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抗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我的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已然一年多时间。一年多来,我和父亲除了处理诸多善后,自我调整、保持健康成为生活的重心。

亲人的生离死别无疑是个重大挫折,我不想白白经历,希望尽量从母亲的整个病程中,总结出对疾病、对健康的新认识,避免重蹈母亲的覆辙,健康快乐地活过后半生。

一、越治越重的癌症

母亲的癌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治疗(化疗+手术)、第二轮治疗(化疗)、终末期。

1、第一轮治疗

我母亲于2020年5月上旬在合肥确诊癌症,随后赴上海治疗。然而,哪怕去了全国最牛的病理科,癌症类别40多天都未查清楚,耽误至六月底才确定为妇科癌症,开始化疗。

2020年五六月间,母亲腹水胀痛难忍,只能靠各种止疼药艰难度日。

以21天为周期的四次化疗之后,母亲于2020年10月经历了一次开腹手术,做了盆腔清扫,切除了子宫、卵巢、输卵管、大网膜,并正式定性为右输卵管癌。术后回合肥又做了三次化疗。

这是第一轮治疗,此轮化疗均为静脉输液,历时8个月,2021年元月初结束。

之后找中医、开中药调理身体。

2、第二轮治疗

第一轮治疗结束4个月之后,2021年5月,癌症复发,从盆腔转移至腹腔、胸腔。

这次没有去上海。合肥的医院调整了化疗药,增加了靶向药,又是六次化疗。

第五次和第六次化疗,静脉输液已经无法抑制肿瘤生长,需要热灌注化疗,即直接从腰背部开口,将化疗药灌注入腹腔内。

这是第二轮治疗,历时半年,2021年11月上旬结束。

紧接着调理身体,中草药+口服靶向药两个多月。

3、终末期

2022年1月再次复发,1月21日住院化疗,这次除了热灌注以外,还增加了直接置管抽胸水。1月30日即除夕前一天出院。

年后腹水再次胀起,准备再次住院,还没有来得及,由于腹水过多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在睡梦中去世。

纵观母亲整个抗癌病程,几乎就在不停的化疗中度过,一共化疗十四次。到了中后期,不停增加和调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由静脉滴注改为热灌注,再到直接抽胸腹水,治疗手段层层加码,却越治越重。

值得一提的是,母亲生前极有健康意识,烧菜少油少盐、荤素豆制品均衡搭配、坚持每天锻炼,无三高、无心脑血管基础病,体质很好。但是在化疗和癌细胞的共同作用下,身体素质被严重摧毁了,掉了的头发再也没能生长到原来的长度,行动远没有原先那么敏捷,胃动力大大减弱,临终前饭量只剩原先的一半……

这样的抗癌历程,让我对现代医疗手段着实产生了怀疑。

二、人类与癌症的战略相持

陪妈妈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思考癌症的本质,寻找抗癌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癌细胞的本质,是正常细胞的变异。正常细胞寿命一到就死亡了。当正常细胞复制转录的时候出错,就形成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生死有定数”不同,癌细胞是一直分裂、一直繁殖的,是长生不老的细胞,直到靠数量把人体压垮。

每个人,每天,都会出现正常细胞的变异。

这个变异概率是多少呢?

十亿分之一。

人体大约有50万亿个细胞,所以人体每天约产生5万个癌细胞。

所以癌症不存在根治,不可能杀得一个不剩。

一般叫五年生存率。5年不复发,90%可能是治愈了。

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癌症病人?

这要感谢我们的免疫系统。这十亿分之一的突变概率被免疫系统清除了。

但是,当人体衰老、健康状况下降时,免疫系统就不是铁板一块了,会出现漏洞。

变异的细胞撞上免疫系统的漏洞,躲过免疫系统追杀,就发展成癌症。

人类是怎样抗癌的呢?

