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富有的底层逻辑和路径(1)—投资(52·总纲)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发现一位作者的文章《普通人怎么赚到1000万》,读了一下,发现这是难得的明白人,他说清楚了一条路,这条路也是很多人走过并被证明了的路。只是他没有注意到还有其他几条路,所以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偏颇。最大的问题是普通人拥有良好投资能力确实可以按部就班赚到1000万、但这个能力大概99%的人没有。国内赚到1000万的普通人大部分其实是靠房产升值,而这种低难度的全民造富运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房产下跌之后的未来更难说。

不管怎么说,他的文章是我看到的最接近本质的文章,其实各个领域的大佬都在自己的路上有类似的心得,但写出来告诉别人的寥寥无几。《富爸爸穷爸爸》和这篇文章大体一个等级,离最底层逻辑只差一步。

我想了想,决定还是直达本质,将底层逻辑讲出来。如果说有一本书叫《普通人的财富自由之路》,这就将是全书的总纲,其意义类似于《九阴真经·总纲》。下面开始正文。

一、三个要素

决定你财富总量的三个要素是:原始资本、资本增殖速度、持续时间。

下面提供几种情况的假设:

1.原始资本10万,年化增长率10%,10年后总资本26万;

2.原始资本20万,年化增长率10%,10年后总资本52万;

3.原始资本10万,年化增长率20%,10年后总资本62万;

4.原始资本10万,年化增长率10%,20年后总资本67万;

5.原始资本20万,年化增长率20%,20年后总资本767万。

看明白了没有?将1跟后面的2/3/4/5分别比较,没看明白就多看几遍。所以,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三个维度动手:尽量积累原始资本、尽量获得高增长率、尽可能将增长持续更长时间。

企业家是这么玩的、投资高手也是这么玩的,他们天然要每天考虑原始资本、增长率和持续时间这三个要素,努力提升任何一个要素。这与《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异曲同工。书里作者提出了人的四种身份:普通职员、自由职业者、资本家、投资家;前两者定位是穷人,后两种才是富人。

普通职员和自由职业者是大多数人的身份,《富爸爸》这本书里认为90%的人都很难摆脱这个限制。所以我们说的普通人一词,就是这90%。普通人也需要掌握资本家跟投资高手的思维方式。

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太多的原始资本,普通人也不可能拥有太高的资本增长率,个体的有效寿命跟那些传承几代的家族也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非常出色。真正的机会在于,将三大要素都做得比较出色的难度远比将某单一要素做得非常出色容易得多。年薪上百万、上千万非常罕见,年薪几十万还是比较容易的;资产增长率达到长期年化12%以上非常难,但年化6%比较容易;持续增长的时间没法做到上百年,但任意一个人只要不懈怠,持续增长三四十年还是有可能的。在三大要素上都做得比较出色,一个家庭在一代人的范围内拥有一千万的净资产概率极大,下一代在此基础上能做到多少就看造化了。

二、原始资本

现在详细谈原始资本。普通人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将自己的所有收入不再看成用于消费的钱,而是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是将自己的时间、身心健康也看成资本。所有的金钱消费、时间消费其实都是损耗你的资本,你需要极为妥善地安排你的金钱和时间消费,我使用了妥善一词而不是节约,主要是盲目节约很多时候是战术上的胜利却是战略上的失败,例如节约了金钱却浪费了时间、节约了金钱时间却伤害了你的精神和肉体,这些都是常见错误。具体分析可见我公号的文章《太勤劳的人一定穷》

(一)获取原始资本的方式

获取原始资本的方式其实大家都知道——犯罪、婚姻、继承、工作和节约。前三项其实也不是一般人能依靠的,后面两个是关键,所以先谈后两个。

1. 工作

尽量提高工作收入有两个方向,投入更多时间工作或提升每小时工作回报率,考虑到人类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以及需要时间用于创造生活的幸福感,根本之道还是后者。

最好的职业路径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工作经验和人脉等各种资源的积累、技能提升,单位工作回报率要能快速提高,也就是具有很强时间复利效应。第一年才挣50元一小时,第十年可能可以挣500元一小时。在此基础上,在高收入期持续时间越长越好。最简化的表达方式是:在长坡厚雪方向持续努力。所谓的长坡厚雪,是巴菲特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标准,而职业路径的选择跟此一致。所谓长长的坡指这个方向发展潜力长远,厚厚的雪指获利空间巨大。

