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及相关生产企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2

扑热息痛(Paracetamol),也叫对乙酰氨基酚,它的历史,还得追溯到19世纪。
  1873年,就有科学家使用p-硝基酚和冰醋酸的在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扑热息痛,但可惜这个产物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1887年,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叫做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苯乙醚)的药物,用以退烧阵痛,但人们很快发现,这款药物副作用较大,在21世纪,这款药物还被确定为1级致癌物。
  后来,人们发现服用了非那西丁的患者代谢产物中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经过漫长的研究过程,终于证实非那西丁的主要有效成分正是扑热息痛,1955年,扑热息痛正式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为泰诺,随后,这款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使用。
  1995年,扑热息痛引入我国。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的翻译也是一段佳话,最终使用的扑热息痛这个词,不仅尊重了单词本身的发音,还完美的把这款药物的两大药效——退烧止痛表现了出来,或许是得益于这个翻译,这款药品在我国的推广非常的顺利,没过多久就成为了我国主流的退烧止痛药。

  如今,扑热息痛不仅可以单独作为药品进行出售,更多的复方感冒药也添加了扑热息痛作为其重要退烧成分。市面上售卖的感冒药中,白加黑、新康泰克、感康、快克等均含有扑热息痛成分,可以说,扑热息痛在中西几百种感冒药大家族中整体的用量和使用范围都很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放开,有望大幅放大扑热息痛的需求量与使用量,使得产业链各环节“量价齐升”。
  扑热息痛产业链分析:
  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换代,现在绝大多数药厂都采用对氨基酚与冰醋酸进行乙酰化一步法反应工艺。这也使得扑热息痛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三足鼎立”。其中,对硝基氯化苯是扑热息痛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对氨基苯酚是中间体,而最后的成品,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由于生产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国家都能生产扑痛原料药,但因产业链过往利润太微薄,不少扑痛原料药厂早已停产,改做其他利润更高的原料药产品。因此目前,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型企业已经比较少。
  从国内产业链各环节的主要企业的产能上看,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都并非上市公司占据,其中对硝基氯化苯产能,八一化工排名第一,总产能为32万吨。上市公司参与该环节的主要有广信股份(27万吨)和扬农化工(10万吨)等。
  对氨基苯酚产能,第一名同样为八一化工,总产能为8万吨,上市公司参与该环节的还有广信股份(明年产能7万吨)和尔康制药(1万吨)等。
  最终产品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产能,第一名为鲁安药业,总产能为四万吨。第五、六名才出现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丰原药业ST三圣的五千吨左右。

$丰原药业(SZ000153)$ $东北制药(SZ000597)$ 

全部讨论

2022-12-19 21:12

两粒对乙酰氨基酚就退烧了,一盒够一家人吃的,炒个鬼了

2022-12-19 15:12

丰源这个垃圾,骗了多少散户的钱啊

2022-12-19 15:09

专门诱骗小韭菜接盘

2022-12-19 15:09

杂毛始终是杂毛

2022-12-19 14:30

这个破股,你非得炒它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