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理念——全面发展,健康先行,各有侧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有一部著名的法国动画片叫《巴巴爸爸》,讲的是可以随意自由改变形状的一家九口——父母2人+7个孩子。我小时候就看过,已经30年时间,现在仍然能找到大量资源,我儿子有时也看,而且有一阵还挺喜欢。

《巴巴爸爸》有一处比较经典的情节,是7个巴巴宝宝各有特长,展示了少儿成长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间接提示家长育儿要注重全面性。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黄色的巴巴祖喜欢养小动物,代表爱心;黑色的巴巴伯喜欢画画,代表视觉艺术;绿色的巴巴拉拉喜欢音乐,代表听觉艺术;玫红色的巴巴贝尔喜欢化妆和跳舞,代表外表美和形体美;橙色的巴巴利波喜欢看书,代表逻辑推导诞生的理性;蓝色的巴巴布莱特喜欢科学研究,代表实践中诞生的理性;红色的巴巴布拉伯喜欢锻炼身体,代表健康。

7个孩子的特长设计有重叠的部分,归结起来也就四个维度——德(爱心)、智(两种理性)、体(健康)、美(美术、音乐、舞蹈)。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全国教育行业的大目标,也是今后培养毳毛的基本理念。

在德智体美中,我觉得不可能平均用力,应该有个优先级。

第一个字是“德”,说明对于人的成长,整体上看,德放在第一位,它贯穿育儿过程始终,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品德不好,后面智和体越好,反而对社会危害越大。

但具体操作上,哪个维度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受很多因素影响。要根据每个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有所不一样,也根据每个成长阶段的特性而有所不一样,还要根据社会大环境有所调整。

德育

德育上,相对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道德品质,我更加关注毳毛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归属感价值感

所谓归属感培养,就是让他觉得无论出现任何状况,不听话也好,犯错误也好,学习成绩下降也好,经历某种失败也好,他都属于这个家庭,都能得到关心和爱,而且比起听话的时候、不犯错误的时候、学习成绩好的时候、成功的时候得到的关心和爱,丝毫没有减少。

这种无条件的爱,道理说起来好懂,其实做起来挺难。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永远听话、永远乖的。真有的话,反而是孩子的悲剧。不乖的时候,绝大部分家长都会被惹毛,冲着孩子大吼大叫,恶语伤人。连《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这种育儿大师级别的人物,也曾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脾气,使用语言暴力,更不用说没认真研究过教育的普通家长。

忍不住打骂孩子的行为,虽会造成一定伤害,但属于人之常情,也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吵过架之后很快就勇于向孩子真诚道歉,及时挽回对孩子的伤害。并不一定要就具体的事情道歉,因为孩子可能真的犯了错,而是主要就刚才的态度道歉,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和谐氛围。

归属感充足的孩子,今后独立性会比较好,敢于向外探索、闯荡,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他内心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出现什么风险,家庭都是他最安全的港湾。

通过一段时间朝夕相处,现在毳毛的安全感比以前有所增强,无论谁陪伴外出都可以,不再需要所有家人都陪在身边一起出去玩。

所谓价值感培养,就是让孩子不断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对家庭有用,对社会有用。目前,毳毛已经开始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包括取菜、将菜放入冰箱、拿快递、拎比较轻的塑料袋装随身物品等。每次他参与家务劳动,我都尽力表扬和鼓励他。能看出孩子很乐意干,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

价值感的培养,主要和自信心息息相关,孩子知道自己很重要,有价值,相信自己能做好想做的事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我并非觉得道德等其他德育内容不重要。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的整体平衡,也包括每个维度内部的微观平衡,因此现实中肯定是多个德育项目并行。只是心理健康方面我考虑得更多一些,因为生活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心理学的意义非同小可。

比如在我热爱的投资领域,稳定和良好的心态对于投资业绩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行为金融学,2002年、2013年和2017年总共出现了三位行为金融学领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再比如教育学领域,心理学也占有非常大的权重。遇到育儿挫折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掌握行为的心理原因,很多情况下就能顺利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智育

过去我一直不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早期培养,我觉得站在大学的角度看小学毕业前学的东西,都是基本常识。好学生的定义,仅仅是比差学生了解某些知识点,早一个学期,或早一个学年而已。

因此,我向来对3岁就能认识3000个汉字、2000个英文单词、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所谓“神童”不感兴趣。汉字易学,但孩子过早进入人类现存知识体系,最宝贵的想象力却被摧毁,完全得不偿失。

不过看到那么多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各类知识,我觉得多少也得顺应这个社会大潮流。尤其是智育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上小学以后,至少幼小衔接班还是要学的。这不仅牵涉到今后老师讲得快、不事先学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打击孩子自信心。虽然家人的肯定是培养自信的重要渠道,但还有一部分自信需要依靠社会环境和竞争优势来建立。

尽管我不完全认可过早开发智力的做法,但大家都这么做,我也随着社会环境适当有所调整,不要显得过于特立独行、锋芒毕露,容易被视为异类,无法平和处世。这也是老子说的“和其光,同其尘”(缓和光芒、混同在尘垢中)。

对于兴趣爱好培养,我倾向于选择一两项天赋与环境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一方面是毳毛真心喜欢。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毳毛在文科方面好像对声乐有较明显的偏好,理科方面对空间最感兴趣,寻找车库各个出入口就能玩上一个多小时,对迷宫和拼图也比较喜欢。另一方面,学好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仅仅靠课堂上那点时间,更多的是靠课后反复练习琢磨,形成牢固的神经回路。如果某个项目家庭当中还有其他人爱好或从事,具有家庭氛围,在孩子的课后练习中能方便地加入深度的互动和讨论,必定会比孩子单独琢磨进步更快。

体育

在生活中,我比较重视身体素质,这是一切的根本。无论均衡的饮食还是科学的锻炼,我虽算不上营养达人和运动达人,但都有所研究和实践。我也希望毳毛能继承我的这个特点和观念,尤其对于一个3岁40斤的超重儿来说,控制体重可能是他今后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育儿过程中,我一直努力保护毳毛的心灵,生怕他受到伤害影响心理健康,但一直不吝惜折磨他的身体,即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一方面努力控制能量摄入,不过度喂养,孩子不想吃绝不追着他吃,也很少吃零食;另一方面减少看动画片这类静态项目,尽量增加户外活动,使其多消耗。

无奈毳毛的饭量比普通孩子大,很能吃,每顿都要吃不少,又不像其他孩子喜欢在户外飞奔,很少做跑跳等大肌肉运动。因此体重想减下来很难,能控制住不上涨就不错了。

我预计身体素质将成为培养毳毛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比较费劲的一个领域,希望将来能找到他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坚持下来,我也将鼓励他和我一起跑步。这不仅关系到合肥中考体育占40分等考学问题,更是受益终身的一个人生保障。

美育

一般来说,美育是指艺术教育,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曲、表演、诗歌等,提升孩子审美水平。

我觉得,美育的重点不在于上述科目的技能学习,更不在于考级,而在于培养真正的热爱,感受其中的美。广义上说,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任何事物都能感受到美。音乐美术中有美,数学也有美,花花草草也有美,劳动也有美,为人处世也有美,为理想燃烧生命也有美……感受和理解这些广义上的美,可能更加重要。

总体来说,我心目中的育儿重点,一是心理健康,二是控制体重。这两项能做得好,至少就成功一大半了。

全部讨论

2020-12-01 22:02

《巴巴爸爸》看起来真的很愉悦
一直没有搞清楚这7个孩子的名字