技公司一文不值):生产录制声音的设备,没想到出现了磁带这种新技术,我们的产品直接被淘汰了。

巴菲特失败案例:2011年底伯克希尔买入了108亿IBM,持仓成本169元/股,占总股份的5.4%,是巴菲特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股票投资。

IBM转型寄予厚望,巴菲特多次增持,并一跃成为最大股东。然而,转型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效,反而使公司营收连续多年下降,IBM股价不断下跌,一度跌破100美元,此后巴菲特不断抛售IBM股票,并在2018年初彻底清仓离场。

巴菲特持有IBM股票的这6年,算上分红,回报率也只有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涨幅则超过了100%。

可见,所谓困境反转的公司,如果是核心产品失去竞争力,想要重新发展一个新的业务来替代都是非常困难的,投资这样的公司,风险很大,收益不高。

六、新兴热门行业的小公司不能投。

新行业、小公司,就等于是没有竞争优势、商业模式还不清晰,投资这样的公司成功率,比抛硬币赌大小的概率还低。

近两年资本市场上的失败案例尤其多,牵涉者众,可以说,投资机构几无幸免。互联网金融、文娱、移动社区社交、O2O、共享经济、二手车、垂直电商、教育培训、保险科技等等。

七、不断重蹈覆辙的新股民。

身边很多新股民,劝了他们不要投机,追主力,走技术路线,那些都是我踩过的坑,要避开。可惜,他们就是一万个不信,觉得别人炒股亏钱是愚蠢,自己很特别,掌握主力动态,知道“内幕”消息,一定能挣钱。结果还是把所有新手股民走过的亏损道路再走一遍,有的甚至借钱炒股,倾家荡产。三句话总结新股民的炒股经历:追风抢着的买入,糊里糊涂的赚点钱,盲目恐惧的割肉。

八、投资企业也是,找那些不需要管理层每天都英明,偶尔英明个一次半次就够了的企业
在我们购买的大部分证券当中,我们从未见过管理层,也从未与他们交谈过,我们主要通过阅读财报、商业常识以及我们对具体行业的一些具体理解来作出投资决策。
我们喜欢能创造大量现金的企业。不能创造现金的企业,管理层再优秀我们也不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