长期回报率不变的简单体力劳动是最没有价值的,到了职业年龄末端收入还会迅速掉落,因此应尽量避免。沉迷于工作时间换收入模式是致命的愚蠢,尽量抽出时间进行职业转型才是根本之道。例如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成为“老师傅”,像我的堂哥是个好厨师,在苏南农村开流动饭店,2022年收入50多万,2023年收入突破70万。再如提高学历并考取专业类证书,像会计证、报关员等,收入能从两三千元提升到一万元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命运的巨大改变。

任何职业都遵守不可能三角:高增长潜力、高稳定性和低门槛不可同时获得,最多只能得到两样,普通人基本上只能得到一样。一个职业具有高增长潜力和高稳定性,必然具有高门槛,包括显性高门槛或隐性高门槛。

律师、医生,是显性高门槛典型,需要较好的高考成绩、接受很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并经历漫长的职业培训和积累期。销售类工作其实具有非常强的时间复利效应,但其隐性门槛极高,绝大多数销售其实并不具备足够的销售能力。投资和管理类工作也有高隐性门槛,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基本不是院校教育能教出来的,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实践能完成凤凰涅槃。

普通人能跨越的门槛不会太高,最好能够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门槛问题,选择时间复利相对比较高的细分领域,随着岁月积累、长期深耕,实现收入提升。

考不上大学也有很多选择,例如宜兴的紫砂壶工艺师、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师都是不错的职业,大师级工艺师的收入远远超越普通人,前述我的堂哥靠厨艺改变命运也是一个典型。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走到极致的情况不适合普通人,但其实不用那么极致就有不错的收入,不要忘了月入小几千发展到破万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务农种地的时间复利极其糟糕,第一年种地的收益跟第十年种地的收益相差无几,这种情况下的长期学习、技能深耕意义不大,但如果是种植中药材或者名花名木,那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养殖业同理。我的朋友和同学里靠养螃蟹致富的有好几人,有一位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一般人想不到他会返璞归真去务农,还有一位是初中毕业,他们都靠养螃蟹改变了命运,住别墅开豪车,如果不是跟他们交流,我根本想不到养出好吃的螃蟹有那么多秘密。

关键是这几点:一门实在的技术、只要自己愿意学习随着时间可以不断提升、技术深化后收入提升空间大。跟学历无关的技能有个巨大的优点,往往可以对抗科技进步,而跟学历捆绑的很多职业领域随着科技进步会产生危机。

对能够上大学的人来说,高考选专业是一个关键节点。不同层级的大学对应的有价值专业差异巨大,不能一概而论,原因是不同层级的大学和专业其实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985高校的数学、物理都可以是不错的专业,我一位邻居的儿子在同济大学读的数学系,硕士学的是计算金融,毕业后在量化基金工作,开发了几个成功的模型,年入100万打底。这是成功的例子,但211以下的数学、物理专业就是灾难。当然,毕业后深耕成为数学、物理教学名师开班授课或者进一步深造也可以开辟出新的机会。总的说来,大学层级越低,所学专业跟实际应用的关系就应该越直接越明确,烹饪这类直接应用专业对于大专阶段来说就不错,而心理学、历史学在211以下高校本科学习基本就是找死;大学专业所对应职业的显性门槛越高就越值得选择,那些隐性门槛高的领域门槛一般跟学历关系不大,在此角度上某些人对文科的抨击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能否定分数性价比、发自内心的热爱、性格匹配、家庭资源匹配等变量,例如有时候某些专业分数太高不如选更高层级大学更有性价比,发自内心的热爱拥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大学毕业之后,这时只能在专业能够触及的就业范围之内进一步选择细分方向,然后进行深耕。文科里比较多的万金油专业在广度上反而具有了优势,显性门槛高的专业如果对应行业衰退,那就是全面溃败,例如2024年的建筑学。某些抨击文科的人往往在这方面短视了。我所在的学科是传播学,学生就业领域极广,算是一个万金油专业,有学生毕业进入广告公司从事文案策划岗,她来问我职业方向,我建议:横向上,需要分别在传媒、企业品牌营销部门、公关广告公司三方向都有足够经历,从而对本领域全掌握;纵向上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现有机构向领域内上位机构逐步跳槽、或者同等机构在职务上升迁。总之,通过长期积累拥有在本细分领域的隐性门槛优势,同样要遵循长坡厚雪逻辑或者说时间复利逻辑。

