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5喜欢:9

#雪球星计划# #今日话题#

儿子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不是很理想。为他为什么没考好,他说没想好好考!一句话让我这🔥腾的一下就上来了,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集全家之力,各种资源加持,最后换来一句“没想好好考”?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又让自己冷静了一下,开始尝试跟儿子讲道理。儿子没考好,自己也不满意,也有压力。跟我说,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是不是你接受不了。

我回答说:“只要你努力了,考出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我生气主要是因为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只要你全力以赴,就不会后悔,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没有什么是必须滴,我自己都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也没有要求你必须考上北大清华。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不可必也。”

接下来,又教育儿子如何面对竞争压力。这种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即使长大以后自己创业当老板,还是会面对市场上竞争对手的竞争,会🈶更大的竞争压力。我希望,不管面临多么大的竞争压力,都要做一个君子。

近期比较热门的一个新闻,游族网络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身价百亿的企业家林奇,被自己的朋友、同事、下属许垚给毒杀了。林奇给了许垚开出每年两千万的年薪,许垚报答林奇的方法就是长期下毒,这种同事关系,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你死我活的职场斗争,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

在汉朝,就🈶两个这样的同事,袁盎和晁错,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都觉得自己是君子,对方是不折不扣的小人。

晁错和袁盎关系恶劣到什么程度?史书上说:晁错在哪儿,袁盎就避开;袁盎在哪儿,晁错也避开。两个人互相之间不说话。

袁盎是文帝时期的名臣,敢于直谏,但是对事不对人,我认为袁盎是真君子。在对周勃、对文帝、对慎夫人三人的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先讲袁盎和周勃的故事。周勃和陈平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称制,大封吕姓为王,🈶篡汉的趋势。吕后去世以后,吕氏篡汉失败被灭族。周勃和陈平迎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

周勃因为拥立文帝🈶功,每次散朝都洋洋得意,文帝对他礼貌恭敬,常常目送周勃下班。这个时候,袁盎就跟文帝说:“诸吕悖逆,是被大臣们一起诛灭的。丞相(周勃)当时是太尉,掌握兵权,机缘巧合之下立了大功。如今丞相🈶傲视陛下的神色,陛下又谦让,这样君臣失礼,我认为有问题。”后来再上朝,文帝就开始端着,拿出大领导的范儿了,周勃开始畏惧文帝了。

很多人以此来佐证袁盎是小人,认为周勃失礼,袁盎应该私下里跟周勃说,如果周勃不改正,可以在例会上当面批评他。这种直接跟大领导扎针的做法,挑拨了文帝和周勃的君臣关系,为周勃后面的入狱埋下了伏笔。

我认为,这件事袁盎做的没有问题,只是实话实说,仗义直言而已,并不是故意算计周勃。后面周勃被诬告谋反,所有同事没有人敢替周勃说话,还是袁盎替周勃喊冤,最后周勃被无罪释放。所以,袁盎前面的劝谏是对事不对人,并不是故意挑拨离间。

圣主不乘危

袁盎的敢于直谏,并不是针对周勃,对一把手也一样。有一次,汉文帝出行,下山的时候忽然玩心大起,想骑马下山,来一个速度与激情。袁盎当时的官职是中郎将,一把薅住了文帝的缰绳,相当于给领导来个急刹车。

文帝有点儿不高兴,问袁盎,“将军怯乎?”你丫害怕了吧,这么小胆?袁盎回答:“臣听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坐在堂外面,怕掉下去。圣主不乘危,不侥幸。您是万金之躯,今天玩一段速度与激情,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对不起江山社稷,对不起列祖列宗。”文帝听进去了,不敢飙车了。

文帝不受献

不仅不飙车,后来🈶人想进贡千里马,文帝也说不要。身为大领导,没功夫自己去飙车,要千里马没有用。不仅不要千里马,所🈶的奇珍异宝都不要,你们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就行了,别一天到晚的想着给我送礼。在袁盎的直谏下,文帝非常求真务实,不给人民增加负担。

给领导换桌签

汉文帝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妾叫慎夫人,特别🉐宠。出席活动的时候经常和皇后同席而坐。又🈶一次大型活动,袁盎把慎夫人的桌签拿到后排,让慎夫人去后面坐。慎夫人怒了,你丫啥意思?觉得我级别不够呗?不坐了,站着。文帝也怒了,不给我面子,活动不参加了,起来就走。

袁盎追上去,跟领导解释。“按规矩应该是,尊卑有序,您都立了皇后了,慎夫人只是妾,和皇后坐在一起不合适。我这样也是为慎夫人好,您忘了人彘的事儿了吗?(人彘是啥,篇幅有限,不详细解释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文帝听了之后,懂了袁盎的良苦用心,高兴了,又跟慎夫人解释一下,慎夫人也高兴了,于是赏赐了袁盎五十金。

所以,从以上事迹来看,袁盎并不是一个小人,只是比较耿直而已。因为表现不错,被总部派到当时最强大的子公司吴国担任丞相,也算是提拔任用了。

汉文帝以后,汉景帝接班,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的明君,史称“文景之治”,奴隶社会太久远,谁也没见过,“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中国封建王朝的普遍规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喜欢袁盎,但是晁错对景帝的影响力更大。这种影响力超过了其他大臣,包括丞相,成为了汉景帝的宠臣。