(一)传统治疗

一直以来,主流治法都是切除+放化疗。

1、切除。如果癌细胞没有扩散,且长在能切的部位,手术是比较好的办法。

2、放疗。癌细胞在局部,可以放疗。传统放疗是伽马射线,不管好人坏人,鸡犬不留,副作用很大。所以最近几年科学家在研究“质子疗法”,用质子束放疗,力求精准,但还没完全推广开来。

3、化疗。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速度快,科学家拿这个做文章,因此化疗药粗暴地抑制所有细胞的分裂速度,最显眼的就是大多数癌症患者成了光头。

化疗对人体产生了系统性的负面影响。原本免疫系统在和癌细胞的战斗中还能勉强维持,放化疗一顿瞎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人家癌细胞恢复力强啊,等他们缓过劲发动第二波攻势,就剩摧枯拉朽了。

我母亲就深受其害,所以才复发越来越快,第一轮治疗后4个月复发,第二轮治疗后2个月复发,越治越重。

(二)靶向治疗

新世纪以来,人类医学与癌症又经历了多轮攻防战。

首先,科学家开发了靶向药。

靶向药为特定癌细胞量身定做,这和破解密码差不多。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卫”,是目前最成功的靶向药,破解的密码是慢粒白血病癌细胞的费城染色体异常。

但靶向疗法有三个明显缺陷:

1、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找到特征明显的靶点,因此并非每个靶向药都像格列卫这般神奇。

2、一旦癌细胞更改了密码,之前的工作就白费了,又需要继续破解新的密码,开发第二代靶向药。第二代靶向药不见得比第一代先进,只是因为癌细胞更换了密码,就需要用不同的抗癌药破解。

3、总有一些癌细胞能抗住靶向药的攻击,因为癌细胞可以躲到任何地方,而药物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达到足够杀死癌细胞的浓度,于是癌细胞的耐药性就出现了。

2020年10月,母亲做过盆腔清扫手术,挂主刀医生门诊,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时,医生说可以继续化疗,也可以不化疗、吃靶向药。再问“如果吃靶向药,吃到什么时候”,答曰“吃到复发为止”。

之所以会复发,就是因为靶向药是死的,但癌细胞是活的。一旦癌细胞改动了靶点,或者躲起来,就能重新生长繁殖,靶向药也就失去了药效。

我母亲在第二轮治疗结束后,开始口服靶向药奥拉帕利。该药每盒5700元,可吃半个月,平均耐药时间大约8.4个月。为此母亲还专门办了门诊慢性病卡,医保报销了75%左右。但仅仅两个月之后,耐药性出现了,癌症第二次复发。

因此,按照靶向药的路数走,人类很难追上癌细胞的步伐。

(三)免疫疗法

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发了新的抗癌思路——免疫疗法,即摒弃药物直接攻击癌细胞,转而使用人体最强的武器——免疫系统。

癌细胞有一项本事,就是能够成功躲过免疫系统的检查,使免疫细胞识别不出自己,避免受到免疫细胞的攻击,该现象被称作“免疫逃逸”。

所谓免疫疗法,就是科学家们把免疫细胞提取出来,直接人为加上一套新的识别系统,使得免疫细胞能识别出癌细胞,再体外培养增殖后,重新注入体内,让升级后的免疫细胞追杀癌细胞。

免疫疗法从2012年使用至今,目前只对淋巴B细胞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显著。

到了2019年,免疫疗法遭遇了癌细胞的疯狂反扑,复发案例屡见不鲜。

狡猾的癌细胞将靶点转移到免疫细胞身上,使得免疫细胞自相残杀,直至消耗殆尽,残存的癌细胞趁机再度壮大。

人类医学与癌症的战争已持续百年。综合既往的研究和治疗,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回顾一下,切除+放化疗的传统疗法,不管是手术还是化学药物,都很难把癌细胞杀得一个不剩。只要最后还剩一个癌细胞,就有机会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而癌细胞的第二轮进攻,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已经被放化疗所破坏,癌症会进展得比初诊时更快。

这就是我母亲经历了十四次化疗,复发时间却一次比一次短的原因。第一次复发间隔四个月,第二次复发间隔两个月。

更何况,人体每天还要产生新的癌细胞。

那么,新的疗法如何呢?

人类找到靶点,制作靶向药,过一段时间,癌细胞却改动靶点,让靶向药失效,人类不得不去找新的靶点;人类提取免疫细胞,人为增加识别癌细胞的本领,再培植、注入体内,癌细胞更绝,竟然能把自己的特征转移到免疫细胞身上,让它们互相残杀,人类还得继续想新的办法。

现代医学根本跟不上癌细胞的节奏。

为什么?