掌握稀缺技能是普通人最稳妥的高收入方式,稀缺指高门槛并能获取高收入,所以赚不到钱的屠龙术跟稀缺两字无关。最好的情况是掌握对应技能需要长期艰苦学习、进入门槛极高,其次是起始难度不高但长期积累后也会发生质变。

很多时候掌握稀缺技能必然要有高学历,二者二位一体,例如工程、会计师、律师、医生等领域。高学历和稀缺技能二合一的领域以外,对高学历的价值需要进行投入回报比分析,避免掉进陷阱。

解放时小学毕业生就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往往被组织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时的学历确实是稀缺技能,没有足够文化水平根本无法理解方针政策、大概率不具备行政能力。

20年前名校博士可以直接担任副县长等职务。2024年的一线金融机构依然只招收几所顶级名校的毕业生,投行、基金等机构充斥着名校硕博士。这两种情况里的高学历已经不是稀缺技能,更多是作为提高公信力的门面。当然,门面也是一种价值。但是在2024年,大部分学科博士学位已经失去正面价值,回报无法抵消投入,硕士学位则需要具体分析。发展趋势非常明显,那就是学历越来越失去价值,不仔细分析盲目投入高学历是一种人生的净损耗。

任何时候都要对趋势变化保持高敏感。学历长期贬值趋势确定,另一方面,低学历技能型工作长期升值趋势也确定,例如水电工等,传统上不值钱的重体力、高强度工作大概率跟西方一样将成为较高收入工作,超过普通白领岗位,付出和收获匹配。

由于掌握技能和学历也需要时间,所以要防止过度勤劳的陷阱。给自己留出学习进取的时间(具体可见我公号文章《太勤劳的人一定穷》),逐步从低回报、低增长可能领域转向高回报、高增长可能领域。

虽然我们都追求不工作的财务自由,但坦率说,不工作产生的损耗其实远远超过一般人想象,大部分人低估了财务自由的真正难度。工作而不是黄金才具有长期抗通胀能力。这里指一般人理解的抗通胀,就是今天存的一个月工资的价值长期不变,十年后的价格增长到相当于十年后的一个月工资,二十年后的价格增长到相当于二十年后的一个月工资。工作是普通人最容易跟上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天然方式。1985年黄金一盎司300美元,2014年黄金一盎司1266美元,但是1985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96元,2014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4164元。问题在哪里?黄金只能抗真正的通胀(长期而言每年3%左右的货币贬值),但是社会生产力在高速增长,正常社会工薪阶层收入会同步增长,黄金无法跟随生产力增长。再说一遍,公众以为的通胀其实是真正的通胀叠加生产力发展,1979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了190倍。黄金价格要上涨190倍才能跟上这个速度,可能吗?只有工作能够跟随这样的发展速度,而且没有什么风险,不需要特殊的投资理财技能。所以说放弃了工作就放弃了普通人最容易实现的抗长期通胀的手段(见我公号文章《坑爹的财务自由》)。

要真正理解对抗长期货币贬值的方式,就需要深刻理解房产、黄金、债券、股票这四类资产的差异和特性,有针对性进行安排,在后续增长率部分会谈到。这是一个无解悖论:不投资理财、再努力工作再节俭都无法富有;投资理财则面临各种风险(见我公号的文章《不投资必死,投资九死一生》)。

对于工作,其他一些关键词也值得关注:可以做一辈子的、不依赖平台和他人的、能实现指数级增长……。在工作基础上,有的职业和技能可以低成本复制,例如短视频领域成本固定可无限复制,也有的职业和技能可通过管理能力扩张……这样的话,其实就走进了企业家和投资高手的领域,慢慢超越了普通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