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狂飙!商业化CXO顶流持续突围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挺过艰难的2022年,回头看中国医药市场起起伏伏,企业并不都受冲击下行,而是有升有降,分化明显。

国产创新药中,截至目前,港交所已经有9家18A医药企业靠创新药管线商业化成功撕下“-B”标签。科创板按“标准五”上市的未盈利Biotech艾力斯医药、上海谊众在2022年也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上海谊众更成为科创板首家向股东分红的Biotech,但也有不少本土Biotech的商业化表现不尽如人意,叠加融资寒冬,处境十分困顿。

跨国药企,在集采政策、疫情等冲击之下,一部分业绩持续承压,另一部分则仍然逆势增长,积极探索药品商业化的全新模式。

更重要的趋势分化出现在了被资本重仓的CXO行业。疫情过后研发外包红利衰退、监管提高研发创新门槛、工程师红利消退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创新药行业痛点由研发创新向商业化转移,研发、生产CXO的资本热度明显退却,头部公司近期更是因为大股东大幅减持等事件而成为舆论焦点。

而随着疫情渐行渐远,医院及线下医药市场推广活动回归正常秩序,无论是原研药或创新药,商业化需求不断攀升,属于商业化CXO的红利机会正在加速开启。

品牌营销,差异化赋能商业化

与美国这样成熟的医药市场不同,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借助商业化CXO进行医药品牌运营及商业化刚刚开始启幕。伴随药品加成取消、医药分开、两票制、带量采购等一系列医疗政策改革的推进,医药市场竞争加剧,促使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更加注重效率,产品变现需求日益凸显。

基于对医药行业的前瞻性思考,以百洋医药为代表的商业化CXO已完成从品牌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构建起专业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切实满足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商业化需求,先发和差异化优势十分突出。

有别于一些传统药企通过“人海战术”“产品空间”换取市场份额,百洋医药致力于构建的“品牌商业化平台”,更注重产品品牌的打造,使品牌根植于用户心智,形成可长期持续变现的品牌资产。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百洋医药形成了专业的品牌运营能力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已合作大中型医院14000家、药店近40万家,成功孵化了进口钙品牌迪巧、消化不良品牌泌特等多个领导品牌,积累了丰富的院内及院外渠道品牌运营经验,建立起了可复制成功经验的专业商业化平台。同时,百洋医药在战略上不断优化,比如2022年百洋医药将非山东批发业务剥离,聚焦于品牌业务,提升了品牌商业化效率。

2022年年报显示,百洋医药实现营业收入75.10亿元,同比增长6.5%;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2亿元,同比增长11.11%,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19.08%。其中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收37.00亿元,同比增长27.36%,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收48.43亿元,同比增长33.01%。运营品牌迪巧系列、泌特系列、海露系列、安斯泰来系列、罗氏肿瘤药等都呈现了高速增长。

而参照美国等成熟医药市场的发展经验,具备专业化能力的商业化CXO更能获得跨国药企及创新药企青睐,早在2016年,默沙东就选择对其销售团队裁员1200余人,转而与专业商业化CXO平台InVentiv Health(INCR)签约合作,由InVentiv Health为其提供品牌运营服务。

事实上,百洋医药已经成为跨国药企及本土创新药企做深做专中国市场的首选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在集采、医保谈判、两票制等政策冲击下,百洋医药也已经帮助众多企业取得了亮眼成绩。

和MNC、Biotech一起深耕中国市场

据公开资料,百洋医药合作的企业包括罗氏制药、诺华、阿斯利康、安斯泰来等知名MNC,同时像上海谊众这样的明星Biotech也赫然在列。

先以安斯泰来为例,2022年年报显示,安斯泰来系列实现营业收入4.14 亿元,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实现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增长31.19%。

百洋医药早在2019年就开始运营哈乐。根据哈乐的品牌特性及所处生命周期,百洋医药制定了清晰的市场策略,并利用数字化工具,精准选择哈乐产品目标客户并开展布货、店员科普教育、学术教育等一系列推广活动,稳固了哈乐的市场地位。

此后,百洋医药还将哈乐联合贝坦利、卫喜康、顺爽安组成泌尿系统的产品组合营销方案,满足不同客户和患者的需求,实现了相关产品的业绩增长。

除此之外,再看罗氏的肿瘤创新药产品,通过百洋医药品牌运营,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92.65%,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50.73%。

希罗达、特罗凯作为落标的原研药,百洋医药积极开展院外引流营销活动,市场活动主要围绕持续培养医生、患者对原研药品牌的认知开展,通过提升患者品牌依从性而实现品牌价值释放。

在原有的品牌之外,百洋医药2022年承接了罗盖全,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罗盖全是罗氏制药在中国经营几十年的产品,其零售市场在 2022 年四季度交给百洋负责推广。罗盖全是“全活性的维生素D”,针对骨质疏松患者与迪巧有天然的协同效应,百洋快速实现了产品的承接。

还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上海谊众百洋医药就紫晟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协议,百洋医药作为其唯一合作伙伴承接了这款国产抗肿瘤新药的商业化。上海谊众更是首家在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并分红的科创板Biotech

百洋医药与跨国药企及创新药企的紧密合作之下,纳入其商业化平台的产品不断增加,产品营收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百洋医药已在OTC及大健康、OTX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药、高端医疗器械四大品类形成多品牌矩阵,覆盖骨健康、消化、泌尿、肿瘤、功效护肤等十多个疾病领域。品牌运营业务也已经实现全渠道布局,在主流医院、零售终端、电商以及基层/深度市场等均具有专业的团队覆盖,形成了成熟的营销模式和领先的推广能力。

战略投资,孵化科创增长极

在原有的品牌运营业务之外,百洋医药还通过研发投入及战略投资,挖掘国家级科研院校早期研究成果,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发平台三大赛道,孵化科创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百洋医药在2022年开始投入孵化创新医疗器械,多项研发项目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可助推百洋医药进军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有望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凭借第三方商业化平台深入市场的洞察以及赛道的长期研究,百洋医药能挖掘切实优化医疗场景的“真创新”,并对源头创新有更清晰的应用场景认识和商业化预判,能够弥补科学家创业团队对于创新成果商业化落地经验不足的短板,从而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极。

$百洋医药(SZ301015)$ $康哲药业(00867)$ 

全部讨论

2023-04-28 18:21

学了生物技术,制药研发的,都能称之为工程师,这个人群很大。但是,不能因此当作必然的红利。
没有创新思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只是个会讲话的操作臂,将来AI都可以替代之,当前还要消耗工资和粮食。有什么“红利”?
从全球称之为工程师的人群分析来看,能创造出红利的,占比不超过万分之一。而且,基本不会是来自于思维僵化,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单向灌输,这类地区。绝大多数真正的红利,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工程师,创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