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行重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版权信息|本文来自上海证券报

继3月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6月人民币贷款余额首超250万亿元。

央行7月12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权威专家认为,总体看,上半年金融数据总体符合预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依然稳固。

今年以来,金融总量数据持续跨越“整数关”。但随着存量“盘子”持续积累,金融总量数据难以继续维持高增长;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盲目追求总量高增,还可能导致资金空转等“副作用”。

核心数据一览

信贷社融平稳增长,新增信贷社融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

·初步统计,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5万亿元。

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速放缓:

·6月末,M2同比增长6.2%。

·6月末,M1同比下降5%。

贷款:结构改善,增速放缓不代表经济走弱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2万亿元,总体符合市场预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依然稳固。

企业贷款依然是信贷增长“主力”。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

权威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各方盘活金融存量,防止资金沉淀空转,金融总量数据在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但实际上也反映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综合考虑生产进度、经营需求、财务成本等,合理安排借款融资,部分企业提前归还银行贷款。

比如,某上市能源公司2023年初申请银行贷款1.6亿元,用于数字化工厂项目设备更新改造采购设备,今年5月为降低资产负债率及节约财务成本,利用自有资金提前归还了全部银行贷款。

“货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意味着经济走弱。”权威专家表示,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性正在减弱。有市场研究表明,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持续降低;随着过去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等金融总量持续高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边际带动效应趋于下降。

与此同时,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记者从央行获悉,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6.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社融:历史同期较高水平,M2:增速回落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增量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初步统计,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5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6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41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3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4亿元。

权威专家表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1%,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

6月末,M2增速回落。对此,权威专家表示,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回升,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6月末M2平均增长8.7%,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资管产品募集增速回升较快,6月末同比增长11.6%,也较大程度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

总体看,部分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放缓,这与我国所处经济转型阶段、实体经济需求、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权威专家表示,对当前金融总量指标增速回落应理性看待,这是有效融资需求偏弱、打击资金空转、债市分流存款、地方政府减少存贷款督导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权威专家表示,纵向看,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均有减弱。横向看,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多个时期,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不一致。

权威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M2余额、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90万亿元、300万亿元、250万亿元,存量金融资源处于高位,要保持新增量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继续要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总量高速增长并不现实,还可能产生资金空转、企业脱离主业搞金融等“副作用”。

不久前,央行行长潘功胜也表示,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贷款利率:持续居于历史低位

当前,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为企业和居民降低财务成本和利息负担。

记者从央行获悉,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5%,比上个月低5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2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49%,比上个月低15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65个基点。

“上半年我国利率水平稳中有降。今年以来,央行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利率环境对实体经济总体是支持性的。”权威专家表示,伴随通胀总体回升,我国实际利率也在下行。CPI自2月起连续保持正增长,PPI降幅不断收窄,下半年我国物价水平还将继续稳步回升。随着通胀指标上升,实际利率也呈现回落态势。

关于降息,权威专家:净息差约束依然存在、人民币汇率压力仍存

此前,央行数度表示,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足够的空间。但综合看,当前降息也面临多重掣肘。

权威专家表示,长债利率已处历史低位,未来跟随降息下行空间有限。今年以来,30年、5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后跌破过2.5%,整个国债收益率曲线延续下移态势。

“当前长债利率明显超调,未来降息降的也只能是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不代表处于低位的长债利率也要跟随下行。央行也明确表态,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长债收益率曲线,两者会统筹考虑。”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市场参与者将降息视为对长债利率下行预期的印证,将会形成新一轮长债利率下行压力,带来预期与长端利率之间的螺旋下行循环。

银行净息差约束也依然存在。权威专家表示,利率水平进一步下调,还需要平衡好银行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进一步降至1.54%的历史新低,银行普遍反映通过利润补充资本的能力受到约束。

另一重考虑来自于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仍存压力。”权威专家表示,市场上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出现反复,美国政策利率仍阶段性维持高位。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增强。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在岸汇率下跌2.7%,离岸汇率下跌2.4%。相比于日元、韩元以及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普遍超过5%的贬值幅度,人民币汇率仍有韧性。

权威专家表示,从历史走势看,近二十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轮波动周期,但整体表现没有偏离基本面,总体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企业和居民只有坚持风险中性理念,才能更好应对外部冲击。应当看到,市场机构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是有共识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坚实后盾,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的底色不会改。

——————————————

关注ipo观察,及时获取最新的资本市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