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年终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对于我个人来说,年终总结主要分为三块,工作、投资和生活,每块都有长期的战略目标和短期的战术目标。

这些目标的逻辑基础,在于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因此首先讲一讲我对于宏观的判断。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是承压的,有很多因素导致这个结果。

重要的因素有中美关系的疏远、房地产增长引擎的失速、债务问题、上市公司资本配置问题……具体的问题每一个都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在此不深入展开。

可以明确的是,短期内这些问题被放大了,因此市场明显超跌严重。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有经济周期的,每个经济体都有它自己的问题。

美国同样经历过很多次经济衰退、同样有规则不完善的地方。

很多问题可以被时间解决,就像《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刚出征求意见稿,市场纷纷对游戏公司用脚投票,最终导致刚发出就撤回,这种做法无形中是一种进步,可以犯错,但要学会改正。

负面消息的充分释放,也意味着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因为人们所有的悲观情绪都体现出来了,一旦看到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悲观,人们又会开始乐观地买入。

所以短期来看,可以更加乐观一点。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地发展有一个核心障碍,那就是人口老龄化。

日本自90年开始步入了接近30年增长停滞状态,俗称“失落的三十年”,这里面有汇率因素、产业因素等等,但最关键的变量是人口。

人口是个慢变量,一年、两年并不能看出这个变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个变量的意义重大。

人口这个变量还有几个特点:

1、很难以少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育是一个全社会的动作,一对夫妻,哪怕再愿意生育,最多也只能生3、4个。

而目前这个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最多只肯养1个,甚至还有很多人丁克。

2、增加人口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

人口不像工厂,拉一条产线就能增加产能。

养人也不像养猪,半年就能出栏。

人需要经历20年的培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也意味着现在出生人口提高,20年后才会见效。

3、所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都起不到好的效果。

有人说奖励生育。要知道,欧美国家早就开始鼓励生育了,像加拿大的牛奶金啥的,但是到现在增长率也没多大的提高,美国也全靠拉丁美洲、非洲移民才把生育率提上来。

因为本质上这些生育激励难以覆盖抚养人真正的成本,这里面包括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

真正解决人口问题的,是移民政策,也是美国发展的核心秘诀,把全世界的精英都聚集起来。

即使每年有这么多移民,美国人的老龄化率其实也是在逐渐提高的,只是没那么明显而已。

有人说,那我们也放开移民不就完了吗?

放开移民,一方面这个政策仅对移民国家成立,中日韩都不属于移民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基础人口太庞大了,每年即使有十万移民也体现不出来。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基本不可逆。

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多、年轻人少,会有什么结果?

老年人退休以后每个月都要领退休金、看病要花医保,领的人多、交的人少,必然导致入不敷出,所以社保、医保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税收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其次,年纪大了以后腿脚不方便,胃口也不如以前,因此各方面消费相比年轻时也会大大减少。

比如年轻女孩可能会想着到处旅游,每次旅游都能花1、2万,年纪大了最多只能去旁边的花园坐坐,最多花3块买一瓶水。

最后,年纪大了风险偏好也会大大下降,更偏好固收类产品,对于有风险的产品投资意愿会下降。

这几方面对于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那么这种宏观的判断,对于我的工作、投资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对于工作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少折腾、甚至不折腾,以稳为主。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小伙子在上海开羊肉面馆,投资80万,短短6天就面临倒闭。

仔细一看,他的房租每个月就要9万块钱。

他如果卖化妆品也就算了,他卖羊肉面,即使50元/碗,成本算20元/碗,每个月至少要卖3000碗,每天至少要卖100碗。

而50一碗的羊肉面,又有几个人会买单呢?

这种脑子一热想到的投资,一多半都是不靠谱的,更不用说他没进行过深入的分析、测算、调研了。

现在的考研热、考公热,本质上是群体的认知觉醒,意识到大环境不好,现在不敢冒风险。

如果借用塔勒布的原理,工作+投资应该组成一个杠铃策略

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风险小但、收益相对也小。

投资遇到合适的机会,可以让资产上一个台阶,风险大但收益相对也大。

如果创业+投资,在这种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做得不好可能血本无归。

投资决策也不需要占用很长时间,因此边工作边学习边投资,好好积蓄实力(钱+知识),才是熬过“寒冬”的良策。

在生活上,策略和工作是一致的。广积粮,缓称王。

如果身在国外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是否有机会留下来。当然仅限于发达国家,越南、印度啥的还不如留在中国,至少安全点。

