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有限向上无限,利润累积决定长期价值(二)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4回复:201喜欢:102

(二)发展空间向上无限

 向下有限向上无限,利润累积决定长期价值(一)

先放主要观点:

$中远海控(SH601919)$ 相比同行

1. 投资战略选择稳健:如果需要收购物流来巩固业务,在运价下行期间晚收购比早收购好,因为相应资产价格都在下跌;如果不需要收购而保留现金更能保住资产价值。如果真的有出现重大事件导致运价上扬,现有的规模依然能够挣取巨额利润。

2. 经营选择降低成本:一艘大船,在一次航行中单箱成本的节约费用,要超过他的单箱运力年化折旧成本。货多时用大船,货少时用小船,灵活调配运力,节省运输成本带来的利润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和壁垒。而海控从20年至今没有订购一艘13000TEU以下的集装箱船,而其他Top3也多选择了这种订船战略,进一步扩大了大联盟的战略壁垒。

3. 更高的运价水平和更低的现金支出:从即期市场看,基本上所有的主流航线,海控的运价都是最高的,装载率都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而在成本端,海控每箱运输量的现金开支也低于所有的竞争对手。

相比其他行业:

1. 壁垒高但是创造的收入更高:集运需要构建航线,全球性质的集运公司都是需要百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额,但是除掉这次疫情期间特殊高价时期看,按照历史平均收入规模来看,每1美元的资本投入能够带来17美元以上的全寿命期收入。而相比于航空业,每1美元的资本投入带来的全寿命期收入不超过6美元,与之相比的是航空业的养护成本要远超过集运行业。

2. 变动成本占比高带来更强的供应调节能力:集运行业的变动成本较高,在行业亏损时,可以更低成本的减少供应来降低行业亏损下限。矿业等周期行业,各种成本已经在前期投入,市场价格低于成本时,为了维持生产必须亏本生产,因此难以改变供应数量,从而导致价格持续下跌。

3. 市场规模上限高:按照2019年这种普通年份正常集运价格计算,集运市场只占到物流市场总规模的3%,而集运巨头却是整个物流市场中现金最充沛的;马士基、达飞地中海在物流,航空等领域等进行了收购扩张,而海控也成立了物流部门,在世界经济衰退时期,起码未来四个季度还是现金机器的集运巨头们,拥有最大的扩展空间。

 

 

 

一、现金无用?高现金留存会成为较不差的选择

半年报里已经显示,如果抛开自负盈亏的中远海运港口,海控的净归母现金(不算东方海外少数股东权益)的现金已经超过了A或H股的市值,很多人都在鼓吹不能分红的现金要打折扣,那么存在财务公司的钱没有投资或者分红就一定是无用的吗?

我们如果一定不讲道理,要说这些钱会“被消失”,那我也建议早点卖出,不要再持有了,我始终是相信央企的钱都不会消失。

资金的有效性方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 利息收入有效:

这是2022年半年报时,海控的财务费用从以往的正数到负数。很多人说,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汇兑收益,我们来看拆分一下。

利息费用中,租赁负债占了主要成本,而这其实是船舶租金划入了不同的科目。

再将中远海运港口的财务费用拆分出来:

同时我们也知道,海控会在今年年底还掉大部分的票据负债,海控的现金,能够每年为公司创造30亿人民币以上的EBIT。

2. 未来收购效率更高

其他三家大型集运企业都在大肆收购,现在如果运价继续下行,可以自建或者收购来完善产业链:

马士基在2021年至今主要完成了四笔收购,其中36亿美元收购利丰物流,18亿美元收购Pilot Freight,还有估价6.44亿美元的利源国际等等10亿美元以下的开支,总收购金额不低于70亿美元。

达飞到收购因为是私人公司,所以比较琐碎,我们就比较2022年半年报和2021年底,仅商誉和无形资产部分,达飞就增加了58亿美元。

这说明其收购金额肯定更高于58亿美元。

而在2020年年报时,达飞仅拥有130亿美元的船舶,说明在这一年半中,达飞收购了90亿美元以上的船舶(原船按照正常折旧,这一年半应该折旧接近20亿美元)。

这就有一个逻辑循环:

a) 如果行业维持在高运价时代,海控继续业绩向好,但是表现会弱于达飞,马士基;

b)如果行业回落到正常运价,海控持币待购会有更好机会。

 

