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即差,一切随缘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苏东坡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就算被贬遥远的海南儋州,仍旧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豁达,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辞赋,是我们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的母校,海南大学为了纪念他,在校园的起点广场旁边树立了东坡像,见证了海南大学的成长。图书馆的东坡湖,紧挨着学校东门,也是学生们看书、休闲的好去处。因此苏东坡的印象也从书本中融入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着力即差”是他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

那时正处酷暑,也就是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的七月,宋徽宗继位,朝廷颁布大赦,苏东坡复任朝奉郎,时年五十六岁,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常州,由于一路颠簸,加之天气炎热吃了不少凉食,出现腹泻,虽中间略见好转,但终究还是当年七月因病离世。在七月十八那天,他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儿子们叫到床头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至时,慎毋哭泣,让我坦然化去”。意思是说,我这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恶事,死后肯定不会下地狱,所以到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要悲伤难过,让我平静、安然的离去。

到了七月二十八日,他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听力、视力啥的都不行了。好友和尚维琳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苏轼被贬谪前曾任“端明殿大学士”)请不要忘记西方(西方是佛教信徒的天国))答曰:“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不是没有,可不是苦心发愿就能去的。)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因为先生您平生都在修行,才达到了如此境地,这个时候更需要努力、发愿了。)复答曰:“着力即差。”(努力、发愿就错了) 钱再问时他已不答。长子苏迈趋前询问后事,苏轼已溘然而逝。这就是“着力即差”的出处。佛教讲的是一个缘字,一切随缘,不必执着。在电视剧《天道》里面有句台词“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话都概括了西方的基督、佛教,以及中国的道教,阐释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随缘,做到随缘、惜缘、不攀缘。苏东坡也用了“着力不得”与“着力即差”表达了他半生向佛、悟道,对人生的终极理解。

既然说一切随缘,并且大文豪东坡先生用其一生的领悟就是如此,是不是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都没必有努力,对生活不应该有所求呢。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就拿我们熟悉的佛教来说,要想得道,领悟佛教要领,大都需要远足苦行,经历世间一切苦难,仍旧心怀慈悲,不改初心方成正果,具体的可以观看几部具有纪实意义的佛教影视。比如《达摩祖师传》讲的就是达摩祖师,也就是禅宗始祖,经历千般磨难,终究成佛,最后继承师父遗志,东渡震旦(中国)传法,成了禅宗始祖,不得不说一下里面尔冬升演的达摩真好;再比如印度片《佛陀》讲述的是释迦摩尼这一生是如何从一个王室王子成为一个苦行僧、佛陀的,其中的艰辛和磨难是常人难以忍受,但是他做到了。其他类似的还有将讲云和尚的《百年虚云》、李叔同的《一轮明月》,都是根据他们的个人经历编制而成,成佛、悟道上的艰辛展现得淋漓尽致,都是不错的影视剧,值得观看。

所以通过回顾东坡先生、达摩祖师、虚云法师等悟道前辈的人生轨迹来看,一切随缘,着力即差,应该讲的是人生在世对待世间万物的一种态度,而不是说不需要个人努力。相反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上进、刻苦,希望早日悟道,明白世间真理,严重者甚至抛家弃子,达到山崩于前,我却岿然不动的定力,身居闹市而不扰其心的安宁,得失于身而心无增减的豁达。正如《达摩祖师传》的台词说的“得道者,随缘不变,常人随缘即变”。我们历经世事就是在磨炼我们那颗“分别心”,练就一颗“出离心”。凡事尽人事,听天命。明白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做最好的打算,做最差的预期,正如罗翔老师说的“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人只能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以乐观的心,去应对这一切。”为的是了心苦,不起苦。



#煤炭股走势分化,机会还是陷阱?#    #苏东坡与王弗#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