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书——《活出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一生难遇一回的非正常复工中思考“工作”这件事。

工作重要吗?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策,以及大部分促进人类福祉所做的努力,最终都以鼓励更多就业为宗旨——工作当然很重要。

但如果缩放到一个人上——当您死后,有人会在乎您一生工作为GDP多赚了几个百分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Very sad but true。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总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少年,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自从你发现“意义”、“passion”、“情怀”等等词语和“工作”这件事基本没什么关系那一刻起,一切都变成了相对论游戏。你开始了一个持续大半辈子的“比较”旅程——一个好工作、成功、幸福都以同伴为基准,并能量化成指标——比同伴钱多,位高,房大,妻美。随着工作年限增加,这种“比较”的能力也不断升级,至炉火纯青。

再然后,你把比较范围扩大到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集的人。互联网让每条小鱼虾都进了同一个巨大的池塘,您可以把自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朋友圈)作比较。别人(朋友圈里的)生活都是完美的,自己的永远有缺陷。

但这是一场您永远也赢不了的比赛,因为对方总是在作弊。张爱玲老师早有分教: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别人袍子里究竟有多少虱子,其实谁也弄不清楚。

这袍子中的一只最大的虱子,就是“忙”。

“忙”一种强大的迷思,一个所有人都在追求的行为艺术,不管你承不承认。百封未读邮件,千条未读信息,开会,开电话会议,同时开N个电话会议——忙,才能证明您重要,不可或缺。

“忙”不是一种精神,而像一个宗教。

有据:地球上最后一个保持着祖先生活习惯的卡拉哈里沙漠部落,为生存,每周只需工作12小时。人类最基本的工作时长,不该超过这个数字。

那为什么一定还要“忙”?

因为在“工作”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抽象的今天,只有“忙”,才能得到满足感;有了满足感,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且有必要存在。

但是,能给您带来满足感和存在感的不是工作,不是“忙”,而是血清素。如果您是农民,春耕一粒米,夏收一颗粮,收获一袋大米大脑神经元所分泌血清素的数量,和李嘉诚老师盖一座万亿豪宅是一样的。豪宅和茅房有很大区别,但是完成两件事大脑感受到的刺激,并没有什么区别。

诗和远方也不能。它可以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因为就算那一天来了,您还想要更多多巴胺。

咋整?

维克多弗兰克老师在《活出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里,给出了一个终极药方——意义治疗(logotherapy),您只需要去寻找一个东西——“意义”。

找到后,用它去改变人生观,面对现实,然后活下去。这是他用母亲、兄弟、和朝思暮想的妻子全部死在集中营中的刮骨之痛换来的生命哲学。

找到意义的前提,是有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人的“意志”是个生存欲比病毒还强的东西,因为它本应是宇宙中上最自由的存在,永远“有选择”。即使在集中营里,全身绑在柱子上,您的意志也可以选择:要么万念俱灰嚎啕大哭,要么像秋白老师一样,告诉大家:嗯,人间至味,其实是豆腐。

发现意义有三个办法:

1)创造(工作/嗜好/贡献);

2)经历(艺术/爱);

3)态度。

第3个办法是终极大招——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改变之命运(死亡或痛苦)时所决定采取的态度,即为苦难的意义,也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正如我们当下所经历的。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