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恒瑞,究竟应该谈什么? | 魔方创见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2喜欢:5

一份三季报发布,“医药一哥”又被推到风口浪尖。

10月19日,恒瑞发布第3季度财报,本季度营业收入69.01亿元,同比下降14.84%。前3季度收入201.98亿元,同比增长4.05%。第3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同比下降3.57%;前3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07亿元,同比下降1.21%

营收和净利润连连下降,让“一哥”恒瑞“压力山大”。

首届恒瑞研发日上,面对参会的1500名投资人、分析师、业内专家,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做报告时直言:“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资本市场会给我们那么大的压力。”

恒瑞当下的新形势,让资本市场十分犹豫、彷徨。10月19日三季报披露后,恒瑞股价隔日下挫,之后又迅速回涨以往十分热络的券商分析师在三季报发布当日也噤若寒蝉,不愿点评恒瑞

形势的动荡不安,数字的下滑,让恒瑞价值面临质疑,前途看起来越发不明。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试图重新梳理恒瑞的发展逻辑,厘清恒瑞这一类本土大型药企当下价值所在,前瞻恒瑞闯过眼前这一动荡变革周期的可能性


恒瑞的“魂”到底是什么?


近2年时间,恒瑞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从孙飘扬退居二线,职业经理人团队走向台前,孙飘扬亲自下场搭建瑞利迪创新药平台,到孙飘扬披挂返场重新担任董事长,接连与多家创新药企达成BD合作

频繁的操作,一度令资本市场和公众对恒瑞产生了飘飘然的感觉,仿佛一夜之间恒瑞已经完成了转型,成为了一家靠研发创新驱动的药企,股价也曾疯狂暴涨。

无需质疑,恒瑞当然是目前中国转型创新最成功的本土大型药企,但必须搞清楚一点,恒瑞并不是Biotech,更不会是Biopharma,这是一切思考的基础

在首届恒瑞研发日上,孙飘扬也明确说,中国没有big pharma,对标美国,中国大药企充其量是generic,我们充其量是山德士和TEVA一类的;有人叫我big pharma,那是高抬我们了,我们现在转型

而看好恒瑞的逻辑,如果仅仅是研发创新,中国任何一家Biotech其实都比恒瑞更加适合,既没有“历史包袱”,更谈不上转型压力,它们为研发创新药而生,更有可能进化成Biopharma

也因此,笔者认为,恒瑞最与众不同之处并不是研发创新,而是孙飘扬带领恒瑞发展了30年,形成的对中国医药生意本质的深入理解,如果这一本质没有变化,恒瑞仍然会是中国做医药生意最厉害的公司

生意的本质没有颠覆


以PD-1为例,在笔者看来,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并不是第一个上市的,也不是PD-1们中硬实力最突出的,但迅速就能卖成“销冠”,背后依靠的就是恒瑞成熟的中国医药生意经验

笔者认为,创新药的出现,短期内并不足以颠覆中国医药生意的本质,只是改变了要做什么生意

尽管2019年末开始的国家集采,让各家本土药企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一些依靠单一仿制药生存的药企无法应对直接倒闭,但国家集采进展到第五轮,确实让大家把生意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但其实没有动摇中国医药这门生意的本质。

况且,早在2019年10月,孙飘扬已经宣布,恒瑞停掉一般仿制药项目,包括已经进行到后期的仿制药项目,只做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

而如笔者所见,过去数年虽然诞生了多家借由License-in模式或自研me-too、me-better模式崛起的中国新药公司,但他们的创新药上市后,并没有跳出过去医药商业模式的窠臼

对眼下正在风口浪尖发展的Biotech公司,一项事关生死的考验是创新药研发成功后,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既叫好又叫座”,真正卖成重磅新药,帮助Biotech进化为Biopharma

因此,笔者认为,恒瑞当下真正面临的压力,与其说是研发创新转型,不如说能多快为未来业务发展更换上创新药引擎,穿越周期

过去一段时间,恒瑞医药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就是在寻找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这一次引擎转换

2021年中报显示,恒瑞在上半年创新药销售收入达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营收比例提升至39.15%,未能过半

从数字上看,恒瑞的创新药引擎转换仍然慢了。孙飘扬的披挂返场,无论是和创新药企万春布林和璎黎药业入股及BD合作,还是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本质都是在为恒瑞医药的引擎转换寻找加速度

对于真正关心恒瑞的人,与其期待恒瑞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变为一家靠研发创新驱动的Biotech或Biopharma,惶惶不安。

不如掐着秒表,看恒瑞能多快把创新引擎更换完毕,因为在中国做医药生意,阳光下也许没有新鲜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如有疏漏,欢迎补充。

 $恒瑞医药(SH600276)$   $百济神州(06160)$   $信达生物(01801)$  

#医药创新#  #药企故事#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1-10-22 21:44

应收和利润增速可以降,管理费用也可以降,研发和销售费用一点没有降低,这就是恒瑞厉害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