因为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是死的,切除、放化疗、靶向药、升级免疫细胞,都是针对当前已经出现在体内的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在哪里、有什么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办法、进行对抗。

但癌细胞是活的。它们会七十二变。

癌细胞很聪明。面对死的方案,可以转移阵地、可以改变自身特征、可以嫁祸于人,只要个别癌细胞想办法躲过人类的杀戮,能存活下来,就可以重新繁殖发展,发起新一轮进攻,搞得人类很被动,被迫不断地想新办法。

这样治疗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医学以解剖还原为基础原则,把癌细胞当成机械来研究和对待。

那么,癌细胞是机械吗?

并不是。

癌细胞是活的,也是极其聪明的。用化学药物去消灭,它会躲,会转移阵地;用靶向药去打击,它改动靶点。

用死的标准,对付多变的活体,殆矣。

三、抗癌的希望

既然用现代医学来对付癌症不完全靠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抗癌呢?

在陪母亲一年九个月的抗癌过程中,现在回想起来,有这样三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经历:中医+心理的尝试

2021年6月底到7月初,我曾带母亲去上海一家叫“然健康”的机构做中医调理和心理疗愈,当时效果不错,身体素质逐渐恢复。饭量不知不觉大了一些,睡觉安稳了,便秘也在改善。回来之后CT检查,“明显好转”几个字让我们兴奋不已。

然健康的治疗方法分两类,一类是用推拿手法通人体经络,另一类是心理疏导,主要依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理论,从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的人际交往经历和家庭矛盾出发,全面处理人身上背负的心理问题。

然健康认为,人心开朗了,70%的问题都能解决。

遗憾的是,当时我对然健康中医通经络+心理这套治疗方法认识有误,以为它全面超越了西医,再重的病都能够治,可以作为最终保底治疗方法,结果就没有按照疗愈师的要求,每个月都去上海调理。

这一隔就是半年。

而这半年里,在西医院治疗的母亲却出现了极其蹊跷的一幕:她的肿瘤在缩小,肿瘤指标在下降,CT和磁共振结果越来越好,尤其是盆腔磁共振,第二轮治疗第四次化疗时病灶基本消失了。但是她的体力和饭量却也在明显下降。以前每天还能打15到20分钟乒乓球,渐渐也打不动了;以前还能吃得下一顿甲鱼加餐,后来也不想吃了。

到第二轮第五次化疗,形势急转直下,母亲的腰部越来越疼,晚上无法入睡,吃止疼药也不管用。最后医生说虽然肿瘤没什么变化,但位置不好,碰到神经了。开了抑制神经兴奋的药“普瑞巴林”,结果吃了又头晕嗜睡,副作用很大,搞得一家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时,我不禁想起去上海然健康做调理的时候,我曾经问过董事长肖然老师:“我的妈妈在做化疗,需要停止吗?”肖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噗嗤笑了出来,说:“这么跟你说吧。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两三年,最后肿瘤是变小了,可是你一看,人却没了;如果是用中医的方法,可能肿瘤没什么变化,甚至会变大。但过三年,你一看人却活得好好的。

我反复回味这句话,结合母亲的病情,越来越有体会。

半年之后,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再去找然健康,结果他们也没有办法了,直接拒绝了我。这时我才认识到,找到这条路,虽然接近了健康的本质,也不是啥都能治的。病入膏肓的重病人,他们也无能为力。

我懊悔万分。本来我很可能找到了救母亲的办法,但是由于过分的相信和错误的认识,对这种治疗办法使用不当,与救活母亲最终擦肩而过。

我个人认为,其实只要坚持中西医和心理结合治疗,哪怕不停止化疗,母亲也不会走得这么快。

第二段经历:不同医院化疗效果对比

母亲一共经历了14次化疗。前四次在上海,后面十次在合肥。虽然用的化疗药物一样,但是搭配的其他辅助药物,各个医院有各个医院的用法。这些辅助药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化疗药的副作用,有保肝的,有保胃的,有升高白细胞的,有改善贫血的,有增强免疫力的。总体而言,上海医院用的辅助药比合肥医院多得多。

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前四次化疗,我感觉到母亲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化疗副反应只有并不十分严重的手脚麻木和掉头发,吃饭基本不受多大影响。

一位PICC护理门诊护士的话也证实了我的观察:为了输液方便,第一轮治疗使用了PICC置管。为此需每周挂一次护理门诊,为PICC做管路维护。因每周护理时间段大致固定,门诊护士通常都是同一个,她曾经评价母亲明显比之前的状态好。