气死锤子领导

晁错当时的职务是内史,在九卿中也属于排名靠后的,类似于部门中层。九卿上面还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副总级别。晁错虽然只是内史,但是经常越过垂直领导,跟一把手直接汇报工作。重要事项,都是晁错参与决策的,没有丞相什么事儿,这让丞相申屠嘉非常不满,准备找机会诛了晁错。从这点也能看出来,古代的职场生存环境🈶多恶劣。

申屠嘉等的机会马上就来了。晁错是内史,在皇宫汇报完工作以后,要向东出皇宫,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十分不方便。于是自作主张,在南边再开一个宫门,从南边出入。南面是宗庙外墙,打穿了宗庙在当时是死罪。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了宗庙外墙,就要给景帝打报告杀晁错。

结果没沉住气,泄露了消息,手下有人给晁错通风报信。晁错慌了,马上去找景帝自首,承认错误。到了晨会,申屠嘉申请诛晁错。景帝说:“晁错凿穿的不是宗庙的院墙,而是外面的一层墙,况且是我让他凿的,他没有罪。”会场气氛十分尴尬,申屠嘉只好谢罪。散会以后,申屠嘉对他的心腹下属长史说:“我悔不该没有先斩后奏,结果反而被晁错给卖了。”说完回到家里,一口老血喷出来,被活活气死。晁错从此更加显贵。

申屠嘉被气死以后,御史大夫陶青接任丞相。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七王之乱

所谓的七王之乱,主要想造反的还是吴王。还在文帝的时代,吴国的太子来长安,跟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吴太子棋品不好,景帝脾气暴躁。最后因为下棋起了争执,景帝抄起棋盘打吴太子,结果失手给打死了。

景帝虽然有错,但是贵为皇太子,也没法治罪。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吴国下葬,吴王愤恨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回来下葬!”又把灵柩运回了长安。就这样吴王和景帝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晁错没当上御史大夫之前,在文帝时期就多次给吴王告状,建议削藩。文帝宽厚,又因为自己儿子打死了吴王的儿子,不忍心下手。

等晁错当上御史大夫以后,就开始建议景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然后吴、胶西、胶东、济南、楚、赵、淄川,等七个诸侯国开始造反,史称七王之乱。造反不能直接说反景帝,得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于是吴王打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互相挖坑

七王之乱发生以后,晁错慌了,并没有准备好的应对方案。于是连续干了三件蠢事,直接导致自己被腰斩的悲惨结局。

第一件蠢事,让景帝去平叛。之前不断上书削藩,等真把七王逼反以后,如何应对?晁错给景帝的建议居然是,让景帝御驾亲征,他自己留守长安。不知道景帝听完这个建议之后是什么感受?你他娘的天天喊削藩,真把人逼到造反以后,又让领导上前线,自己留守大后方?领导会怎么想?

第二件蠢事是建议把徐县和僮县划拨给吴国,平息吴国的怒火,让吴国收队。他也不想想,造反这种事儿,开弓没有回头箭,冒着都是灭门的风险,吴王怎么可能因为多了两个县就跟你议和那?

第三件蠢事就是想杀了死对头袁盎。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以后,就指使别人告袁盎收了吴王的钱物准备治罪,因为袁盎是老臣,景帝免去刑事处罚,只是贬为普通员工了。

等到吴国联合七国造反以后,没去想如何应对,先去想怎么治袁盎的罪。就对两个副手说:“袁盎收了吴王好多的钱,专门替他掩饰,说吴王不会造反,现在反了,应该把袁盎抓起来审讯。”袁盎现在已经是平民百姓了,还能和吴王🈶什么勾结,这个纯粹是晁错的公报私仇。

两个副职都说:“如果事情发生之前,抓起来可能还管用,现在吴国已经反了,现在治袁盎的罪有什么用?而且袁盎应该没有参与谋反。”晁错看到两个副手都反对,就🈶些犹豫,没有继续坚持抓袁盎。

晁错犹豫以后,已经有人将消息告诉了袁盎。虽然史书上没写是谁把消息传递给袁盎的,但我猜测告诉的人一定是晁错两个副职之一,否则消息不会这样准确、及时。

袁盎非常恐惧,职场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自己已经是基层员工了,想见一把手也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这样坐以待毙,也不甘心。于是,好人缘的袁盎,夜里去找窦婴,跟窦婴说自己知道吴国为什么造反,让窦婴带自己去见景帝,希望自己亲自跟皇帝说明。

窦婴马上就进宫告诉了景帝,景帝于是招见了袁盎。袁盎进宫,景帝正跟晁错讨论军队粮草调度的事情。景帝问袁盎,“吴楚都反了,元芳,不对,袁盎,你怎么看?”袁盎说,没什么好担忧的。景帝说:“吴王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制盐,聚天下豪杰,在头发都白了的年纪造反,你怎么说他不会有所作为那?”袁盎说:“吴王是有钱,但是没有英雄豪杰。如果身边真有英雄豪杰,就会辅佐他行仁义,不会造反了。跟着他的都是一些小人而已。”晁错说:“袁盎说的对!”两位死敌,难得在领导面前意见一致一次。

