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投研新变化:资金结构、央地视角差和切入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A:济南某AA+城投急需非标资金,优选信托贷款,能做的直接资金请加ibonds2私聊

B:江苏数家AA城投寻找非标资金,信托/租赁/保理/小贷均可,有兴趣直接资金可以合作,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均超30亿,大部分可以提供AA+担保

宏观脉动上,化债成为各方共识,在这个导向下,标债的高压线被显著标注,收益率全面涌入3%时代,利差显著压缩。

当下来看,城投的历史性机遇期基本已经过去,当下的行情驶入无人区。那么城投整体的投研,何去何从?这个品种是如此平安顺遂的退出市场,类国债的收敛,还是说本身隐含的信用利差稍显不足,仍待时间催化?本文不求站在宏观视野,而是站在博弈和推演角度来理顺这些变化,当下城投是否还是很好的资产。

一、首先城投的变化当下仍取决于两个变量:财政和金融。

财政动能来看,特殊再融资券的陆续落地,带来了市场行情的极端配合。站在2024.4当下,过去的动能逐步消耗殆尽,新的是否仍有特殊再融资券,包括14号文给35号文打的补丁是否能细化后续的执行,暂时仍处于观望区。我们可以视为:当下属于政策真空期,每年的一季度到二季度,政策大招都不会轻易丢出来,还是留待市场走势、胶着并演绎。当下的政策来看,各地仍是高度表态:积极化债,但是真枪实弹的支持,很难确定来源,大家在望眼欲穿后续的财政上,特别是中央政策上的发力。

金融动能来看,看本金层面,分为三块:非标、贷款和债券。

01、债券的供给是核心矛盾,欠配导致的动能依旧充足。由于股市表现不佳,居民消费预期也不足,造成流动性其实反而是泛滥,债券的收益率被死死压制,有其深刻的供给侧调节因素。

02、贷款。贷款,整体受的约束很多,既有支持化债的35号文,也有不得新增流贷的15号文,还有巴三之后的一系列监管要求,但是贷款有一点是极其明白的:只要进去,就很难退出,因而存量上大家配合度很高:展期或者其他手段相对比较能接受;增量而言,涉及到合规性、接盘他行的因素,因而很难视为市场化参与。在琢磨来看,贷款的走向目前和35号文,其实是非常背离的,甚至是最好欺负的城商行、农商行在化债中充当了先锋角色,而大行了解下来,普遍是既缺乏合规性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毕竟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才是这些机构的KPI。因而贷款边际来看,对城投债务形成不小的阴影。但是本金来看,目前还能勉强借新还旧。

03、非标。非标是最大的变数,也是差异化兑付、同债不同权带来的必然后果。非标最惨烈的是,一是没有流动性,基于合同的债权1V1的谈判导致双方的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弹性;二是差异化的区别对待导致关注度不足,因而非标目前在广泛、系统的层面产生了品种和定位危机。目前除了江浙、福建、广东等极少部分区域大家敢于多做,其他地方的策略逐步开始退出。那么非标的规模有多大?考虑到保险、信托、租赁、银行借道信托的渠道零零总总,汇总估计约莫也有10万亿附近的体量。目前这部分资金,很多也是正规、持牌机构,正常的商业行为,要退,也是很正常的,不能一退就违约。因而这个边际来看,如果按333的时间分布,年内到期3万亿,那么城投边际的流动性就得额外产生这三万亿,否则一定是舆情满天飞。

金融动能,再看利息部分。之前所在阐述的,到底是100万亿,还是120万亿,先不去区分,本质上是目前的所有政策导向都是:压住债务滚雪球的速度,核心是利息的偿付。中央的视角很清晰:债务不要膨胀、;利息能偿付,当下就是良性的,时间换空间的弹性就出来了。

那么利息的偿付,规模多大,有何源头,控不住会怎么样?

规模测算来看,考虑到很多地方之前定价还是LPR+上下浮动,全国中枢按4.5-5.5%测算整体债务利息,规模在100万亿的潜在所有和地方政府相关的债务,那么利息在4.5万亿-5.5万亿。如果计算上每年到期的非标,假设要撤的有50%也即1.5万亿,那么刚性的增量现金流支出是6万亿-7万亿之间

这个规模来看,从当下的财政情况来看,完全依靠财政偿付,似乎是不太科学的。土地出让收入2023年考虑城投拿地托底后真实的数据可能在3万亿附近,那么缺口还有3-4万亿,而且土地出让收入不可能全部用来偿债。

那么利息的偿付来自哪里?目前看,还是利息被包装起来,通过新增融资滚续,因而当下的债务利息的膨胀,就给以时间换空间投上了阴影。

那么如果利息控不住,会怎么样?

