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物探船及配套技术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0
       物探船在我们国家近几年建造了一艘大型的深水物探船。另外上海船厂又新接了中石化的物探船,同行们可能对物探船了解得比较少。

       首先,中海油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拥有四大板块,拥有海上石油装备群,包括物探板块,拥有16艘物探船和勘探船,拥有48座钻井类的平台,包括981。包括船舶板块拥有112艘工作船、油轮以及化学品船。其中拖缆物探船方面,现在拥有一共7艘。还有八缆、四缆的物探船。跟国际上前几位的同行相比,差距比较大,未来在物探板块上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大家都知道深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变成了油气储量主要的接替区,也是我们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由此油服在深水板块的投入加大。如果我们把981作为旗舰的话,物探船就是它的先行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深水相对高昂的勘探费用,高质量的数据对于节省钻井的费用以及勘探的风险非常重要。

       国际三维物探船方面,随着海上油气的蓬勃发展,物探船的需求量逐步的增大。全球海上勘探的工作量从06年22万平方公里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40万平方公里,增长主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深水大面积作业的高速增长。另外高分辨率。从物探船的增长来说,目前来讲,近几年增长主要是12缆以上的物探船,8缆以下的物探船逐渐萎缩了。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是海上物探技术飞速发展的十年。从91年开始出现3缆以后,到2001年达到了16缆的水平。当然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在日本建造的物探船具有36缆的作业能力,但目前规划是达到24缆,准备2014年交付。总体来说,拖缆物探船的发展,实现更多更长的电缆拖缆,满足高分辨率勘探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具备设计12缆物探船的设计公司不到,大概是4到5家,其中包括我们建造的720ST的船型。刚才我提到的PDS建造的船,具备36缆的设计能力,这个船的总宽度达到了70米。

       另外简单介绍大型物探船的设计以及配套技术方面。首先是设计关键技术,作为物探船来讲,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首先要求高航速,非作业条件下,工区的转移、补给需要高航速,提高作业的效率。此外特殊的要求低噪音,不单单是舱室噪音,而且还有水下噪音。此外,还要求自持力。此外,工作甲板专业设备的选型以及合理的布置,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怎么合理的布置,实现水下设备安全高效的操作,这是物探船设计的一大难点。另外还要考虑节能环保,如果单独考虑里面的每一个要求的话,作为船舶来讲,实现起来并不是太难,但如果把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的话,就变成了物探船最难的方面。

       作为配套技术来说,首先是物探专业设备。一个是地震采集系统、震源系统、导航系统,水下姿态系统目前这些设备国内都不具备生产制造的能力,都是靠引进。由于海上物探的装备跟军事上联系比较大,因此受到国外高技术出口的限制,这样造纸了我们现有的物探船配备的物探设备在高精度采集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电缆的深度,目前进口的设备只有30米。因此海油内部也加大了这部分的投入,使水下设备尽早的投入使用。

       另外就是采集方法,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台上拖缆的采集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适应不同地质的要求。这些方法就是依靠水下拖曳设备不断的进步才能实现。我们常规的作业,拖带12条电缆,每条电缆是8000米,间距是100米。到更高层次是427.5米,所以水下的横向控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海洋石油720,2011年5月第一条物探船顺利的投产,创造了国内甚至亚洲作业的新纪录。通过海洋720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国内和设计单位的合作,已经具备了初步开发、设计制造大型物探船的能力。

       海洋720创新应用了中压变频结合可调节的技术。通过我们采用这个技术,实现了三大指标,一个是需要大托力,高航速、低噪音的平衡。从目前作业的情况来看,通过单位面积的合算和过去的物探船相比,燃油的消耗降低了10%。

       另外,船舶的设计过程中,与国内的设计单位合作,开展了水下噪音的预报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这也是国内民用船舶首次全面开展水下噪音的评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跟国内的单位合作开发了水下噪音的分析软件,进行了舱室以及水下噪音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噪音控制的方案。在720投产以后,都优于C3V3指标。船舶各个频率水下噪音由于设计指标。海洋720作业时的背景噪音,这是国外的一条船的水下噪音,会看到螺旋桨和水波的噪音非常明显,如果这样的话,得出的信号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我们集成了国际先进的电缆横向控制技术,电缆头部RGPS定位系统,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补线率,提高勘探精度,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另外,油服跟708所合作,在12缆物探船设计的基础上,自主完成了16缆物探船的方案设计,为我们今后发展更大型的深水物探船打下了一个基础。

       为了改变物探装备和技术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油服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设备,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经过进一步完善以后,逐步进行生产施工。自发研制深度控制器,此外,还自主研制了RGPS系统,还有综合导航系统目前研制的进展非常顺利。

所以友联前几天发了16缆物探船信息, 公司已经在考虑中了!

