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茅台传——品质保障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5

最近读了《茅台传》,对茅台的发展史、产品的品质、品牌故事各个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投资茅台的新朋友而言,还是值得推荐你读一读的。

前三篇可直接点击:

茅台发展史(上)

茅台发展史(下)

茅台核心竞争力

茅台传读书札记另两部:

茅台品质保障(本篇)

行业龙头更替归因

品质保障

茅台品质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奠定基础的,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也受到外因影响。

内因因素

日常工作中,首席仍有带徒弟的责任。这一制度为茅台酒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酿酒技术人才,成为酒质保障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尤其值得记录一笔的是,在后来的很多年里,茅台酒厂历经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甚至在“文革”中有短暂的军管时期,厂级领导更迭六七次,唯一没有遭到过冲击的是技术副厂长,酒师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酒厂享受了两个在当年的国营工厂(其实到今天也是如此)几乎难以想象的特殊政策:a:技术精湛的老酒师可以到退休年龄后,以技术顾问的身份继续返聘,其聘用期没有时限;

b:酒师的子女可以不受招工规定限制,通过特别通道入职为酒厂的职工。

茅台酒的工艺中也有改良之后重新回到古法的案例,比如踩曲,烧房时代是人工踩曲,到1967年发明了制曲机改为机器制曲,然而1986年酒厂又改回人工踩曲。这一反复的原因是:在对比研究中发现人工踩曲的方式对酒曲的品质确有帮助。

思考:技术的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形成了物质与精神正向双激励,并且以科学的方式改善工艺,没有为了规模或者利润而改变工艺。

外因因素

计划经济时代,茅台品质得到保障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外贸,一个是外交。

外交部礼宾司原司长鲁培新在回忆文章中说:“1963年我进入礼宾司时,基本上招待外宾的宴会都用茅台酒,50年代,我想也应该是这样。”

毛笑着说:“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1958年,正是中国力图“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如果能有一万吨茅台酒,便可以换回40万吨钢材,几乎是当年一个中型钢铁厂的产能。在茅台酒厂工作了45年的一位老员工在1983年去北京看望周林,谈及“一万吨”,周林回忆说:“钢铁是元帅,茅台是皇帝,烤好茅台酒出口创汇可以换来钢铁和技术。

思考:为了保障品质,外因成为了第三方监督纠错的最重要的因素,也能在困难时期(粮食危机、企业亏损、运动造成的人员动荡等)保护企业与关键技术人员安然渡过。

外因的形成

由于一个特殊性:因为“三渡赤水”的特殊缘分,茅台酒深受周恩来总理及高级将领们的喜欢,早在开国大典期间,它就是指定国宴用酒之一。

有一篇回忆文章记录,周恩来总理甚至亲自参与了茅台酒的酒杯设计。

评酒会的结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撼,原因是茅台酒排在第五,而汾酒则落到了第七。来自黑龙江的高月明是白酒组的评委,根据他的回忆:评选结果出来后,周总理要求轻工业部到他那里做一个专门汇报。部里也很紧张,在汇报前特意重新召集评酒的原班评委们又搞了一次复评,结果还与之前是一样的。在听完了汇报后,周总理说,看来茅台需要帮助。正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轻工业部组织两支专家队伍分赴贵州和山西,展开“茅台试点”和“汾酒试点”。汾酒组由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秦含章领衔,而被派到茅台的,就是这次评酒会的评委组组长周恒刚。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喝茅台酒不上头”的人,正是它早年最著名的消费者周恩来总理。在很多次的分享场合中,他谈及茅台酒,主要就讲两点:在长征途中用它疗伤,喝多了也不上头。

为了保证茅台酒的品质,1972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建任何化工厂的批示。这一指示被铭刻为石碑,一直被执行到今天。

贵州专卖局就不断接到各地专卖公司的反映函:“茅台酒品质极差,香味度数均不够,以致影响销路,前调散酒万斤,因色味较差难以脱售。”一些地方要求减少订货量,四川甚至直接发来电报,要求“请停发货”。

这事让朱德知道了。……他拨通了贵州省委书记兼省长周林的电话:周林回答:“我们正在研究改进,不过现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茅台酒耗粮特别高……”朱德说:“你们不要片面强调增产节约。节约一度电、一吨煤、一吨水也是增产节约嘛,不要在茅台酒的传统工艺上打主意。一定要按传统工艺,一定要保证茅台酒的质量,不能损害茅台酒的声誉。”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余,毛泽东参观杜甫草堂,周林随行陪同,两人有了一段对话。毛泽东问周林:“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用的是什么水?

两难陷阱:如果要降低成本、提振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工艺,可是,这样做的结局便是质量下滑;而如果固守传统,则成本肯定下不来。两全其美,实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彷徨和挣扎后,茅台酒厂陷入了长达16年的亏损期。如果没有外贸和外交的特殊需求,这家企业要么真的走上“二锅头之路”,要么就悄无声息地破产消失。在这个意义上,茅台酒厂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异数,它居然数十年坚守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现自我。

思考:外因的形成,存在不可复制的机遇,相当于一个好的学生,在一个刚好的时期,遇到了一个顶级的老师,因此好学生从此成为了这位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之一,终身在老师的教诲下一步一步成材。

未完待续,下篇:行业龙头更替归因,敬请期待。

#今日话题# #读书随摘# $贵州茅台(SH600519)$ $山西汾酒(SH600809)$ $五粮液(SZ0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