最后说投资,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基础下,投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可能80%的企业都是赚钱的,生产的东西都能卖得出去。

但是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了,可能只有20%的企业赚钱,大家都在拼命卷,卷到竞争对手都没了,才会赚钱。

企业都不赚钱,投资更不可能赚钱了,所以优质的投资机会会越来越稀缺。

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有几条主线必须要抓住。

第一条主线,配置外国资产,尤其是美股。

23年来纳指从底部大幅反弹接近50%,虽然短期内情绪有点过热,但是美股依然是优质的指数,前几大科技公司依然有强大的壁垒和全球化变现的能力。

当然短期内涨幅过大,最好等下一个合适的机会。

除了美股,还可以关注越南、印度,它们的逻辑参考中国。

也可以关注法国,逻辑为奢侈品的强大壁垒。

也可以关注日本,逻辑为慢慢走出泥潭,通胀率和出生率都开始回升。

配置一定仓位的外国资产,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国内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条主线,配置优质医药股。

老龄化社会中唯一确定性受益的是医药股,医药重点看高端中药和创新药

高端中药的逻辑类似于高端白酒,市场需求扩大、竞争格局良好(独家品种),确定性很强。

中国创新药在经历了一波产能出清后,也爆发出了强大的韧性,虽然确定性没有那么高,但是空间很大。

只要效果足够好,除了中国市场,创新药还可以卖到欧洲、日本、甚至美国。

技术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工程师红利开始释放,技能迭代能力逐渐增强。

第三条主线,配置具有强大壁垒的公共事业类、收息类股票。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降低、人口风险偏好在降低,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利率一定会不停降低。

不管美国股市还是A股,整个市场市值的创造都是由一小部分公司完成的。

而为什么是这一小部分公司完成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意都是有竞争对手的,如果我有一个小生意投了50万,我当年就能赚50万,ROE大概在100%的水平。

如果有这么赚钱的一个生意,你会出现很多竞争对手复制你的商业模式,这样就把整个公司的业务回报率水平迅速拉低到一个平均水平。

所以如果一个公司想持续地有超过社会平均回报水平的一个回报,一定要有一些事情别人做不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壁垒。

一个公司有持续的高壁垒,它就是一个很稀缺的资产,你会发现货币是不断发行的,但是稀缺资产是有限的,这时候以一个无限的货币追逐一个有限的稀缺资产,就会发现这个资产的价格长远来说稳步上涨。

即使是我们看上去一些壁垒很高的生意,如果它的收益率特别高,还是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进来的。

最简单的一个发生在大家周围的例子就是电商平台,过去电商平台一直是阿里京东两家比较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商平台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后来我们发现出来了很多新的玩家,比如说这几年比较火的拼多多,比如说抖音、快手也介入了电商市场,当这些巨头进入电商市场后,电商平台的收益率是大幅下降的。

过去很多公司的估值很高,是因为大家以为他们的竞争格局很好,但是事实证明,除了茅台等少数公司,其他公司并不是不可颠覆的。

阿里可以被拼多多颠覆,喜茶也能被瑞幸颠覆。

还有一些公司,原来因为增长率不高,并没有被市场所关注。

中国目前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水、电、煤)或服务(地铁、公交车)价格,其实是远低于其他国家售价,甚至是成本价。

这在过去不是问题,因为政府有卖地收入可以来补贴,公交公司的人工薪酬,都是财政来补贴的,真正按每人2元的票价,连油费都覆盖不了。

但是未来可以遇见的是,政府失去卖地收入这块肥肉后,财政收入会锐减。只能开源节流,节流就是降本增效。

开源就是另找税源,参考国外就是通过收房地产税、提高公共服务收费,来弥补缺口。

这时候大家会逐渐意识到,例如一些水利发电的公司,其实是一类不错的生意。

因为水电有一条江,江上拦了一个坝,一次性资本开支之后,未来几十年就不需要有资本开支了,不需要投钱了,每年来水就会发电,发出来的电扣掉一点点的运营成本全都是净利润。

而且在会计里面水电站的折旧年限是几十年。但其实水电站实际使用时间更长,水电站折旧折完之后,你会发现折旧现金流都会变成利润。

之前觉得不好是因为电本身的价格限的比较死,而且没什么弹性,一个水电站的增长只有靠新增的投资才能够增长。

但是在利率下降的大背景下,这就是一个确定性极强的套利机会。更不用说,可能还会提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