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和其他

发布于: Android转发:5回复:27喜欢:20

今天聊下固收和其他业务,其他包括房地产物权投资、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这两块业务占比较小,所以和固收放在一起说。

固收顾名思义就是固定收益,但是在保险资产投资领域固定是指狭义标准化债券产品、银行存款、理财等。在这项业务中最难的是每年判断短期利率走势,至于他们怎么判断的,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关注的宏观指标特别复杂。另外,还有几项业务细节可能是各位球友不知道的,一是国债是可以加杠杆的,所以投资国债的实际利率不是票面利率,要比票面利率高;第二,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是有额度限制的,不是险资想存多少就存多少,比如某银行某一时间段缺存款,才会释放出额度给保险公司,然后险资比价,存款的银行还必须是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大的,全国性质的城商行这以上级别的,而且是要去总行存款,不是去某个支行。去某个支行存款是负债端各个分支公司日常的经营业务,不属于资产管理中的银行存款、理财投资业务。第三,企业债、公司债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得到,也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这类强AAA公司发的债规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太小,你想买不一定有交易对手卖。所以,固收债券配置的更多是想买且能买的到的,国债,银行的利率债、二永债,城投债,安全性强的同时规模够大。说到这里,顺便说下城投为什么不可能大面积的暴雷,就是因为保险公司、银行的自有资金配置城投债的比例非常高,再加上非标投了更多的城投,如果城投大面积违约,伤及的是银行的自有资金、保险公司的净资本(自有资金+过去积累的利润+部分资本债,资本债主要又是同业和银行买),结果就是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大面积的破产。如果真发生,全社会没有一个人能跑的了,雪球上那些天天唱衰城投、恨不得城投暴雷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如果真发生就是1929年的美国,你也没好果子吃。所以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上层的解决办法是没有暴雷的城投压降规模,非标转标,坊间流传35号文,规定了哪些城投可以再举债,哪些只能保持规模不能有新增。下一步是从城投中剥离出有现金流的业务,这些公司未来转变为社会型、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公司,城投的融资靠时间消化,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已经暴雷的省份,主要依靠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救助,区域外的保险公司挑优质资产股权投资、盘活,比如中国人寿就投资了很多云南的优质资产股权。

固收业务看似简单,但是想取得超额收益不容易,受长期利率走势的影响。一旦经济好转,长期利率拐头向上,固收就开始赚钱了,这部分业务占了总资产的40%-50%,占比最大。同时,如果长期利率上行,即便银行没有加息,企业发债的成本高、非标的利率是对标发债的,非标的成本也会向上移动,非标压降后占比规模也有15%-20%,70%的资产开始赚钱,保险公司的利润就开始迅速增长。现在市场的问题在于认为利率会一直下行,经济一直起不来;或者经济短期起不来所以我不浪费时间买保险股,等经济起来了再买。散户是前一种想法,机构是后一种想法。但是我们没人能知道经济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好转,这种投资经济好转,短期的概率很低,但是长期的概率非常高,几乎是100%。重点在于赔率,做对了能给多少倍回报,能不能改变命运。

最后说下地产,保险公司投资地产通常是物权,最常见的是城市核心地段的写字楼,自用之外还能收租金,长期来看物业还会升值,是穿越大周期的优质资产,但是这种资产太少,且不一定买得到好价格,所以对整体的资产收益影响不大;股权投资的好机会就更少,有人说中国保险公司为什么不能学伯克希尔,这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人不行,这是唯心主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首先我们的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提供不了那么多优质的资产,比如说人保一级市场投资的中国移动A股,这种标的是多少年才有一个。伯克希尔是财险,承保端就可以盈利,所以他不在乎手里是不是有大把的现金,中国的寿险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低,必须投出去,手里不能有大把的现金。中国的寿险不可能一直坐着等,等到机会的来。而财险过去承保是赔钱的,直到这两年改革后,承保才赚钱。所以寿险公司短期来看,期待的是政策周期,负债端承保能赚钱,降低负债端承诺的固定收益是控利差、报行合一是控费差、据说要引用新的生命表是控死差,三差合计控的是保险公司在资产端低收益的当下把成本降下来。如果用消费品公司的报表来理解,就是收入上不去,就降成本、降费用,成本、费用低了自然有利润。只不过成本就是投保人的付出,对于保险公司成本低了,对于投保人付出的自然就高了。

