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和影院的博弈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0回复:8喜欢:0

本文以消费场景为逻辑基点,分析流媒体和影院之间的博弈。

常见的视频种类:短视频、长视频、电视剧、电影。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抖音=短视频,b站=长视频。

由于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同的视频种类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不同种类的流媒体,往往只能在特定的消费场景下起作用。下面展开讲。

1.短视频

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通勤和家中。

通勤:在地铁上没啥事,受限于空间环境,学习效率也比较低,索性打游戏或刷视频消磨时光。由于在地铁上不可能占用去电影院的时间,也不适合连续看2小时的电影(一般通勤时间不到2小时),不构成竞争。

家中:无数成年人在床上刷抖音。但是即使不刷抖音,也不会去影院看电影,倒是有可能在家中用电视或者平板看电影。我是详细研究过抖音的,它之所以能在腾讯的围剿下活到今天,根源在于视频推荐算法具有极强的成瘾机制(比王者荣耀的匹配算法成瘾性还要强)。

结论:短视频和影院的消费场景互斥,不构成竞争。

2.长视频

所谓的长视频,也只是相对来说长,其实碎片时间完全够用了。它与短视频存在根本上的逻辑区别:抖音是打开之后,系统推荐哪个我就看哪个;而b站是打开之后,我想看哪个就找哪个。长视频往往有非常强的用户粘度,因为优秀的创作者有持续输出的能力。很多b站用户列表里面都有几十个关注,而这些up主由于更新频率的缘故,会轮流给一个用户提供作品。当一个用户发现自己关注的up主更新了,ta会优先去看b站,等自己认为的优质内容都看完了,才会用抖音。而这变相挤压了用抖音的时间。当然,现在b站的推荐算法也做得很好,为了抗衡抖音和快手,现在b战的成瘾性也逐渐提升了,但是其根基还在于优秀的创作者。

结论:长视频和短视频构成竞争。

3.电视剧

电视剧的特点就是长。中国一般最短的也有12集左右,按照40分钟算就是8个小时,更别说那些动不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确实非常占用时间。但是,电视剧的特征是,持续播出。比如一部30集的电视剧,往往会这样设定:首播6集,每周二四六各更新2集,分四周播完。这样看来,一个月的时间看30个小时的电视剧,平均下来好像还可以。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城市的通勤普遍在30分钟以上,一天的来回,看1集电视剧简直是家常便饭。正常的顺序是:先看up主,然后看追的剧,都看完了打开抖音。因此,电视剧不会挤压b站的时间,但是压缩了抖音的使用时长。

结论:电视剧和短视频构成竞争,但是和长视频不构成竞争。

4.电影

电影的消费场景,前面也都说过了,大方向无非就是周末逛商场、约会谈恋爱、陪孩子看动画片。现在的电影票价绝对不算便宜,普通人看电影多少会有些算计。一个人能去看电影,要么这个电影的时间对ta很重要(陪孩子机会难得、约会的刚需),要么这个电影确实好看(剧情好、演员好),要么这个电影必须在电影院看(科幻片、视觉特效)。因此,电影对于作品的要求是最高的,如果电影没有产生上述三种效果,2个小时干点啥不好呢?至于网络电影和电影院之间,在视觉效果和约会家庭的消费场景中,不构成竞争;而本身就好看的电影,又存在时效性的问题。一般在院线放1个月才能网播,你同事同学天天讨论,你能忍受1个月不看吗?实际上除非有大的政策变动(比如院线缩短至1周),一般没什么实质上的竞争关系。

消费场景刻画:打工人下班后,在地铁上,有长视频的更新就看,没有就刷短视频。到了影院候场时接着刷。看完电影,回家后网剧更新了,看完更新的两集,睡觉。

结论:电影与短视频、长视频、电视剧不构成竞争。

用一句典故结束本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真正制约票房的,根本不是电视剧和短视频,而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消费体验。而中国的影视制作能力,整体来看是一个波浪式上升的状态,在巨大的人口红利面前,中国的院线值得一句:未来可期。

下期预告:单身经济对院线的影响。

$万达电影(SZ002739)$ $影视ETF(SZ159855)$

全部讨论

2021-04-25 12:13

我对结论有异议。个人认为,所有视频只分为去特定地点看与随时可以看两种。两种之间不构成竞争;但两种情形内部构成竞争,与视频长短无关。

2021-04-25 20:55

如果使用家庭影院或者投影仪呢?特别是用投影仪,很多人都买得起,比电影院差不了太多,而且不用忍受别人的打扰

2021-04-25 20:51

人口红利?

2021-04-25 12:57

好文哇!!!

2021-04-25 10:10

讲的很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