然而,第五次化疗从上海回到合肥的医院,保护性的辅助药品种大幅减少,立刻出现了反流性食管炎,恶心呕吐非常严重,这种反应在上海治疗期间是没有的。

上海的医生在我面前丝毫没有提到过辅助药物方面的原理和优势,因此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副反应加重的真正原因,天真地以为一部分患者在第五次化疗时就会很痛苦,母亲正好是这一类。

当时用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很大好转,但之后的治疗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干呕现象。同时,后面的十次化疗,手脚变得越来越麻木,饭量也越来越小。

由此看来,回合肥治疗很可能是个错误的决策,不是因为化疗方案,方案在哪都一样,但辅助药物却不一样。如果后期继续每次前往上海化疗,体质应该就不会下降得这么快,甚至可能越来越好。

第三段经历:母亲的焦虑症。

母亲从中年开始就有很强的健康意识,也储备了相当多的健康知识。生活中,安排的菜品丰富、控制油盐、每天锻炼,没有任何基础病,我估摸着健康状况应该排名所有同龄人的前四分之一。这样的体质,怎么会得癌症呢?

即使得了癌症,身体底子这么好,也应该很能扛得住化疗的摧残,为什么确诊后只活了一年九个月?

我认为,这和她的焦虑症有很大关系。焦虑症的前期治疗是母亲患癌的根本原因,而癌症叠加焦虑症的复发也大大缩短了她的存活期。

母亲在得癌症的前一年,由于担心我的婚姻危机,患上焦虑症,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好在她并没有像有些精神病人一样,抗拒患有精神问题的事实,而是自己主动看精神科医生,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就诊,吃药吃好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焦虑症的治法上。焦虑症治好以后,我多次问母亲:什么事情能让你很开心、心情很好呢?她总是想不起来,无论是她之前非常爱好的唱歌、跳舞,还是旅游、打乒乓球,抑或孙子的视频,好像已经没什么事情能让她开怀大笑。

这也从侧面说明,西医用药物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只是让神经变得麻木、不敏感,对事物的反应变得木讷。不但对焦虑的事木讷,对开心的事也木讷。看上去是暂时治好了,其实后面危害极大。

人一旦有了情绪,是需要被疏导或者释放的,不以焦虑症的形式被释放,就以其他形式被释放,而其他形式可能更加恶劣。

换句话说,其实焦虑症是在保护母亲,因为那是以较轻微的形式反映内心的负面情绪,等待去疏导。结果,焦虑的情绪没有被疏导变得豁然开朗,也没有用其他方法宣泄出来,只是被压抑住了,在体内长期积蓄起来,最后变成了肿瘤。

更糟糕的是,治疗癌症期间,焦虑症再次复发。虽然没有第一次发病时严重,但显著影响了母亲的睡眠和情绪。她的内心很难完全平静下来,每晚睡觉都不踏实,夜里容易醒,甚至一两个小时睡不着。

和第一次发病时一样,母亲仍然选择了看精神科门诊,靠吃药缓解病情。直到临终前,母亲始终在吃抗焦虑药舍曲林。

现在看来,焦虑症复发后,一方面睡眠不好,让本就受化疗摧残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不停地吃抗焦虑药也让母亲更加感受不到喜悦的情绪,反而把焦虑更多地积蓄在体内,滋养了肿瘤,最后肿瘤越杀越多。

多么痛的领悟啊。

回顾了这三件事,对癌症病人来说,抗癌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我的结论是:

第一,治疗癌症期间,把身体素质放在首位。

癌细胞不是机器,而是生物体,会随着人体环境改变而改变,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存繁衍的策略。所以仅仅用西医的机械论会很被动,跟不上癌细胞的步伐。

怎么办呢?

用更强大的生物体,来对付癌细胞这个生物体。

你变,我也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更强大的生物体,便是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一副好身体,是人类对付癌细胞的终极大杀器。要想及时把癌细胞的七十二变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反复手术、反复放化疗,只有靠自己内在的抗病能力。

我们知道,治疗癌症过程中,放化疗本身对身体有极大伤害,所以维持健康并不容易,让体质越来越好就更难了。对癌症病人来说,要千方百计,要想尽一切办法。

提高身体素质有哪些途径呢?

