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方和流量方的对比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2喜欢:1

$万达电影(SZ002739)$ $影视ETF(SZ159855)$

我们先来聊另一个例子:上海机场中国中免

上海机场之前吃到跌停,其原因就是与中国中免的协议发生了变更。本来处于优势地位的上海机场,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暂时让渡部分利益,导致公司的投资逻辑至少在短期内发生了质变。但是在疫情之前,作为国内流量独一无二的机场,本身有行政垄断加持,中国中免实际上处于绝对了劣势地位,因为你不和上海机场签,后面一大批排着队等着签呢。说到底,供给方垄断,需求方只能降低条件。但是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免税行业的整体前进,实际上机场这一部分的免税业务,从原来的一家独大逐渐变为各立山头,颇有国际上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借着疫情的契机,中国中免重新获得再次谈判的底气。

其实旅游和影视非常相似:同样都是遭受了疫情的严重冲击;同样存在困境反转的逻辑;同样存在内容方和流量方的博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影视行业,到底是制作电影的业务更赚钱,还是开电影院的业务更赚钱呢?

一部电影想要赚钱,说到底就是要提高票房。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影响一部电影票房的因素很多,其中主创、选角、题材还算是可控的,至于档期、竞争对手等不可控的因素,使得票房经常和预估的情况大相径庭。就算真的有几亿几十亿票房,专项基金抽5%,税收抽3.3%,院线拿52%,最终到手也就是39%。这还是不考虑什么中影数字、发行代理、院线排片返点等等打点费用,也就是说,票房至少达到成本的3倍,才算是开始赚钱。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比如某个艺人突然被“点名批评”,广电就是不给过审,投资方简直心态爆炸。就算突破以上层层阻挠,还要面临一个巨大的矛盾:观众审美与电影深度的矛盾。太低级的片吧,观众说你骗谁钱呢,这电影傻子都能猜到结局;可是你真往高级了拍,像《第十一回》这种,观众又不买账,纷纷表示看不懂。其结果是,很多投资方也拿不准观众的胃口,只能尽可能地求稳,多找能带票的演员,确保有一个保底的票房能回本。虽然说拍电影确实是一种艺术,但是我得说一句:这真不是个好生意。

反观电影院,那简直称得上是印钞机。爆米花和饮料有着媲美白酒的毛利润,广告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对于各大档期,自己也掌握了排片的权利,完全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有机会吃投资方的排片返点。再弄个会员机制,现金流也不算是大问题。而很多电影院开在商场或商业街中,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再加上电影院本身的门槛比较高,对于小城市来说很多观众甚至没什么选择,算是观众送钱上门。

因此,通过内容方和流量方的对比,很明显能够看出流量方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影视ETF也把万达放在了第一重仓股的位置上。随着万达逐渐从发展期走向成熟期,已经建成的电影院纷纷变现为利润,属于万达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下期预告:流媒体和影院的博弈

全部讨论

2021-04-13 08:31

水平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