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交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昨晚突然想到,儒释道这三段话的思想,是同一个,在那里交汇了。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者在 不患和患,空和色,道和名 那里交汇, 不患、空和道 是一样的,而患、色、名三者类似。时空跨越百年、相隔万里的三位智者圣人都追寻到了这里,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区别也有,在患、色和名的处理方式上。 儒家是自立患(坐标系),回归求知(智),行君子术,自我赋予使命,从而让自身产生意义。佛是与空相合,不分彼此,没有挂碍、目的和意义,就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看待自己和世界,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道家我接触不多,觉得是上两者的均衡,即入又出,有为又不现贤,讲求因势利导,顺天道而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者似乎做到哪一个,都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找到自身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回答那灵魂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