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数字经济:中小银行的焦虑,金融科技的机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除了小微,金融科技平台一季报还有关键词

▼  ▼  ▼  ▼  ▼   ▼  ▼  ▼  

近日,头部金融科技企业密集披露的一季报中,显然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微金融,一个是数字经济

伴随着今年5月全国政协召开的“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再次强调了数字经济对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的明确信号再次释放。

众所周知,在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在提速。其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更为“焦虑”。金融科技企业,显然也捕捉到了这种“焦虑”中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

与很多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往往缺乏体系化的数据资产管理能力,也缺乏数据资产与业务使用的联动性。如何避免“被动”地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如何在借助外部金融科技机构提高数据与业务之间联动性的同时,也保持“主动性”,依然会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焦虑所在。

焦虑一:借助外部力量的利与弊

以不少中小银行选择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为例,借助外部力量确实能让业务快速“数字化”,也能快速提升规模。

比如,中诚信国际发布的《2021年济宁银行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济宁银行与微众、网商、蚂蚁、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平台及银行合作,发放线上消费及经营类联合贷款。截至2020年末,该行线上贷款余额为 242.53 亿元,同比增长13.43%,在个人贷款中占比 88.02%。其中除了自主线上贷款产品“济时雨e贷”余额为19.65亿元,剩余主要为联合贷。

然而,业绩虽然上去了,但在此过程中,自身的数字资产对业务贡献度如何,数字资产与业务的联动程度有无提升,却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中小银行如何在“主动”寻求数字化转型时,也同时避免因业务过度依赖而“被动”,是绕不开的难题。

早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就已不断加码,要求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关键环节外包。

针对出资比例,银保监会在《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再度强调,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由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当然,互联网贷款只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远不仅仅是信贷业务。

焦虑二:两极化差距不断拉大

中小银行之所以缺乏数字资产与业务的联动能力,与数字化的系统性构建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同样是金融信息科技的投入力度,国有大行的投入几乎是同期中小银行的10-20倍,即便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类区域性银行中的“优等生”相较之下也望尘莫及。

据2021年度业绩报告,在金融信息科技的投入力度上,以北京银行(21.86亿元)、上海银行(15.49亿元)、南京银行(8.64亿元)位列区域性银行前三。

同样是2021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投入分别高达259.87亿元、235.76亿元、205亿元和186.18亿元,其中,以农行(12.2%)和中行(11.44%)的同比增幅最大,将数字化转型力度推向新高度。

除四大行之外,区域性银行与股份行之间也有较大差距。2021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132.91亿元,同比增长11.58%,是公司营业收入的4.37%。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73.83亿元,同比增长2.4%。兴业银行科技投入63.64亿元,同比增长 30.89%,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至 2.88%。

而据毕马威于2021年中发布的《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在其参与调研的46家区域性银行中,83%的银行数字化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

投入有限,与盈利疲软不无关系。多家城商行在2021年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例如,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盛京银行在2021年净盈利仅为4.31亿元,同比下滑65%;总规模逼近6500亿元的哈尔滨银行净利润为3.99亿元,同比下滑50%。

盈利不佳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速的动力,双向掣肘之下,同业之间“数字化”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金融科技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除了原本擅长的互联网信贷业务之外,也在积极探索面向B端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力求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找准发展的“第二曲线”。真如上文所说,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远不仅是在互联网信贷。

$乐信(LX)$ 在一季报中提到,正在加速发力To Bank金融数科业务,已落地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银行。该业务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科技及运营能力,帮助机构低成本获取客户,提升自营信贷产品规模,加速数字化转型。

$信也科技(FINV)$ 科技也在一季报中提到,疫情期间为浦东新区防控办提供技术支持,在2小时内完成外部需求沟通、系统开发、线路资源协调、文本处理等工作,及时将供应保障信息传递给抗疫一线的1380个负责人。

$360数科(QFIN)$ 自2019年开始向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轻资本模式转型,去年平台服务费用占比已超过一半,2022年一季度占比为32.39%。

小赢科技也在一季报中提到,围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痛点”,为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是未来的重点发力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因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行业涌现出大量面向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服务提供商,比如云服务、IT架构重建、数据安全治理与应用等等,头部金融科技企业在互联网信贷需求之外,要找到数字科技服务的“第二曲线”并不容易。周观也曾在【金融科技企业的数字产业机遇如何实现】中探讨过,金融科技企业的B端市场蛋糕看似很大,但实际可转化为产业化、商业化输出的赛道并不好把握。

面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焦虑,金融科技企业从中看到机遇的同时,也有自身的焦虑:互联网信贷之外的未知与挑战,该如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