这条产业链,过去的分配环节是投保人拿到便宜的保单,保险公司股东要想赚钱的话,就去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赚的是房产商和城投的钱,而城投和房产商赚的又是房价上涨的钱。用消费行业的报表解释,保险公司想要增长就多卖保单,保单是销量,单位保单的资产和负债的投资差是单位“利润”,二者相乘是“营业利润”。当房价的预期不能再上涨的时候,这个链条就运转不下去了,从2018年开始就是房价预期不涨,房地产商违约,保险公司在资产端赚不到超额收益,负债端又要付出高成本,相当于“利润为负”,保险公司卖的保单越多亏的越多,能不能不卖了?不可以,因为保险公司起到分散社会风险的作用,就像银行可以不对外借贷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销量不能减,还得增加,那么一直亏股东的钱,哪个股东能一直补贴客户,补贴全社会,财政部也做不到。所以就要降低单位成本,让承保再有利润,单位成本要降到什么水平,至少要低于现阶段的资产端行业平均净投资收益率,我觉得要降到3%以下才安全,所以增额终身寿的承诺回报肯定还要降。如果净投资收益率能稳定在4%,负债端三差的成本能控制在3%,险资的“息差”税前在1%,总资产收益率至少能做到0.7%,随着规模的扩大,保险公司的利润也就源源不断的扩大,利润作为资本金的补充,再扩大规模就变成了良性的循环。等到经济上行,保险公司赚的钱就更多了。

至此,保险公司资产端的业务都讲完了,大体分为固收、非标和权益。其实没有那么难理解,只不过保险公司的报表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消费类公司或者制造业的公司报表的模式不一样。有志于保险股投资的朋友可以尝试着把保险公司报表中的各个业务按照你所熟悉的消费类公司转换一下去看,换成你所熟悉的那个模式,你会发现他其实很清晰的。

尤其现在增额终身寿成本都是3%,比的就是谁的费用低,费用分两块。一个是代理人,大公司代理人的费用其实都差不多,第二就是银保渠道的费用,银保渠道的费用,现在报行合一,大家也都差不多,所以单位成本、费用上市公司都差不多,平安因为有平安银行可以银行渠道在平安银行会便宜点,但是你不可能就指望着一家银行卖。然后比的就是销量了,谁家给代理人的扶持力度大,资源多,谁能提供增值服务,比如说医院、养老院等等,谁的销量就大,这些都是为保单销售的规模服务的。资产的投资就看这三块子业务的配置比例,你今年股票配置的少,你利润肯定高,但是如果24年股票起来了,利润也没你。资产的配置是双刃剑,好在是各家现在都不风险下沉了,我们股东最多承担利润表的波动。

长篇的资产端业务以后不在讲了,有球们还想了解什么可以给我留言。我的能力圈不仅在于保险,还有房地产,只不过现在地产我没有投资,我从事房地产投融资、并购业务14年,做完保险股,我可能会去房地产股票里投资,如果那时地产股没涨起来的话。

$中国太平(00966)$ $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黄桃锅包肉01-21 17:52

日本是个只拥有1亿人口资源匮乏、市场小的岛,我非常鄙视那些从来就不动脑子比较历史背景、生产要素、人口、市场,然后就简单、机械的说日本怎么样,中国就会跟着怎么样的专家。散户可以理解,散户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瞎起哄,专家是其心可诛!尤其是赞同辜朝明中国资产负债表要衰退,我们年轻人以后就洗洗躺平的“专家”。

黄桃锅包肉01-21 13:22

如果是散户,能理解。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清晰的明白华融经营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保险公司经营的资产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是风险最低的资产,比银行还低。金融机构不投资保险股的原因不是被华融吓到了,是短期对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黄桃锅包肉01-21 17:48

低配国债,高配高股息股票并放入长期股权投资,股价波动不计入损益表,股息计入净资产收益率,现在A+H股息率超过5%的银行、高速公路、国有企业比比皆是,量够大不愁低价买不到。

全部讨论

老师您好,目前十年国债收益率才2.5,保险投资假设3.5%,保险公司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假设。

01-21 11:09

华融给金融股投资带来的心里阴影太大了。

01-21 19:26

请教,资产端可以投国外债券比如美债吗?

保险没有进入移动电信十大股东,他们到底是多蠢

01-21 20:05

@黄桃锅包肉 平安寿险的长期假设投资收益率为5%,营运利润据此测算。保险公司的这个假设投资收益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调整?

01-22 10:06

非常干货!感谢!

01-21 21:05

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目前还在恶化过程中,要看投资周期和视角,就怕明斯克时刻,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呢

仅供参考

感谢分享,对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又多了解了一些。
一个月前割肉中国人保了

01-21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