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知与行,拆解买与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关于知与行,我的观点是,知难,行更难。而且两个难不是一个维度上的,真正难的核心还是知这个层面上的。

大道至简,但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光怪陆离的具象,让人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丢失了本源。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公司的成长与收益最终会反映到价格上。好公司,时间是朋友,差公司,时间是敌人。

然而由于市场的存在,交易日趋便捷,让市场先生的能量得以加倍放大。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也会受其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做出许多矛盾的投资决策。同时,市场对于公开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使得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很难三者得兼。一般三得其二就已经是上策,当三者同时出现时,又往往可能会是陷阱和巨坑。因此,在投资中必须要学会取舍,不能既要,又要,还要,都要……当所有条件都符合时,往往没有好结果。

即使充分理解了投资的原理,在具体实践中,还要跨过一个太平洋,才能达到知行合一。

关于买与卖也要分开分析。

一、买时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1、买什么?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对我而言,永续经营的,业绩稳定的,前景明确的,不断创造价值而非毁灭价值的,以上这些就是基本要素。

2、什么时候买?这里有个对市场机制的理解问题。总体而言,市场在短期内是十分高效的,但站在长期角度,有时会出现较大偏差。显而易见的贵与便宜,是难以苛求的,十年一遇的,也是不必执着在意的。要寻找市场对于价值与价格的错配,需要的是常识和眼光。常识就是人多的地方没便宜可占,很多人都公认是好的东西往往不便宜,甚至很贵。无人问津处可能会有错配,当你成为市场上唯一买家的时候,能占大便宜。眼光就是你不能盯着现在球所在的位置,你要看球未来要飞向的位置。市场总是在高效的分析球未来一个季度、半年、乃至一年后可能到的位置来做判断,给估值,你需要看到三年后,甚至五年后来分析判断,给估值。很多现在看起来很便宜的股票,三五年后你会感觉很贵,现在看起来很贵的股票,三五年后你会发现很便宜。这里面包含着成长、情绪、估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你所要聚焦的就是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变化趋势。看不懂?分析不清?那就不要买。

3、买多少?我选择的是股债均配,动态平衡策略,股权的投资上限为7成,下限为3成,债券及现金同步进行平衡,以年为单位做一次平衡,在此期间不做配置调整。虽然权益类投资回报高,但波动也大,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影响长期收益。单一投资对象的上限为可投资金额的15%。

4、怎么买?即使是再看好的投资对象,也不建议一步到位,更不建议买到上限。只要投资对象还在你认可的买入区间内,可通过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去设计,分批买进。而且要留有余地,不出现极端情况,不能买到上限。

二、卖时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1、什么时候卖?股语有云: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其实,你未来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在你买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以沪深300为例,你如果是市场按照年化12%预期给予估值的时候买入,你就已经输了,因为它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只有8%—10%,未来随着基数变大,增速还会进一步下滑。你想卖得更高,要么等着它价值不断增厚去消化之前你出的高价,要么耐心等着市场先生的再一次信心膨胀。原理清楚了,什么时候卖也就明确了。就是当市场给予的估值显著高于其长期平均成长率时,就可以考虑卖出了。而这时卖出也是反人性的,因为往往这个时候,其短期成长率一定是高的,而且市场预期一定是好的。

2、卖多少?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最不可取的就是试图追求全仓高价卖出这样的目标,这也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另一个版本。你不是先知,根本不可能做到最低价买,最高价卖。甚至很有经验的投资者,也会在买入后被套很长的时间或很大的幅度,在卖出后再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幅度。巴菲特在这方面就很有经验,买入华盛顿邮报,他认为自己是在用4毛买入1元的资产,但并不耽误买入后继续下跌30%,花了4年才解套。卖出中石油,平均卖价不到12港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不懂中国国情,毕竟中石油的发行价是18元人民币……既然不是先知,就别想着吃干抹净。我的观点是,在投资对象到达历史中位数区间时,收回本金部分,让利润再奔跑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达到历史高位数区间时,不要犹豫,一把清空。如果上冲了一段,但又回到历史中位数区间,此时清空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愿意把自己的知与行分享出来,是因为别人即使看了,也未必认可,认可了,也未必照做,照做了,也可能跑偏……

投资是一件极具个性的事,是一门艺术。要在充分理解投资原理的基础上,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并构建符合自己个性的策略,才是上策。

$上证50(SH000016)$ $沪深300(SH000300)$ $深证红利(SZ399324)$ 

全部讨论

2023-01-16 12:38

Mark。生意太多,十年二十年的好生意才是投资理想对象。以前爱看《大众软件》,十五年过去了,里面的硬件软件能活到今天的太少,多少辉煌只能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