二、大船折旧损耗远低于运输成本节省,大船船队带来经营壁垒

我始终认为,靠高运价获取高额利润是一个难以长久的行业局面:一方面高运价损害出口,是自毁根基;另一方面,高运价让小船东们积累了高额利润,会让他们迅速的建立起大船队,影响大船东们的行业地位。

我们来看看不同船只的运营成本差距:

 

如果所估计的趋势,一艘13000TEU的船,按照海控以前的造价,才8000美元/TEU,每年折旧不超过320美元/TEU,而一次来回,10000TEU以上船舶省下来的费用,都不低于500美元/TEU。按照极端的例子,公司买一艘船放在港口,平常货量小时用小船,货量高峰期换大船以取得最低的运输成本,运一次就能把折旧给挣回来,利润表上反而是正的。当然,公司不可能这么简单粗暴的来进行调配,但是通过建立灵活的船队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

而海控在2017年后,一直都是投资做大船,目前等待交付的船型中,最小的也是13000TEU。如果行业运价上升,海控可以续租船,只是多付租金,但是如果行业下降,海控的订大船,租便宜的小船来补充航线的策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提高效率节约的运营成本,是可持续的发展自己的经营方针,并且能够鼓励出口扩大市场规模,属于正向循环,而这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基本上只有行业前几的船厂商有能力做到,这属于行业正反馈。

 

三、更高的单箱运价和更低的单箱开支

从目前的货代市场了解到的价格看,欧洲线大部分报价都在5000美元/FEU以下,海控还能维持在6000美元/FEU;美西其他家已经厮杀到2500美元/FEU左右了,海控稳定在3050美元/FEU;美东线其他家都低于6000美元/FEU,海控还稳定在6350美元/FEU。其他航线,我都不一一列举了。而且,海控的装载率也没有掉下来,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也是海控稳定在高价的原因,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一线货代处获得。

而海控的单箱现金支出水平,我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进行过说明。

为什么海控的收入更高,有两种可能性:1、海控在过去六个季度里,坚持了所有的长约,以很低的约价,坚持为客户提供保量的运输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目前在运价已经下跌到货值比比较合理的水平时,供应链安全更重要;2. 更快的时效,由于海控拥有港口优势和运营效率优势,他的箱周转次数更高,不仅仅意味着客户有更短的运输时间和更高的交付可靠率,这也能提供附加价值。

更高的收入和更低开支,将会确保海控在未来有好过同行的营收表现。 

相比其他行业:

四、高投入,高壁垒、高收入

你要建一个全球性的集装箱公司,就需要至少建立几十条航线,1条远洋航线至少12艘船,如果小船根本没有竞争力,用大船就是20亿美元以上固定资产投入,所以全球性的造船公司,都会有极高的资本投入,至少一两百亿美元才能完善航线。但是仔细看各家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会发现,他们的固定资产投入,其实并没有超过普通年份一年到两年的销售收入,所以这门生意入门很难。大部分的集运公司,其实并不是全球集运公司,而是区域性集运公司,而更有意思的是,集装箱的处理成本要大于集装箱的燃油费用,8000海里的成本可能只有1000海里成本的2-3倍,但是费用却跟航程较为相关,因此只有全球集运公司才能挣更高利润水平的航线。

我们再去看航空市场,飞机的售价异常高昂,哪怕是飞价格高昂的国际航线,一家飞机也要飞四年以上才能创造出同样的销售收入。我们再看其他资产壁垒的行业,基本上没有哪个行业,既需要高额投资作为进入门槛,又能够让投资产生如此多倍数的销售收入。

 

五、变动成本占比高带来可调节阈值:

如果投资一个矿,基本上许可证费用和基础设施费用占了大部分资本投入,而在资本市场上都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占用成本,行情不好时,你开采了还能收回一定资金,如果不开采,固定成本也在继续折旧。