全部讨论

2013-04-24 21:23

2013-04-24 18:59

加油,加油!南海,南海!

2013-04-24 15:16

作业量相当于2010年海油三维地震作业总量的1.5倍

“海洋石油720”:一船顶五船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2-11-05       【大 中 小】

10月26日,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圆满完成本年度最后一个国内海上作业,即将赴缅甸进行首次海外作业。投产17个月以来,该船已完成三维地震作业17485.845平方千米,作业能力相当于过去5艘物探船年作业能力之和,作业量相当于2010年中国海油三维地震作业总量的1.5倍。

三维地震是勘探家寻找油气的“眼睛”和“耳朵”,近年渤海油田的重大发现就得益于三维地震全覆盖精心勾勒的地质画卷。总公司总地质师、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朱伟林认为,三维地震为地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有效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进而降低了勘探特别是深水勘探的风险。它的投产提高了中国海油的物探作业效率,这对加快南海深水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5月20日,“海洋石油720”正式响炮,在东沙25区块“样板工程”创造了补线率7.95%、设备故障率0.83%的纪录,全面超越国际一知名公司在类似海域的作业纪录。有了这把勘探“利刃”,中国海油2011年三维地震工作量首次突破20000平方千米大关并持续攀升,为“二次跨越”中“勘探先行”提供了保障。

“利刃”在手,能者善用。一方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创新地震采集理念,与合作区块创造性地实现了“联合采集”,不断刷新“海洋石油720”的作业纪录;另一方面,中海油服实行“工期承包制”创新管理,通过冬季作业、拖缆避台、转线维护等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三维物探作业量、质齐升。

南海东北部深水区是深水勘探“主战场”,钻井数量、三维地震作业量和勘探开发研究程度均居中国海油深水勘探之首。“海洋石油720”仅用7个月时间就为该深水区三个潜力区块完成“体检”,三维地震作业量占该区全部作业量的60%以上。深水物探船描绘的“海底山川”精确反映了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复杂情况,将极大提高该区探井成功率,节约高昂的深水勘探成本。

未来4~5年,南海东北部深水区将力争实现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兴宁凹陷和西南断阶带三维地震全覆盖,深水物探船将助力南海深水勘探实现再提速。

中海油服CEO兼总裁李勇表示,按照总公司整体部署,积极配合有限公司增储上产的需要,中海油服正加紧推进建造其姊妹船“海洋石油721”和配合深水物探作业的远洋支持船。届时,将组建成深水物探船队,真正具备远洋深水物探作业能力,为总公司“深水战略”、“走出去”战略固本强基。(记者 张宗鹭)

记者快评

“海洋石油720”作为“国船国造”、技术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海油在深水装备建造领域“项目带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深水装备建造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国船国造”,更要注重在“国船国用”中保持创新精神,优化创新成果、积累创新经验,让技术创新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再创新重在“接地气”。“海洋石油720”实现“零磨合”投产与一支活跃在造船一线的“接船”团队密切相关。这支团队来自海上一线,了解作业需求,是“国船”未来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接船”团队全程跟踪“国船”的建造过程,根据丰富的一线经验帮助设计和建造中的技术创新实现“落地”,将“国船”真正转化为“利刃”。

再创新需要“试验田”。“国船国造”目前还处于集成创新阶段,集成创新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改进和提升。各单位积极沟通协调,为“海洋石油720”争取了一个区块树立“样板工程”,这块“试验田”对用好创新成果、积累再创新经验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创新呼唤“大舞台”。造好“国船”不容易,用好“国船”更难。为了将创新成果最大程度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海油创新管理观念,提出联合工区作业,充分发挥“海洋石油720”擅长大面积作业的特点,实现物尽其用。“大舞台”积累了再创新的宝贵经验,为今后“姊妹船”的再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