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低价背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ESG博弈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随着小米SU7以极具竞争力的售价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业界和消费者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小米在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上的ESG表现。尽管小米在硬件科技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在ESG方面,小米的表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环境

小米在环境维度上展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响应全球减碳趋势,承诺到2040年既有业务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碳中和,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碳排放可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1)、企业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2)、其他间接排放(范围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目前只针对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制定了明确的减排计划,而对于范围三的间接排放,如供应链上下游的碳足迹,则尚未披露具体的减排措施和目标。

此外,尽管小米在硬件制造环节开始注重资源回收利用,但在供应链污染问题上仍受到环保组织的质疑。

例如,201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小米供应链在过去几年内多次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且信息披露并不充分,未能有效展示其在供应链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成果和改进措施。

但值得肯定的是,相关资料显示,小米汽车在内饰材料上采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如可回收塑料、生物基材料等。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为乘客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乘坐环境。

此外,小米汽车还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将采用“电池银行”模式,鼓励用户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小米汽车在环保方面仍然存在的挑战。比如,如何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提高电动汽车的能效等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小米汽车一定会在环保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社会责任

在供应链劳工标准和社会影响方面,小米虽参照《责任商业联盟行为准则》和SA8000等国际标准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公开透明的供应链审核进程和详尽的披露,使得外界难以全面评估其供应链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苹果等领先企业相比,小米在公开供应链信息、强化劳工权益保障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发展也将给小米带来新的ESG挑战,如何确保电池原材料的可持续开采、处理和回收等问题将成为其在社会维度上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在企业公益方面,小米公益基金会通过扶危济困、小米奖助学金、小米体育奖学金、小米青年学者、小米创新联合基金等多种方式,持续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基础研发等方面践行公益。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动汽车品牌,小米汽车的社会责任是品牌影响力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雷军表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面前,小米将继续把重心放在守正创新上,努力“死磕”硬核技术,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技术创新并不是小米汽车面临的唯一挑战。作为一个新晋玩家,小米还需要在品牌认知、消费者信任和市场接受度上下功夫。在汽车行业这个传统与创新交织的领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将是小米汽车成功的关键。

小米有责任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参与环保项目、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倡议,以及在产品设计中考虑生态影响,小米可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个负责任和有远见的品牌形象。

公司治理

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小米集团在满足性别多元化的合规要求方面有所欠缺。直至2022年,小米董事会成员中并无女性代表,这一现状显然与其作为港股上市企业身份不符,也不符合MSCI ESG评级中对于公司治理性别多元化的高期待,即超过30%的董事应为女性。

显然小米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宣布将在2024年委派蔡金青女士担任首位女性独立非执行董事,这也是小米在遵守监管规定方面的一种表现。通过不断完善ESG管理体系,小米正在努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市场需求。

此外,小米在高管薪酬透明度上也有待加强,需披露更详尽的CEO薪酬结构和长期激励机制,并考虑将ESG目标纳入高管考核,以体现公司对ESG理念的深入贯彻。

虽说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以亲民的价格策略吸引眼球,但在ESG领域,尤其在环境维度的供应链污染管理,社会维度的供应链劳工标准实施以及公司治理维度的董事会独立性和薪酬透明化等方面,小米仍有诸多不足和改进空间。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小米应加大ESG工作的投入力度,不仅要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市场定位,更要全面提升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各方面的表现,以此赢得更多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