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之王嘉能可——请赐我无尽的野心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回复:0喜欢:4

《权力的游戏》中,小指头说过一句话:“混乱是阶梯”。

这句话形容大宗商品市场再合适不过,这是一片“血与蜜之地”,没有一家矿企的发展历程不是被鲜血与金钱、泪水与肮脏充斥,这个行业有很多丑闻,这些丑闻的很大一部分永远都不会浮出水面。

后疫情时代大宗商品交易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它们,加油站将没有燃料,工厂将停止运转,面包店将没有面粉。老牌大宗商品交易商就像潜伏在深海中的超级巨轮,他们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帝国,商业版图触及全球各个角落,并将资源丰富的国家卷入国际金融体系。

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名字,为大多数人所忽视:嘉能可Glencore。其影响力巨大,但其历史及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鲜为人知。嘉能可被我国投资者熟知的一大战绩,就是载入史册的“青山伦镍事件”中,所为神秘低调的对手盘出现。实际上,其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地位早已超越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投行。要想了解现代世界中金钱和权力的相互作用,了解石油和金属如何从资源丰富的国家流出,了解现金如何流入大亨和盗贼统治者的口袋,就必须要了解嘉能可,他通常标榜自己不关心政治,自己的动机是利润而不是追求权力,事实上,它通过对世界战略资源的控制,隐匿在政客身后翻云覆雨。

从许多方面看,嘉能可的创始人马克·里奇都是现代大宗商品交易行业的缔造者之一,是真正操盘世界的犹太人。

而其被美国司法机关追捕长达20 年,其间他一直躲藏在瑞士,他被指控的罪名有两个:一个是逃税,另一个是在数十名美国人被扣留德黑兰当人质期间与伊朗进行交易。克林顿在2001年1月卸任前的最后一刻赦免了他,这主要是因为以色列总理和西班牙国王等人精心策划的游说活动。

1981年,由于伊朗扣留了美国人质,两国关系持续恶化。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不允许出现贸易往来。但里奇再一次盯上了这个时机,为了逃避美国的监管,他先通过瑞士公司买下伊朗原油,再转卖给美国的石油公司,通过设立在境外的伦敦、巴黎、苏黎世等银行账户,最终流向伊朗。

里奇能够攫取大量财富的根本原因就是漠视规则,冒险投机。他非常喜欢与美国有贸易冲突的国家进行交易,比如伊朗、古巴、利比亚等,这些国家均是与美国被明令禁止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一般的公司也会遵守法律,中断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导致这些国家的商品价格低廉,非常具有竞争力。里奇就是不断地从这些国家贩卖廉价石油,再高价出售,中间的利润远远超过正规贸易渠道的利润。

1983年,里奇遭到美国司法部指控,从而潜逃至瑞士公司总部,在此后的一生当中,也再未重新踏足过美国本土。但是就在潜逃期间,公司的业务不但没有停滞,反而越做越大。

其实马克·里奇及其嘉能可的真正实力和财富,被人远远低估了,因为里奇拥有无数匿名公司,其自创业以来,就在全球领域进行各种投机买卖,甚至与很多美国政府抵制的国家和政权(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前苏联等)进行大宗商品贸易往来。

并且他非常热衷并,最有名的莫过于其并购Xstrata,在这场历时长达405天的“世纪并购”中,嘉能可首席执行官格拉森伯格,不惜对世界上最富有的主权财富基金发出威胁、与政府监管者进行博。以金融杠杆撬动大宗商品贸易,以大宗商品贸易控制自然资源开采,最终打破下游贸易商和上游生产商间的行业界限,这正是嘉能可在“世纪并购”中,意图建立的行业市场新秩序,不仅改写了全球矿业生产与大宗商品交易这两大行业的竞争格局,而且在19年内实现了由6亿美元到88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大跃进。

通过这类股权收购,嘉能可不仅能获得更为稳定的大宗商品现货来源,同时也能更彻底地攫取大宗商品供应链上的利润空间。

他的玩法很简单,就是通过银行融资,采用高杠杆方式收购实体矿产,再通过抵押实物资产以及LME仓单的方式继续获得资金,投入到下一轮扩张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杠杆和收益,嘉能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也玩得风生水起,由于嘉能可手握大量实体矿业资产,他也控制了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LME)的大量仓单。嘉能可在LME操盘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几乎永远是多头,做空非常罕见,这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实体产业操盘方式。

正常生产实物的企业,一般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卖空,从而实现套保策略。但嘉能可不但是现实中的多头,也是期货市场的多头。

