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指南∣血压升高没感觉,不代表没伤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美瑞健康国际(02327)$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 亿。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甚至很多患者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了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造成疾病的发生。

中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6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以说稳居慢性病发病率第一的“宝位”。

2020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最新发布的《高血压实践指南》指出:

不同日连续测量3次以上诊室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诱因有很多:

基因遗传:高血压病家族史、种族差异等

药物:例如抗抑郁药物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在个体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不良生活方式:例如肥胖、吸烟、少运动、高盐饮食等

继发性因素: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01 不痛不痒,杀人于无形


血压升高,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没啥感觉。

因为前期表现不明显,不疼不痒的,自然就很容易被忽视。

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伤害!

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脑出血、脑梗死、肾衰、主动脉夹层等等,这些非死即残的病,基本都和高血压有关——

如果长期不控制血压,血管说爆就爆!

实际上人的血压很敏感——

天气突然变冷、平时饮食太重口,

甚至你在家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教了十几遍的原题,换个数字就不会算,一下气打不上来...都有可能血压飙升。

可怕的是高血压患者中有不少还伴随着“自大病”

他们并没有把高血压放在心上,甚至有些高血压患者一看血压降到140/90mmHg就觉得可以高枕无忧,断续治疗。其实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不能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

高血压对人体的损害像“细雨润无声”一样慢慢地侵害着我们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会带来很多危害。

#冠心病

高血压病占急性心肌梗死原因的25%~30%。

#脑卒中

高血压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衰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差。

#慢性肾脏病

高血压是蛋白尿以及任何形式慢性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02 高血压科学防控指南


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建议以药物治疗联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为主。

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 1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每降低 5 mmHg,死亡风险降低 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 35%,冠心病风险降低 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 40%。


A 临床药物控制

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直接扩血管药物等。

但是同一种降压药物给不同人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降压效果。这与年龄、身体状况、身高、体重、肝肾功能以及联合用药等方面都有关系,但关键原因在于患者间“基因多态性”差异。

那么怎样才能让高血压病人用对药呢?功能医学检测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能让药物充分发挥降压效果,并且避免毒副作用。只有在充分了解一个人基因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在微观水平上实现 “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医疗。

 

B 日常生活保健

a-饮食清淡

高血压的患者平时吃饭时不要吃得太咸,要多吃一些蔬菜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特别是一些肉类还有一些动物的内脏。防止发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b-心情保持舒畅

平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培养自己积极、有趣的性格。如果经常有紧张、焦虑、生气等不好的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

c-坚持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每天进行体育运动,不但可以消耗能量,防止发胖以外,还可以促进心血管的功能,降低了血管的紧张度,让血压降下来。

d-每天定期量血压

最好早晚各一次,这样可以把血压可以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降压药是没有耐药性的。有的患者长期服用同一种降压药效果不佳,并不是耐药性引起,而是可能与药物、食物、疾病,甚至是气温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高血压需要终生规范治疗。

药物治疗应当与非药物治疗相互配合,保持合理的膳食,良好的生活方式,轻松愉快的心态才能让降压治疗发挥最大的作用。

全部讨论

2021-05-25 17:26

看好功能医学未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