违约并不取决于当下债务体量、债务率,而是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主体、约束和边际流动性的情况。利息控不住,那么就得寻找接续的资金力量,那么区域金融的增量、非标的态度、政策上的豁免,成为博弈的关键变量。

目前来看,35号文在本金维度管控是非常严格的,虽然文件同样对利息是严控,但是受制于上述现实,因而利息短期仍在滚续至本金,斜率有所放缓。在这个视角看,城投的风险难言消除,只是短期被延缓,腾出手后针对性的爆破思路。

二、央地两级的KPI和视角差

分析完,财政动能和当下政策真空期。金融动能,在庞大的利息面前也是有些力不从心,城投债难言达到风险显著化解这一结论。债务只是潜伏,或重组减计,或通过印钞来稀释,泡沫总要出清一次,只是看代价是谁承担,这个是个选择。

海天盛筵,必然是有人要买单。因而城投的问题,不完全是经济问题,可能也是央地财政和治理的政策导向问题,所以当下的城投研究,政策的研究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政策的惯性、动能,取决于约束条件和其注意力。

视角

约束

对于化债核心诉求

中央政府

地缘政治、民生和社会保障、重大工程、社会发展、就业等等,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但绝非鼓励地方盲目砸资源;引导出清也是应有之义

地方政府

债务过重、土地失速、GDP和税收等任务在身、过去的摊子仍得继续建设

能不能多往上要点钱、银行多支持、不要做第一个(但是不介意第二个)

平台

马儿跑马儿不吃草,流动性靠自己无望只能是政策、金融2个腾挪,紧绷着

债券短期别出事。金融机构别跑,储备多些渠道

债券投资人

稳稳的幸福,能上岸吗?

全部显性化、债券优先级维持高位,咱是产品户老百姓亏不起对哇

非标投资人

别人在退,为之奈何?撤退发现无掩护

同债同权,投资人不会管35号文不得简单刚兑,但是会指着鼻子骂,因而是好好的,收益少点没关系,但是不能亏本

银行投资人

资本金约束,其他政策指引约束,对小微、科技、绿色等投放加大

地方政府别躺平,有话好好说,别什么垃圾都给我装表内,我也不是接盘侠

监管思路

地方政府庞大的利益链,过去形成了海量的融资沉淀,现在却一边说没现金流,一边想着多融资,怎么可能!!

借新还旧可,利息要想办法,砸锅卖铁倒逼地方,别把风险引至敏感领域比如债券

在此背景下,各方的约束条件是不一样的,因而城投资质变化本身是取决于边际流动性变化,短期内化债惯性还在,央地都不希望爆发风险,以时间换空间是有高度共识。

那么,分歧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中央的视角几个历史性的问题需要解答:

1、去杠杆的进程因为地产的形势,可能得更为温和,但是地方政府的杠杆仍然要去,而中央政府逐步承担加杠杆的职能。

2、以时间换空间的前提是,必须降低利息滚动的程度,否则债务本身就是发散的。

3、夯实地方责任和避免道德风险同步走,化债本身也是政治和管理重要的一环。因为如果所有的指引是中央一次性置换,那么对于中央而言等于承接了地方所有负债,而这部分未必有资产支撑,类似于印钞解决问题,未来全民承担通胀。而在这个视角下,地方一定喜闻乐见,且会隐匿资产,城投公司退化为仅剩负债表,并不存在资产负债表,甚至好点的资产都神秘隐藏,这个角度看,化债必须是夯实地方的主体责任,只有地方有足够的承诺、资产的呈现,才能匹配其他资源。这部分解释了柳州46亿的SPV,据说质押的是未来给柳州的转移支付:那么这个钱用起来,就很痛,今天用明天必然缺,所以给了时间差是倒逼地方财政改革、资产盘活,包括但不限于处置存量资产、精简行政开支等。

4、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宝贵的财政资源、稀缺的金融资源,逻辑上都应该是经过充分审慎和深思熟虑的配置,服务于我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真实国际竞争力,才是重心之重心,因而城投化债仅仅是其关注度当中并不那么突出的一个部分。

而站在地方的视角,则更为矛盾和冲突:

1、不是不想化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很多地方的土地财政秩序已经打破,利息是无水之源,短期为了补上利息的窟窿反而借道更为高息成本的非标等。以时间换空间这一战术并未成型,反而是债务越滚越大的趋势仍在周期中。

2、GDP等硬约束决定当下仍有GDP诉求、新的招商引资诉求等,化债可能逐步是个口号;实质上仍在想着新增融资渠道、新增储备项目,毕竟实打实的要完成GDP考核和税收约束。

3、前人举债,后人收拾摊子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对历史遗留问题并不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心理包袱,因而能拖则拖,拖不了该上报则上报,比如李沧等地,对旧账的处理是老大难问题,拖字诀比解决问题更好使,导致问题持续积压。