如果开了一家航空公司,飞机趴在地上依然有极高的折旧或者是租金费用,而且养护成本也非常高,而且航班取消了想再开也很难,只能维持高昂的继续运行开支。

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篇中分析到的,集运的现金固定开支只占到总成本的10-15%,停班的损失远远小于在运营当中的一些波动开支,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集运的亏损下限小,而且调整供应的弹性更充足。唯一的意外就是如果高价买了二手船或者租了高价合约,这个时候才会带来巨额亏损,幸运的是,海控在这些方面非常克制。

 

六、行业的上限高

按照最新的行业数据,一个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是8-10%,中国是15%,我们就是统一按照10%计算,没有疫情2019年的物流市场也有8.6万亿美元以上,而那一年集运市场总规模不超过2000亿美元。

端到端的业务有太多发展空间和机会了,马士基和达飞的收购并不见得有错,只是也许时间点有些激进,但是海控手中的现金可以用来扩展的范围就更多了。

从第一性物理角度讲,水中的摩擦力和载重吨的增长系数小于1,也就是意味着船越大消耗的单位能源越少;如何更好的利用水路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总体方案肯定越来越好,从大环境讲,只要运输的时间成本小于运输物资交付的资金成本,一旦水路方案能够确保实效性,将会有更大的综合发展机会。

从行业扩展链路上讲,集运巨头们在2020年底到现在,挣了几千亿美元的现金,不论是海控,达飞,MSC还是马士基,都基本上还清了所有可以还的负债,开始了纵向扩张,海控目前是成立了物流部门,而从2016年至今的发展情况看,海控的投资回报水平是行业前四里水平最高的,其ROIC,ROE,EOE,EBIT增长率都超过了其他几家,基本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海控的发展前景不会弱于另外三家。

 

上一篇介绍了海控的亏损可能极小,这一篇我们论证了海控拥有非常大的向上空间,未来几个季度,他还是会给我们带来巨额的利润和现金累积。我始终坚信,一家治理结构和经营水平都非常出色的央企,他给我们挣回来的每一笔利润,都是股东共同的不会消失的财富。

全部讨论

唱多者有理有据,唱空者狗屁不通。

集装箱航运业完全有潜力从千亿级市场迈向万亿级市场的物流整合能力
放眼全行业 这手握巨量现金的中远海控将是这场整合中最靓的仔
$中远海控(SH601919)$

2022-09-28 18:14

这行业有什么壁垒?不是拿个盆儿,拿个木桨就能运货吗?

2022-09-28 19:33

要求不高,今年分3.5,然后以后每年平均盈利200亿,分100亿,海控就绝对值得拥有

2022-09-28 18:29

一定是喝了红牛,文思如泉涌!

2022-09-28 19:45

唱多的人,有清晰可靠的逻辑,以理服人,这也是我们继续持有中远海控的理由。谢谢作者,辛苦了。也只有在中远海控股吧,能看到这么好的文章,即使股价暂时下跌,这一段经历对以后投资其他标的也很有帮助。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不在乎一时输赢,只要不上杠杆,熬过这一段,黎明一定在前方。

2022-09-28 20:32

我有一个提议:收购顺丰,端到端一步到位!估值至少提升10倍!

2022-09-28 20:10

数据哥这篇文章让我改变了对他的观点。他可不是只会研究财务数据的老会计,数据哥也是个物理课代表,连水中摩擦力和载重系数都知道,刮目相看。

2022-09-28 19:50

数据哥,下次也分析下海运的不利因素,看到好的一面,也要了解坏的一面

2022-09-28 19:47

逻辑一致性很重要,当初嘲讽海控有钱不用失去成长价值毁灭现在又庆幸没有顶部扩张,结果是底部具备足够流动性,资本还是不认可,似乎集运有钱没钱都是错。现在资本认为集运行业有钱没用其实和16~20年5月集运市占显著提高也不被挖掘是一个性质,这帮资本根本就不懂集运,朴素逻辑不懂,长周期逻辑更不懂,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人懂,周期品种就是这样,一旦涉及到远期宏观动态逻辑,所有分析师都用三段论来推导,没一个准的,一旦若干年后疫情战争脱钩衰退逻辑都消失,那样的世界产能扩张不充分的周期类行业会非常的恐怖,我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