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地球引力的幻想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21
国内银行从2010年4万亿后有几个明显的产业周期,都会波及它。首先银行的贷款、也就是资产端面临的暴雷、也就是在拨备和不良之外的大雷通常都是因为资产端的产业集中度太高,产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所以才产生大面积的违约,比如2015年钢铁煤炭两高一剩,当年银行给小煤矿、小钢厂的贷款有些是被大煤炭企业承接了,有些是真不良,同样还有造船业,这两年的房地产、基建,这与我国2008年后的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消费的增速永远赶不上供给的增速,一旦供给高度过剩就是经济危机,银行不可避免的遭殃。但是银行的息差很低,赚很少的钱,一旦亏损就是大钱。美国的弥补方式是小银行破产,政府救助大银行,且美国的利率更市场化,比如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同企业找银行借钱,银行要风险补偿就要高息差,而我国为了挽救制造业、保就业,银行要对中小企业降息差,降融资成本。我们国家的弥补方式,第一是时间换空间,银行靠长时间的利润来弥补过去的损失,银行业的利润相比资产规模非常小,只能靠拉长周期来补;第二我们国家的银行几乎不破产,这么多年我们知道的城商行破产好像就三家,同时产品高度同质化、过去监管薄弱,所以造成过渡竞争,小银行可以同业借款、大额存单、发理财等等手段,然后拿去做高风险的投资产生新危机,小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举个例子,2018年之前北京金融街都是个地方小银行在北京的办事处,因为开设分行要监管批,他们在北京没法开分行,开展不了正常的存贷业务,所以他们就开办事处,所做的业务都是高风险的表外,我熟悉的吉林九台农商行、四川的乐山银行他们都在北京有办事处,投资的是民企上市公司的私募债、海航的非标、私募债,现在全违约了,2018年后国家关停了这些办事处,金融街一夜之间空置率上升,以至于房产中介要到地铁边去做广告,所以国家近年来对金融机构严格监管,控制竞争的本质是控制负债端成本。不让这些小银行、小保险高息揽储、揽保费,然后高风险放贷,搅乱市场定价。其次,我国的银行有政治任务,比如这几年银行降息差补贴企业,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息差低利润就低,而利润是补充资本充足率的健康来源,你不可能一直靠增资和发债,靠烧股东和债权人的钱去补充社会上的企业。我国的社会制度注定了银行要承担比一般企业还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它的调整周期就会比美国漫长。从2015年计算,调整快10年的时间了。银行早晚会涨是常识,什么时候会涨要靠共识,现在是共识还没有达成,现在的共识是银行会永远不涨,但是我们看的农行创新高,交行这两年表现也不错,这种积极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我认为银行的周期修复第一是各种过剩产业的供给端出清,也就是银行资产端的修复。我们看到煤炭、造船、钢铁这两年的股价都开始涨,这些早期的两高一剩行业现在供给端都出清了。房地产这三年是靠刺破泡沫让供给端出清,而城投是靠中央财政救助,银行现在面临的只有这两个不确定性,这俩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概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中小银行的赔率足够高,反应到会计数据上就是不良率和拨备率。第二是负债端的修复,息差我觉得不是底也快到底了,同时这三年中小行的ROE在明显的改善,这种改善即便息差不能提供帮助,依靠做大规模和效率也能使得利润增长,这两年我同银行的同学聊天,他们说银行放贷款已经开始靠大数据和AI,比客户经理主观判断不良率低多了,这就是利用科技提高效率,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规模来提高ROE。加上调整的深度和时间都足够的长,所以我不打算等到完全确定并反应在会计报表中才下手,我从去年初就开始建仓$常熟银行(SH601128)$ ,同我买入保险股的思路一样,只不过保险股我了解更深,仓位比银行股高不少。银行的分析我原本想写一篇文章,但是我看了@否极泰董宝珍 的分析后,我觉得董老师分析的非常深入,把银行业讲透了,所以我就不打算写了,强烈推荐球友看他对银行的分析。至于为什么公募基金不买,我觉得就是市场偏见,有少数主观公募基金是配置银行的,比如姜老板。至于保险不买银行,至少上市公司这些是不少配置的,流通银行股中有36%都被保险给买了,$中国太平(00966)$ 中国太平对工商银行H,农业银行H都达到了5%左右的持仓,还是浙商银行、上海农商行的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