4、兑付是需要流动性真正支持的,当下保险非标等态度逐步清晰、信托等高成本非标原则上也应该压降,但是债券信贷等也只能借新还旧,事实上资金是一直紧张的,对此地方心知肚明必须盘活资产和处置资产,问题是地方的幻想依旧是:债务能否全额置换,这样地方生态是最舒服的。

因而站在大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利益冲突来看:

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推论:

1、土地市场遇冷是城投基本面最脆的一环,不太可能房地产在深度去杠杆,而城投在无项目支撑、无现金流测算,继续广挖坑、乱铺桥,给河道贴瓷砖这种无任何经济意义的行为。属于城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从基建匮乏到城市层面的产能过剩的形态已经树立,城投应该降低投资增速和占比,给新质生产力融资留出位置,稳妥的退出历史舞台。

2、中央处置风险的态度是坚决的,配套政策也较为有效,2023-7-24一揽子化债的会议,到2023-9-27的35号文,高度上给予城投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投是全部上岸,差异化兑付、不同时间不同重心,核心是不能在处置风险的时候引发风险,因而35号文的今明两年,可能其深远意义是给出了一个缓冲期。

3、如果最终夯实了地方责任,而地方无法有效足够的利息偿付和接续,加上中央支持也有很大缺口,那么这个时候就无限逼近:债务重组,本质的问题在于风险只有足够分散才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一些R3-R5风险的产品,本身就是有买者自负、净值化的延申内涵,而且很多被筛选的客户承担亏损的能力也较大,这部分解释了信托等破刚兑的缘由。

那么现在所有问题都指向了,会不会传导至债券?

流动性的变化不会骗人。

政策的导向也是逐步明朗。

现在的速度无外乎是三种力量的综合PK:

三力模型

方向

影响

非标撤退

加速撤退还是有所迟滞,目前看很多地方在加速

会影响每年3万亿附近的体量

债券借新还旧接盘力量

目前资产荒和收益焦虑,基本上利差被压缩。但是随着2025年的临近,基本面重归视野,入库再次焦灼

短多长空,避免弱资质长久期

政府的协调边际

危机模式一定是意愿倒逼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某地没钱了迅速中央动员给你发钱

出事到真正被救助有显著时间,因而存在接续不上的临界点

因而这个角度看问题,更为透彻:基本面的钟摆会回归,加上城投内部本身的分化有些就已经不再是城投,这种到资金崩裂的时候,违约只能说是必然的时刻。

三、投研进退之间

站在以上的分析视角,城投研究开始进入了一部分的焦灼区,简单归纳如下:

研究应该进的地方:

1、对政策的捕捉更为敏感,看政策想解决什么关键问题。如果外部压力走弱,内部改革就是窗口期,因而政策导向上希望内生有韧性、增长,先立后破,但是所有的条件都是为了破做准备,而绝非是把脓疮保留到下一个十年。因而要对拐点足够敬畏。

2、对边际流动性的捕捉、信息差的变化感受更深,因为这些都需要调研和其他信息辅助。城投当下收益可以说不是很大,但是拐点和风险反而在上升,这个时候盲目下沉的胜率在下降,边际信息的沟通尤为重要。

3、对基本面的敬畏要增加。债务不纯粹是数学游戏,也不应该仅仅是逻辑的堆砌。很多人会简化思维:这么大体量违约影响过于恶劣,因而一定不会违约。这个逻辑的优美之处在于,之前一直正确,信奉这个逻辑的人都赚了大钱。但是时代变了,之前土地的飙升、城镇化的飞跃、外部环境,都非今日之条件,基本面持续承压,债务需要解决是高层共识,代价需要分摊和转移,并不适合一个逻辑支撑所有投资。

那么研究应该退一步的地方有哪些,或者说做一定程度的淡化:

1、对过去框架进一步摒弃。城投也好,产业也好,过去的框架里面其实更多是经济学的逻辑,而当下城投化债、处置,有很多是政治视角,这两个体系时而结合,时而分化,但是大前提法制化的思路是在的,所以不能过于墨守陈规。过去的一些框架目前看,不是荒谬,而是无用,更无法带到未来,不如另起炉灶,思考新的投研范式。

2、从一些城投类资产中退出。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晰了,城投本身是在缩量、且风险处置仍待有利时机,过低的利差,加上风险并未消除只是暂时压制,都意味着,城投不是那么香。这个品种的性价比在下降,很难再通过这个品种增厚收益了,因而舍弃也是一种智慧。

综上,城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下面是防守做好基本收益的沉淀,然后交易平安。

债市研究专注于全国城投公司境内债投资和境外债承销和投资业务,可做主承/全球协调人,也可以投资,助力城投全方位融资。

业务合作微信ibond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