1、不要恐慌,相信人的自愈力。

癌症喜欢消极情绪。人处于恐慌、绝望、无助感的情绪下,免疫细胞变得迟钝、不作为、缴械投降,癌细胞得以迅速壮大。而求生欲望强烈的人,免疫系统就会活跃起来,攻击癌细胞。

有一种说法,癌症死亡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这些人本来还有救,不该死得那么早,就因为“闻癌色变”,内心秩序失控,在无助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下,身体本身的抗病力崩溃了,才会很快一命呜呼。

其实癌症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癌症病人的机体仍有一定的免疫力,使人体与肿瘤之间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哪怕无法根治癌症,也是可以与癌症长期共存的。如同肖然老师所说,如果治疗方法正确,两三年后肿瘤不变甚至更大了,人却还活得好好的。这种“带瘤生存”的病人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一样,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是有相当保证的。

2、中医的、西医的、情绪疏导、吃好、睡好、锻炼好,凡是能用上的方法,一起上。凡是能想到的,都尝试一下。

刚才回顾的第一段经历,便是中医和心理手段的尝试,当时效果还不错。第二段经历说明用西医手段也可以提高体质,同样能起作用,只可惜两件事都没有坚持到底,悔不当初。

其中情绪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路,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用瑜伽、冥想来平复情绪;追逐自己精神方面的爱好,做让自己开心的事、一直很想做却没做的事;养花、养动物,让责任感成为精神支撑;与家人深度交流内心的想法,破解家庭矛盾,完善亲密关系;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地哭、喊、笑,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有条件的话,加入抗癌互助小组,定期会面,互相打气;如果有点信仰,那就更好了。

中医手段最常见的是中药调理,但有的西医不允许化疗间隔期喝中药,理由是万一中药引发肝功能指标不正常,化疗就没法继续了。其实中医还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拔罐、刮痧、足疗、药浴等众多养生保健方法,都可以视情况选用。

如果平时本来就有这样的养生保健习惯,那就加大频次和密度。

那么,是否完全摒弃手术和放化疗呢?

并不是。

机械论有机械论的用武之地。手术和放化疗的主要作用是能清除现有病灶。如果不及时清除掉,人会很疼、很难受,影响正常生活。

再者,不要光想着化疗药的摧残,西医也有辅助的化学药物帮助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去一线城市化疗,在清除现有病灶的同时,更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恢复。

第二,众多提高身体素质的办法,把心态放在首位。

然健康虽然没有救活癌症终末期的母亲,但很多观点我是认可的,心情可能占健康70%的因素。很多癌症的发病可能都跟心情有关,母亲的癌症便是焦虑转化而来。或许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也跟心情有关。

心情好,则免疫系统活跃,自愈力强,自我修复能力强,是健康的最大基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有负面情绪,是难免的。委屈也好,愤怒也罢,焦虑也好,恐惧也罢,绝望也好,伤心也罢,一定要认真处理它。

这里的“认真处理”,并不是像我母亲一样,及时主动去精神病医院开药。药物只能让人麻木,感受不到情绪,不能让人更开心。方向错了,越认真越受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要么宣泄出来,大声喊出来,大声哭出来;要么与人交流,把矛盾和问题想通;要么寻找开心喜悦的正面情绪,来冲淡负面情绪。

相比调整饮食、改善睡眠、锻炼身体、找推拿师、艾灸馆,情绪的处理最难,也最花心思。因为思维习惯是人生几十年形成的。想通一个问题,很可能需要打破过往多少年的生活带来的经验,而那样的经验早已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但情绪处理得好,或许也是最有效的抗癌办法。陪母亲抗癌这两年间,我曾经翻阅过和听说过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神奇病例。这些病例要么是已经被医生宣布无药可救、只能回家等死,要么是自己不相信手术和放化疗,不愿意去医院受罪,转而迈开双腿,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想在死前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较愉悦的心情。结果卸下心理包袱后,人变得开朗了,癌症居然不知不觉消退下去,身体越来越好,搞得医生哑口无言,只能称之为奇迹。

以上只是个例,并不代表心情好就不用看医生,但良好的情绪的确能够使得治疗和康复更加顺利。

总之,有了负面情绪,千万记得给它一个出口,不要憋着,没病会憋出病来,有病会憋得越来越重。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最终的方案是加强心性的修炼,争取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心静如水,安之若素。我想,这样的人可能最不容易生病吧。

达到这种境界,近乎圣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努力的方向,是一辈子的功课,但却永远无法实现。其实做不到也不要紧,只要尽力去改善情绪波动,多少会受益。

愿天下无癌,人间无病。

全部讨论

04-14 22:37

写得真好,希望我们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蜡笔兄还登陆雪球吗?好久不见你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