当市场上涨时,嘉能可可以搏取到双重收益。当市场下跌时,他可以通过控股的矿企减产,从而稳定价格甚至让价格上涨。这种操盘方式非常激进,从理论上讲,嘉能可完全可以做到实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通吃。

嘉能可之所以胆敢如此激进并不是盲目而为,因为他已经完全打通并把控了整个大宗商品产业链,从最上游的实体矿企,到物流运输和仓储,并且通过为其他矿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会,拿到了诸多矿企产品的分销权。嘉能可仅仅是利用时空和信息优势,就可以在资本市场套取巨大利润,何况其拥有成本优势的加持。这一切,都让嘉能可随心所欲地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割。

但是,如此激进冒险的发展模式真的无懈可击了吗?不是。

嘉能可能够极速扩张的基础来自于两点:第一是银行融资的高杠杆;第二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

2015年,嘉能可玩过了头,差点破产清算。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开始去杠杆,流动性瞬间吃紧,大宗商品价格也普遍进入下行通道。但嘉能可依然以一己之力,对抗全球经济趋势,在资本市场大肆做多。但是银行因害怕出现债务违约现象,一直在收杠杆,嘉能可无法获取到更多资金,实体和金融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嘉能可面临现金流枯竭的境地,不得不开始甩卖实体矿权及库存以获取现金流。

当年股价跌幅超过80%,一度寻求被另一大宗商品巨头——力拓并购,但是被拒之门外,其总债务规模一度达到980亿美元,净债务一度达到280亿美元。后来在甩卖矿权库存、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回暖的背景下,才渡过难关。

凡是嘉能可所到之处,它贪婪的双手都将行业格局不断改写。眼下逃不过的是农粮行业。2023年6月,邦吉和维特拉宣布达成合并意向,而维特拉的前身正是嘉能可旗下农业部门。

据报道,邦吉计划以约180亿美元的成本买下维特拉,而嘉能可将从中获得价值约30亿美元的股票和10亿美元的现金。这将是一场重塑全球粮商格局的交易。邦吉和维特拉合并后,新公司价值约340亿美元,规模将有资格与全球四大粮商中的ADM、嘉吉相抗衡。嘉能可对全球大宗农产品控制权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早在2017年,嘉能可就曾试图收购邦吉,但遭邦吉公开拒绝,以失败告终。财联社此前报道显示,多年来,嘉能可一直有和邦吉达成交易的想法。

时任CEO格拉森伯格曾表示,想在农业上实现真正的贸易,就必须占领农业产品生产国,这样才能保证利润。

商业社会中,试探规则边界的公司不在少数。但像嘉能可这样,从不遵守规则,还能一路畅通、扩张无阻的寡头,则是背后的行业性质和盈利模式,为其提供了更大的行事空间,让其“大而不倒”。

去年6月嘉能可邦吉的交易重启后,嘉能可股价顺势在伦敦上涨 5.3%,邦吉则在纽约上涨了2.5%。

对中国而言,二者合并的消息却称不上是好事。如果交易最终实现,将威胁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玉米和大豆首当其冲。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消费品种,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主要品种;而大豆则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其加工产品约80%用于饲料利用、其余则用于植物油。

从全球粮食格局来看,粮食的流动悉数掌控在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手中,竞争格局呈现极强的马太效应。

直到近三十年,包括中粮集团、丰益国际、维特拉在内的新生代国际粮商崛起,才与四大粮商形成制衡。其中,中粮集团在巴西农产品年销量3300万吨、销售额54亿美元,是巴西第一大对中国大豆出口商。巴西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供给国,且供给比例仍在不断上升。以大豆为例,2022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为9108万吨,其中,自巴西进口5439万吨,占比高达59.72%。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西是邦吉的主要市场,且维特拉也是巴西的第三大玉米出口商和第七大大豆运输商。也就是说,如果邦吉合并维特拉成功,新生代竞争者减少,新公司对巴西的农粮市场掌控将会进一步垄断,其无论在粮食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的话语权都将越来越重。

更进一步地,新公司很可能将控制中国大豆进口,影响中国每年约6000亿元的粮食进口安全。而在巴西布局近10年的中粮集团,所要直面的对手也将更为强劲。

资本主义海盗式掠夺本质被嘉能可演绎的淋漓尽致,终于慢慢的成为了大宗商品里的高盛

我应如何恰如其分地形容嘉能可呢?

“那么残暴,又那么惊艳”。

$GLENCORE PLC(GLNCY)$ $力拓(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