景帝问,那你🈶什么好办法呢?袁盎说:“您让他们都出去。”于是景帝让身边的人都出去了,唯独留下晁错。袁盎说:“我要说的,为人臣者都不能听。”景帝让晁错也回避,晁错退到东厢房,非常愤恨(小人之心,但是猜的一点儿没错,知道袁盎说不出来什么好话)。

人都走了以后,袁盎说:“吴、楚发公告,说高皇帝的子孙各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处分诸侯,削夺封地,所以才造反。诉求就是杀了晁错,赦免七国,恢复封地。现在您只要杀了晁错,满足他们的诉求,就可以兵不血刃而天下太平。即使到时候没有退兵,叛军也没有了继续造反的正当理由了。”(借晁错项上人头一用,有用没用另说)

景帝听完,沉默了好久,说:“我不知道他们的诉求是不是真的,我不会因为喜爱欣赏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人。”袁盎说:“我的计策就是这个,请您自己定夺吧。”景帝重新封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李,准备出使吴国。

景帝准备试一试的时候,晁错的悲惨结局也就注定了。过了十几天,景帝指使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三个人上书弹劾晁错:“所作所为与皇上的德信不相称,想要疏离群臣、百姓,又要把城送给吴国,没有臣子礼,大逆不道,应当腰斩。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无论老幼全部斩首弃市。”景帝的批复只有一个字:“可!”

你是领导的人,但领导不一定是你的人,当领导要抛弃你的时候,招呼都不会打一声。晁错对景帝批示还一无所知,被中尉骗上车,经过东市的时候被脱下来腰斩了,斩的时候,晁错还穿着朝服。

事后看,晁错的三步昏招,断送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姓名。让景帝上前线,自己留守后方,伤了景帝的心;建议送给吴国两个县,给自己的获罪落了口实;想杀袁盎,结果把袁盎逼的走投无路,反戈一击。

死里逃生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袁盎和刘通奉命到了吴国,吴、楚已经起兵了。刘通是吴王亲戚,就先见到了吴王,让他接受诏书。袁盎因为当过吴国的丞相,吴王知道他是说客,不肯见袁盎。但是,也不想放走袁盎,把袁盎留在军中,想劫持袁盎加入叛军。袁盎不肯,吴王派人看着他,准备第二天大军启动的时候,杀袁盎来祭旗。

如果角色互换一下,让晁错处于这个环境,晁错必死无疑了。但是,袁盎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这个时候又发挥了关键作用了。

在吴军里面负责看管袁盎的校尉司马,原来是袁盎在吴国当丞相时候的部下。当面在相府当差的时候,和袁盎的婢女私通。后来,东窗事发,吓的连夜跑路。袁盎亲自骑马去追,追上以后没有怪罪他,还把婢女嫁给了他。后来,袁盎离开了吴国,他们之间多年没有联系。但是,这个司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在报恩的时候到了。

司马知道天一亮,袁盎就会人头落地,被拿来祭旗。于是连夜买了两石好酒,假装来慰劳手下,把手下的士兵全部灌醉。然后重进帐篷,拉着袁盎就要走。袁盎这时候也认出了故人。但是,在逃跑之前,因为怕连累司马,不肯离开。从这件事情上看,袁盎是一个真君子,不愿意为自己逃命,连累别人,并不是不择手段的人。

司马说已经把家人安顿在安全的地方了,等老领导脱险以后,自己也离开叛军,准备跑路。于是袁盎这才灰头土脸的逃跑,捡回了一条小命。

客观的说,晁错的死是冤枉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断定袁盎是小人。晁错公报私仇在先,袁盎迫不得已正当防卫在后。这样一对死不对眼的同事,最后被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放在了一起,合成了《袁盎晁错列传》。

做一个君子

袁盎和晁错,到底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史书中也不会给我们标准答案。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正如宋神宗在给《资治通鉴》的序言中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荀子说:“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翻译过来就是:“君子以自己没有修养为耻,不因为被污蔑为耻;以自己没有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自己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在投资世界中,最符合君子形象的人,我认为是查理.芒格。李录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中写道:“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式,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成为一个君子,更容易像芒格一样在投资中取得成功。成功投资者的性格特点🈶:温和、谦虚、专注、耐心。让我们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成为一个君子,与各位朋友共勉!

精彩讨论

习惯性亏损20112023-11-15 16:36

读史记、汉书、先秦故事,有一个感觉:汉民族的早期时代,是有个性、有想象力、讲究忠、勇、智、信的族群;越往后,这种优良的品质退化的越厉害。

全部讨论

2023-11-15 07:01

有这样智慧的爸爸,孩子一定有出息

2023-11-15 05:55

谢谢分享

2023-11-15 00:42

读完休息,谢谢大作。

2023-11-14 22:35

能臣。

2023-11-14 22:17

修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